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明国二百七十七年五月,南京城在暖阳的照耀下,尽显繁华昌盛之景,宫殿楼宇在日光中闪耀着金色光芒。
皇宫内,李默神情庄重,恭敬地立于崇祯帝御前,拱手奏道:“陛下,河南、陕西两省历经磨难,于去年方平定大顺军叛乱,如今民生凋敝,百废待兴。
两省地理位置关键,直面陕西和华北的清军,局势复杂。臣恳请陛下恩准臣前往视察,以便更好地了解当地实情,为陛下分忧,稳固我大明江山。”
崇祯帝目光沉稳,凝视李默片刻后,缓缓点头:“准卿所奏,此去责任重大,务必谨慎行事,如实奏报。”
领旨后的李默即刻紧锣密鼓地筹备启程事宜。
他与工部尚书薄钰一同,由两千忠勇军骑兵护卫,踏上前往河南、陕西的路途。
脚下是新修的马路,这条由矿渣和炼铁废渣铺就的道路,平坦而坚实,两千骑兵的马蹄整齐落下,发出有节奏的“哒哒”声。
李默与薄钰乘坐的,是经研究所设计打造的带减震四轮马车。
马车的车轮与车厢之间,设有一套精妙的减震装置,该装置由特殊工艺锻造的金属弹簧与柔软的皮革衬垫构成。
金属弹簧凭借其优良的弹性与韧性,能够高效缓冲车轮行驶时遭遇的各类颠簸冲击;皮革衬垫则贴心地贴合在弹簧与车厢的连接处,不仅进一步增强减震效果,还能有效降低金属摩擦产生的噪音,让马车行驶得更为平稳安静。
如此独特的设计,使马车不仅具备强大的载重量,行驶起来更是平稳舒适,即便路面略有起伏,车内之人也仅能察觉轻微晃动。
这款马车自实验成功推向市场后,瞬间在南京城掀起热潮。
达官贵人因其舒适体验与彰显身份的特质而竞相购置;商人们则看重其高效运载能力,纷纷纳入囊中。
一时间,江南各省以乘坐此款四轮马车出行成为城中的流行风尚。
凭借其卓越性能,它也成为市舶司的畅销商品,大量远销海外,为国家创造了丰厚财富。
然而,尽管李默此前已对河南、陕西两省进行了人事调动,推行摊丁入亩政策,还准备了番薯种子以改善民生,但他心中仍隐隐担忧。
毕竟两省刚结束大顺军的叛乱,百姓生活困苦,人心难免浮动。
加之两省直面山西和华北的清军,军事压力巨大,局势犹如紧绷的弓弦,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动荡。
一路上,李默与薄钰坐在平稳行驶的马车中,面色凝重,时而谈论着沿途所见,时而忧心忡忡地探讨两省可能面临的诸多棘手问题,在不断前行的路途上,两人还会进入沿途的村庄,进行实地考察。
回想去年九至十一月,李默亲自带兵攻打河南。彼时的河南,在崇祯末年已陷入极度的衰败与混乱。
连年的旱灾、蝗灾,使得赤地千里,颗粒无收,百姓为求生存,易子而食的惨剧屡见不鲜。
李自成的大顺军与明军在此地反复争夺,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城市村庄大多化为废墟,房屋坍塌,残垣断壁在寒风中摇摇欲坠。
除了南阳因地势较为特殊,未遭受太大的战火破坏外,其他地区一片荒芜,田地无人耕种,杂草丛生。
路上随处可见饿死、病死的百姓尸体,无人掩埋,散发着阵阵腐臭。幸存的百姓流离失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在绝望中挣扎求生。
如今,再次踏入河南地界,李默心中感慨万千。
他看到田间地头偶尔有人劳作,虽人数不多,但那一抹劳作的身影,却给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带来了些许生机。
田地里的庄稼生长良好,嫩绿的麦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正在慢慢复苏。
这一切的改变来之不易,是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初见成效,更是百姓们在苦难中顽强求生的结果。
李默与薄钰带领着两千骑兵,沿着新修的马路,乘坐着那辆特制的带减震四轮马车,一路向着开封疾驰而来。
