北京紫禁城,金瓦红墙依旧庄严肃穆,可满清朝堂之上,却因忠勇军的一系列行动而暗流涌动,多尔衮的地位也随之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这日早朝,朝堂之上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礼亲王代善率先站出,他微微躬身,目光却紧紧盯着多尔衮,语气带着一丝不满:“摄政王,忠勇军先是突袭宁夏,如今又在草原搅弄风云,袭击土默特部,我军连番受挫,这该如何解释?”
代善身为满清宗室长辈,他的话如同巨石投入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
多尔衮眉头猛地一皱,心中暗忖:这老匹夫,平日里不声不响,如今竟借着忠勇军之事来发难,怕是早有预谋。但他面上依旧强压怒火,拱手回应:“礼亲王,战事瞬息万变,忠勇军狡诈多端,此次虽有失利,但本王已部署应对之策,定能挽回局势。”
然而,多尔衮的解释并未平息众人的质疑。
多罗郡王阿达礼紧接着站出,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急切与兴味:“摄政王,您一向自诩谋略过人,可如今忠勇军如此猖獗,我看局势怕是不容乐观。若不及时调整方略,我大清的前程堪忧啊!”
阿达礼一直对多尔衮的专权有所不满,渴望在朝堂上崭露头角,借此时机,试图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多尔衮心中冷哼一声:哼,阿达礼,你这乳臭未干的小子,也想趁机落井下石,以为本王会怕你不成?不过面上还是保持着镇定。
此时,郑亲王济尔哈朗也缓缓开口,他的声音不高,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摄政王,阿达礼所言虽有些急切,但也并非全无道理。如今局势严峻,为了大清基业,我们需重新审视军事部署,不能再任由忠勇军肆意妄为。”
济尔哈朗在朝中威望颇高,他的表态让多尔衮的处境愈发艰难。
多尔衮心中暗叹,济尔哈朗这老狐狸也掺和进来了,看来此次忠勇军的行动,确实让这些人觉得有机可乘。
但他怎会轻易就范,眼神瞬间锐利起来,扫视着朝堂众人。
在这一连串的质疑声中,一些原本对多尔衮心怀不满的朝臣也纷纷附和,朝堂上反对多尔衮的声音逐渐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多尔衮环顾四周,心中明白,忠勇军的行动不仅打乱了他的军事布局,更在朝中引发了一场针对他的权力风暴。
他握紧拳头,暗暗发誓:定要尽快扭转局势,稳固自己的地位,绝不能让这些反对者得逞。
你们都等着瞧,本王定能让忠勇军付出惨痛代价,到时候,看你们还有何话说!
山西大同城内,阿济格的帅帐中气氛凝重。烛火摇曳,将两人的身影在帐壁上拉得老长。
阿济格刚收到多尔衮驰援蒙古草原、协防科尔沁的命令,便急忙召来了豪格。
阿济格紧皱眉头,手中反复摩挲着那封军令,抬头看向豪格,一脸烦躁地说道:“豪格,你瞧瞧这命令,咱们这边面对陕西的忠勇军本就压力山大,那些家伙的探马近来愈发频繁,明显是在找咱们的破绽。
可摄政王却让咱们分兵去协防科尔沁,这不是拆东墙补西墙嘛!”
豪格面色阴沉,冷哼一声道:“哼,多尔衮向来如此,总是自以为是。他难道就没看到咱们在这儿的艰难处境?
忠勇军虎视眈眈,咱们稍有不慎,这山西防线就可能崩溃。如今却要抽调兵力去那遥远的科尔沁,这不是瞎指挥吗?”
阿济格在帐中来回踱步,思索片刻后说道:“话虽如此,但摄政王的命令不能不听。只是这兵力该如何调配,着实让人头疼。
若是调派太多,咱们这儿的防线必定空虚,忠勇军一旦进攻,咱们怕是难以抵挡;可要是调派太少,到了科尔沁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回去没法向摄政王交代。”
豪格双手抱胸,眼神中闪过一丝狠厉,说道:“依我看,咱们先佯装调兵,放出风声,就说大军即刻启程前往科尔沁。这样既能给摄政王一个交代,又能迷惑忠勇军,让他们摸不清咱们的虚实。
同时,咱们暗中留下精锐,加强山西的防御。等忠勇军稍有松懈,咱们再找机会给他们来个突然袭击,挫挫他们的锐气。”
阿济格听后,眼中一亮,却又有些犹豫:“此计虽妙,但万一被摄政王察觉,咱们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而且忠勇军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他们的探子众多,怕是很难瞒过他们。”
豪格不屑地撇撇嘴:“哼,那你有更好的办法?如今局势危急,咱们也只能冒险一试。只要咱们行动够快,保密工作做得好,未必不能成功。
再说了,要是真按摄政王的命令把兵力都调走,山西要是丢了,咱们一样没好果子吃。”
阿济格沉思良久,最终咬咬牙,下定决心道:“好,就依你所言。咱们得小心行事,绝不能出半点差错。先派人去安排佯装调兵的事宜,同时加强对忠勇军探子的排查,绝不能让他们识破咱们的计划。”
两人相视一眼,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孤注一掷的决然,随即开始紧锣密鼓地布置起来。
忠勇军方面,他们如同蛰伏在暗处的猎手,时刻紧盯着清军的一举一动。探马如穿梭在丛林中的飞鸟,频繁地在大同周边活动。
他们身形矫健,目光敏锐,或扮作普通的牧民、商贩,混杂在人群之中,不动声色地收集着清军的情报;或骑着快马,在山林与要道间疾驰,将最新消息迅速传递回营。
忠勇军营地内,赵铁柱根据探马带回的情报,不断分析清军的意图。
而清军这边,阿济格和豪格在接到多尔衮的命令后,陷入了两难的困境。一方面,陕西方向忠勇军频繁的探马活动,让他们感受到了如山般的压力。
他们仿佛能透过这些探马,看到忠勇军那蓄势待发的军队,随时可能向他们发动进攻。
另一方面,多尔衮要求驰援蒙古草原协防科尔沁的命令又迫在眉睫。
大同城墙上,清军士兵神情紧张地来回巡逻,眼睛警惕地望向远方,生怕忠勇军突然发动袭击。
城外的清军营地,虽然表面上按照佯装调兵的计划,在进行着军队调动的准备工作,但士兵们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安。
他们深知,忠勇军的探马可能就隐藏在附近的某个角落,窥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一场大战似乎随时都可能爆发,整个清军营地笼罩在一片压抑的氛围之中。
双方就这样在紧张与不安中对峙着,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即将点燃战火的硝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