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穿越云层,舷窗外是深不见底的夜空,程疏言靠在头等舱座椅上,指尖轻点平板屏幕。Aether Luxe品牌方发来的回函再次被调出——措辞优雅得体:“欢迎以观察者身份参与本次高奢艺术展陈”,但私信里那句“主推款佩戴即视为默认合作”却像一根细针,轻轻一戳,就破了表面的风平浪静。
他轻笑一声,把平板翻转扣在腿上。
“他们想用‘艺术’包装绑定,拿热度换销量,还得让我自己走红毯给他们抬轿子?”他低声自语,声音不大,却带着金属般的冷光,“这叫非商亮相?不如说是‘免费代言预备役’。”
落地后三小时,海外驻地酒店顶层套房,窗帘紧闭,投影仪将会议模式投在墙上。周默坐在沙发上,眉头拧成一个“川”字;小安抱着笔记本电脑,手指悬在键盘上方,随时准备记录。
“我们谈的不是能不能合作,”程疏言站在房间中央,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而是用什么身份合作。”
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秒。
周默开口:“可现在还没签合同,你就提条件,等于把橄榄枝当审问笔录。业内没人这么干。”
“所以我才要做第一个这么干的人。”程疏言走到窗边,拉开一条缝隙,城市灯火如星河倾泻而下,“他们要的是符号消费——我要的是符号重建。这不是谈判策略,是我的入场券。”
小安飞快敲下关键词:**文化共治、话语权重构、非消费性合作。**
第二天清晨,Aether Luxe亚太区总监来电,语气温和却不无压力:“程先生,若您全程仅作‘旁观’,恐令媒体误解品牌诚意……毕竟资源投入不小。”
程疏言没打断,听完只说了一句:“我理解你们的顾虑。但我也有我的底线。”
挂断电话后,他走进临时布置的拍摄角,站定,示意摄像师开机。
三分钟视频,无剪辑,一镜到底。
镜头前的他穿着素色立领衬衫,背景是未点亮的品牌旗舰店夜景。
他说:“真正的合作,不是一方提供符号,另一方消费符号。我希望我们共同创造一个新的符号——它不属于某季新品,而属于一种被重新理解的东方表达。”
停顿两秒,目光直视镜头。
“我可以穿你们的衣服,但必须由我来告诉世界,它为什么值得被注视。”
视频发送至品牌官方联络渠道的同时,同步加密归档进工作室核心资料库。标题命名为:《对话的起点》。
周默看着手机弹出的转发提醒,喃喃道:“这一手太狠了……既没违约,又把主动权抢回来了。”
“不是狠,是清。”程疏言坐回沙发,打开系统面板,调出近期舆情情绪图谱。
三条曲线高高扬起——“敬畏”“期待”“认同”,尤其在文艺青年与海外华人群体中形成共振波峰。
“你看,他们不是在等一个代言人,是在等一个代表。”他指着数据,“我们不是在卖人设,是在兑现一种集体想象。”
小安眼睛亮了:“所以这次不是妥协,是锚定?”
“对。”程疏言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记号笔,写下三行字:
**第一,不接低质感快消品。**
**第二,不参与虚假人设包装。**
**第三,所有联名须体现文化主动性,而非单向输出。**
笔尖重重落下,最后一划拉得很长。
“从今天起,这是我工作室《对外合作指引》初稿第一条。未来所有洽谈,以此为准绳。”
周默盯着那三句话,沉默良久,终于点头:“那就……按你说的来。只是……”
“只是怕没人跟?”程疏言接过话,“那就让他们先看。”
果然,风向开始微妙转动。
多家品牌进入观望状态,内部会议纪要频现“程疏言模式是否可复制”的议题。有同行私下吐槽:“装什么清高?不签就是没底气。”
小安刷到这类言论时,几乎要反击,却被程疏言拦住。
“让他们说。”他翻开随身携带的日记本,在最新一页写下:
**宁可错过一百次机会,也不让一次妥协定义我。**
墨迹未干,晨光已透过窗帘缝隙洒进来。
次日清晨六点,社交平台更新一张照片。
画面中,程疏言身穿中式立领外套,立于Aether Luxe旗舰店外,双手插兜,神情淡然。镜头刻意避开品牌LoGo,焦点落在衣襟处的一枚盘扣刺绣上,以及他微微抬起的眼眸。
caption仅一行字:
**路过。但不是消费者,是未来的对话者。**
发布十分钟,点赞破万。
二十分钟,#程疏言对话者宣言# 登上海外华人论坛热搜榜首。
四十分钟,主流时尚媒体发布短评:“克制到近乎挑衅,却又充满力量。这是近年来最安静的一次品牌博弈,也是最具主导性的姿态宣示。”
有评论写道:“他没有说‘我要代言’,却比任何官宣都更接近代言的本质——信任与共识的建立。”
小安激动地截图转发给团队群:“火了!全网都在解读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
周默看着不断跳动的数据,忽然笑了:“原来真的有人能靠‘不答应’赢得尊重。”
他转向程疏言:“接下来呢?”
“参加今天的非公开论坛,见几位独立设计师。”程疏言合上日记本,披上外套,“顺便看看,还有没有其他人也想重新定义‘合作’这个词。”
出门前,他在玄关镜前停下,整理领口。
镜中人眼神清明,立场如铁。
这不是一场商业接洽的结束,而是一场价值筛选的开始。
他没签任何合同,却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自己的核心。
品牌想要热度,他要的是话语权;
市场习惯挑选艺人,他选择反向挑选市场;
世界期待一个顺从的代言人,他偏要做一个难搞但清醒的“对话者”。
而在下一章即将开启的公益项目筹备中,这份坚定将成为不可动摇的基石——因为只有当一个人清楚自己为何拒绝,才能真正明白该为何而行动。
夜色尚未完全褪去,城市依旧沉睡。
但某种新的东西,已经在悄然生长。
就像一颗种子,在无人注视的土壤深处,顶开了第一寸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