车轮滚滚,马蹄声和车轮声交织在一起,在空旷的道路上回荡。
而此时,在开封城外,陈献策早已是翘首以盼。
他身着一身整洁的官服,头戴乌纱帽,站在城门外的官道旁,眼睛紧紧地盯着远方,眼神中满是期待。
身边的随从们静静地站在他身后,不敢有丝毫懈怠。
陈献策心里想着,自去年与李默分别后,这一年来发生了太多事。
若不是李默大人宽宏大量,念他并非主谋,饶他一命还让他做了睢州同知,自己恐怕早已身首异处。
而自己也不负所望,在睢州努力做事,没想到李默大人如此看重自己,又将自己提拔为河南省长。
李默大人对自己,当真是有再造之恩、知遇之恩啊。
想到此处,陈献策不禁又朝远方望了望,喃喃道:“李大人怎么还没到呢……”
就在他望眼欲穿之时,远处终于出现了那熟悉的骑兵队伍,扬尘而来。
陈献策的脸上顿时露出了欣喜的笑容,赶忙整了整衣冠,迎上前去。
李默与薄钰乘坐的带减震四轮马车,在两千骑兵的护卫下,缓缓驶向开封。
渐近城门,便能瞧见陈献策身着崭新官服,头戴乌纱,身姿笔挺地立于官道旁,身旁一众随从垂手侍立。
马车停稳,李默撩起车帘,踏出车厢。阳光洒在他身上,勾勒出沉稳威严的轮廓。
陈献策见状,赶忙上前,恭敬地拱手作揖,深深弯腰,语气中满是热忱与感激:“李大人,一年未见,下官对您可是思念甚切!今日终得相见,实乃下官之幸。”
李默面带微笑,上前一步,轻轻扶起陈献策,目光温和而关切:“献策啊,别来无恙。这一年,你在睢州和河南干得着实出色。”
陈献策直起身,脸上洋溢着自豪与激动:“全赖李大人信任与栽培,若非大人当年的宽宏与赏识,哪有下官的今日。大人之恩,下官没齿难忘。”
薄钰也从马车上下来,笑着打趣:“献策,你这可是得了李大人的真传,把睢州治理得井井有条,如今河南有你,想必也能蒸蒸日上。”
陈献策赶忙向薄钰行礼:“薄尚书谬赞,下官不过是谨遵李大人教诲,尽力而为罢了。还望薄大人日后多多指点。”
李默看着眼前的陈献策,心中满是欣慰:“此次前来,就是想实地看看河南的情况。你如今身为河南省长,对这一片土地该是比较了解了,一会儿说给我听听。”
陈献策点头称是,侧身引路:“大人一路劳顿,且先入城休息,途中下官再细细向大人禀明。”
李默颔首,与薄钰在陈献策的陪同下,一同向开封城走去,两千骑兵则有序随行。
李默眼前的开封城令他不禁微微一怔。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焕然一新的城市。
曾经,这座历经数次大战洗礼的古都,破败不堪的模样还历历在目。
往昔,城墙千疮百孔,墙砖剥落,仿佛风一吹便会摇摇欲坠;城门也在战火中损毁严重,只剩半扇歪歪斜斜地挂着,勉强维持着城门的形状。城内街道更是一片狼藉,房屋大多坍塌,残垣断壁随处可见,废墟中杂草丛生,一片死寂。
而如今,眼前的开封城宛如浴火重生的凤凰。
崭新的城墙高耸而坚固,砖石整齐排列,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古朴而庄重的气息。城门厚重而威严,朱红色的大门上装饰着金色的铆钉,熠熠生辉。
走进城内,街道宽敞而整洁,两旁店铺林立,招牌随风摇曳。
修缮一新的房屋错落有致,白墙青瓦,透着一股宁静祥和的气息。行人熙熙攘攘,脸上洋溢着生活的气息,或挑担叫卖,或驻足交谈,热闹非凡。
李默转头看向陈献策,眼中满是赞许:“献策,短短几个月,开封竟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你功不可没啊。”
陈献策谦逊地低下头,恭敬说道:“大人过奖,这一切皆仰仗大人的政策引导与百姓们的齐心协力。自推行新政后,百姓们对重建家园充满信心,这才有了如今开封的新貌。”
薄钰在一旁也不禁感叹:“是啊,目睹此景,着实令人欣慰,足见上下一心之力量。”
李默微微点头,目光中满是对这片土地未来的期许,继续迈步向前,仔细观察着这座重生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