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棚的灯光像银河倒灌,一束束打下来,把程疏言整个人笼罩在光晕里。他站在布景区中央,黑西装笔挺,银链垂落胸前,耳畔一枚星月耳钉泛着冷调光泽——不是那种浮夸的“网红爆款”,而是带着点东方禅意的极简设计,像是从水墨画里走出来的现代侠客。
“三线杂志封面拍摄,正式开始!”场记板“啪”地一合,整个团队瞬间绷紧。
这本是程疏言第一次正式接下时尚资源,外界早炸了锅。有人嘲:“杀青发言演得挺真诚,结果转头就去拍杂志?不还是靠脸吃饭?”还有人翻出他早年参加选秀时的土味写真,配文“从村口走到红毯,全靠滤镜撑”。
但今天,他不想解释。
造型师原本给他安排了一身荧光粉拼接镭射材质的“未来战士风”,被他当场婉拒。“太跳了。”他说,“我想让人记住的是‘程疏言’,不是一件会发光的衣服。”
小安在一旁大气不敢出,生怕他得罪主编。谁知程疏言打开平板,调出一组数据:“后台观众情绪反馈显示,87%的人期待我呈现‘克制、力量感、东方元素’。我们做内容的,不能只听造型组审美,还得看人心向哪走。”
主编愣了愣,又看了看他那双沉静的眼睛,终于点头:“那就……试试你说的路线。”
十分钟不到,造型重置完成。哑光黑西装+银链+星月耳钉,发型微抓保留凌乱感,妆面干净只提轮廓。镜头一开,所有人眼前一亮——这不是流量堆出来的精致,而是一种有故事的锋利。
“咔!”摄影师连拍十几张后喊停,“这张可以当封面原图!”
程疏言微微一笑,抬手整理领口。他知道,这一关,过了。
可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场边不知何时多了个女人。
短发利落,一身剪裁精准的驼色大衣,没戴工牌,却让全场气压都低了几度。她站在阴影处,目光如刀,一寸寸扫过程疏言的脸、肩线、站姿,像在评估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
小安悄悄凑近:“那是《风尚》的主编林砚……业内人称‘眼光毒’,她要是多看你一眼,说明你值钱了。”
周默也在角落皱眉:“《风尚》从不白跑片场。她来,要么是挖人,要么就是准备打脸。”
空气仿佛凝固。
林砚不动声色,全程沉默旁观。每一次快门响起,她的眼神都在微调。有人紧张到拿错了反光板,她也没开口纠正,只是轻轻摇头。
程疏言察觉到了。
系统悄然提示:【周围情绪波动——紧张值68%,期待值54%】。他知道,此刻任何刻意表现都会适得其反。
于是,在一次NG间隙,他忽然对着摄影师笑出声:“老师您这光打得,比我粉丝应援棒还亮。再照下去,我怕自己要羽化登仙了。”
全场一愣,随即爆笑。
气氛松了。
林砚嘴角几不可察地扬了一下。
拍摄继续推进。程疏言状态渐入佳境,一个侧身回眸的瞬间,眼神冷冽又深邃,仿佛穿透镜头直击人心。摄影师激动得差点跳起来:“这张!必须上重点版!”
就在这时,林砚终于动了。
她一步步走近,高跟鞋敲在地板上,像秒针滴答逼近命运节点。全场安静得能听见呼吸声。
她在离程疏言两步远的地方停下,直视他的眼睛。
“你的表演有重量。”她说,声音不高,却像雷落在湖心,“这种质感,够上《风尚》内页。”
一句话,四座皆惊。
《风尚》内页?那可是多少顶流挤破头都进不去的门槛!
更惊人的是,这是林砚第一次对新人开口肯定。
程疏言没有激动,也没有卑微道谢。他只是微微一笑,语气平静却不容忽视:“谢谢主编,下次争取上封面。”
一句话,轻巧接住赞誉,又把目标甩回对方手里。
林砚眯了眯眼,竟没反驳,只淡淡说了句:“别飘。”转身便走。
但她离开前,回头看了他最后一眼——那一眼里,有审视,有兴味,还有一点……难以捉摸的认可。
消息还没传出去,苏棠团队已经坐不住了。
一张旧照被翻出来:程疏言十年前穿着格子衬衫、戴着黑框眼镜,在老家花圃前比耶的照片,标题赫然写着《从土狗到顶流?一夜爆红就开始装高冷了?》
营销号紧跟节奏:“当初是谁说‘演员不该炒作’?现在不也忙着拍杂志立人设?”
舆论眼看又要翻车。
“怎么办?”小安急得快冒烟。
程疏言却很淡定:“把这次造型前后对比图整理出来,发一条微博。”
“啊?主动认丑?”
“不是认丑。”他轻笑,“是承认成长。”
文案很快定稿:
【从十八线到三线封面,每一步都算数。】
配图左边是当年花圃里的青涩少年,右边是今日摄影棚中轮廓分明的自己。没有p图过度,没有悲情渲染,只有两个时空里的真实模样静静对望。
评论区瞬间炸了。
“哇……真的是一步步走过来的!”
“原来他以前这么土?”
“现在帅是有,但我更佩服这心态——敢晒过去的人,都不怕未来。”
更有眼尖网友发现视频花絮里那个神秘女人:“那个女的是不是林砚?《风尚》主编?她来探班了?!”
周默趁机放出一段授权片段:林砚站在暗处,全程观察,最后说出那句“够上内页”。视频末尾,程疏言笑着回应:“下次争取上封面。”
#程疏言获风尚主编认可# 直接冲上热搜第二。
曾经的“作秀论”被彻底扭转。人们开始讨论他的审美品位、谈吐气质、甚至前世积累的艺术修养。“原来他不只是会演戏”,“这波转型稳了”“时尚潜力股实锤”。
棚内,拍摄仍在继续。
一套动作刚结束,摄影师还在调整机位。程疏言接过助理递来的水,目光扫过镜面反光的墙壁——那里映着他模糊的身影,被柔光层层包裹,轮廓清晰,不再模糊。
小安在一旁飞快记录素材,手指都有些抖。这是她第一次独立完成舆情应对全流程,居然成功了。她偷偷看向程疏言的背影,心想:这家伙,是真的不一样了。
周默靠在墙边刷手机,看到热搜走势,嘴角扬起。他曾以为程疏言只是个有点灵气的新人,现在却发现,这个人像一把藏在鞘里的刀,不出则已,一出必见血封喉。
更重要的是——他清醒。
没有因一句“够上内页”就膨胀,也没有因一次攻击就退缩。他知道自己的位置,也知道要去哪里。
林砚走了,但她的那句话像一颗种子,埋进了土壤。
而程疏言,正站在光里,等它发芽。
摄影灯依旧亮着,补光师正在调试角度。程疏言活动了下肩膀,走向下一个布景区。
“老师,下一套动作我想加个眼神变化,”他对摄影师说,“从冷到温,像星火燎原那样。”
摄影师点头:“给你十秒酝酿,准备——开始。”
他闭上眼。
脑海掠过那些质疑、嘲讽、不屑的目光,也闪过昨晚母亲打来的电话:“儿子,妈看见新闻了,你说的每一句,我都信。”
睁开眼时,眸光已变。
不再是那个被定义的“土气小生”,也不是急于证明自己的新人。
他是程疏言。
一个开始学会用光定义自己的人。
镜头按下快门的刹那,棚顶的灯仿佛集体闪烁了一下。
像群星为新星点亮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