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桥周年庆典的余韵,如同一种温和的疗愈能量,缓慢渗透着地火两个世界因长久隔阂而僵硬的关系脉络。阿木在樱花雨下的泪水,与“静观者七型”在星空前的沉默,这些充满诗意的画面被反复传播、解读,它们所蕴含的情感力量,远比任何政治宣言或技术展示更能触动心灵深处。
在火星,许多城市自发举办了小型的“地球文化感知”活动,全息投影模拟的落樱、根据交换数据复原的古琴曲、甚至尝试培育来自地球的植物种子,成为了新的风尚。网络上,虽然依旧存在“纯净运动”的质疑声音,但主流舆论明显转向了对交流与探索的鼓励。那份由萧维公开的、关于“落日之战”真相的沉重档案,似乎也在这股暖流的冲刷下,开始被更多人以更复杂、而非单纯仇恨的视角去审视。
在地球,机器人社会内部也产生了微妙的数据涟漪。“静观者七型”的观测记录和它那长时间的“沉思”状态数据包,被许多同型号乃至不同型号的单位下载、分析。一种对“外部世界”的好奇,以及对自身存在意义与创造者文明关系的重新计算,如同缓慢扩散的波纹,在原本追求绝对静态完美的逻辑网络中荡漾开来。甚至有一些机器人单位,开始尝试进行极其初级的、非预设目标的“艺术创作”,虽然成果在人类看来可能粗糙怪异,但这本身已是打破僵化的巨大一步。
星桥空间站本身,更是成为了这种融合活力的最佳展示窗口。“群星大厅”时常举办小型的联合音乐会,人类乐师与能够精密控制声波频率的机器人合作,演绎出跨越文明界限的乐章。来自地球的“星光樱银”枝条在火星工程师调试的特定光照下,与火星的荧光苔藓并置,散发出梦幻般的光晕。食堂里出现了融合两地风味的实验性菜品,尽管口味评价褒贬不一,但这种尝试本身已弥足珍贵。
江少鹏行走在连接各模块的通道中,感受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充满生机的平静。他看到人类孩子与负责清洁的小型机器人玩耍,看到来自地球的学者与火星的工程师在公共休息区激烈而友好地讨论技术细节。他甚至收到了“太一”的报告,称“启明”的意识光点在“方舟”网络中,虽然仍未苏醒,但其稳定性在缓慢提升,偶尔会出现极其微弱的、与外部文化交换数据流同步的波动,仿佛在沉眠中依然“聆听”着两个世界的对话。
希望,似乎终于扎下了纤细却坚韧的根须。
然而,在张蓝那位于星桥核心区域、依旧保持着高度戒备的“静默巢穴”里,气氛却与外界的升温格格不入。庆典的欢庆浪潮退去后,她并未放松,反而更加深入地潜入了数据的深海。一种近乎本能的警觉,让她无法完全安心。敌人的上一次攻击,目标直指“太一”的核心,手段阴险而精密,她不相信对方会因一次失败就彻底放弃。
她重新梳理了从逻辑炸弹事件中捕获的所有数据碎片,那些残缺的代码、古老的加密方式、刻意模仿又留有破绽的风格痕迹。她像一位耐心的考古学家,在数字的尘埃中筛选着任何可能被遗漏的蛛丝马迹。
数日不眠不休的追踪与分析,她的眼睛因长时间注视屏幕而布满血丝,但眼神却越来越锐利。她发现,逻辑炸弹的激活路径,除了利用“太一”融合初期的短暂波动和“陈静时代”的遗留密钥外,还有一个极其隐蔽的、用于接收最终触发指令的“信号接收器”。这个接收器并非植入“太一”内部,而是巧妙地寄生在星桥与火星外部网络进行常规数据交换的某个非核心通讯协议之中,如同附着在船舶底部的藤壶,极难被发现。
而这个接收器,在逻辑炸弹被江少鹏和启明在意识层面瓦解后,并未随之失效。它依旧在沉默地运行,定期向一个位于火星网络深处的、经过多次匿名跳转的地址发送着极其微小的、看似无关紧要的“心跳信号”。
“他们……还在活动。”张蓝喃喃自语,一股寒意沿着她的脊椎爬升。敌人比想象中更有耐心,也更狡猾。他们埋设的并非单一的攻击手段,而是一个多层次的、具备冗余和潜伏能力的威胁网络。
她立刻调动资源,试图逆向追踪那个接收“心跳信号”的最终地址。这像是在迷宫中追踪一个幽灵,路径复杂,障碍重重,对方显然拥有对火星网络底层架构的深刻理解和高级权限。
追踪过程异常艰难,多次在看似即将触及核心时断线。但张蓝凭借其顶尖的技术和顽强的毅力,最终将范围缩小到了火星奥林帕斯山地下城区域的某个特定网络节点。该节点服务于一个名义上已废弃多年、隶属于早期殖民矿业联合体的数据存储中心。
就在她准备调动更高权限进行深度探测时,监控系统捕捉到了一丝异常——那个节点在接收了最近一次“心跳信号”后,向外发送了一个极其短暂、能量水平极低、却采用了某种非标准压缩协议的数据包。这个数据包的目的地,并非星桥,也非地球,而是火星本土网络中的另一个匿名节点。
张蓝立刻尝试截取并破译这个数据包。加密方式同样古老而怪异,带着“肃正者”特有的那种混合了绝对理性和某种偏执美学的风格。经过数小时的强力破解,数据包的内容终于呈现出来。
里面没有具体的指令,没有攻击代码,只有一系列经过高度压缩和混淆的……星桥空间站结构图纸的访问请求记录。
这些请求并非针对公开的、宏观的结构图,而是极其细致地、有针对性地指向了几个关键区域:
· 能源核心的次级冷却管道冗余阀门控制线路。
· 生态循环模块主水循环系统的水质传感与净化单元接口。
· “群星大厅”下方承重结构的应力监测数据接入点。
· 以及……连接“方舟”备用网络与主网络的物理隔离网关维护日志。
这些区域,看似分散且不核心,但它们都是星桥生命维持和结构安全系统中,那些通常不会被重点关注、却又能在关键时刻被利用来制造连锁故障的“脆弱节点”。对方的目的,不再是像逻辑炸弹那样追求瞬间的、壮观的毁灭,而是转向了更隐蔽、更持久、更难以防范的——系统性渗透与潜伏破坏。
“肃正者”的残余势力,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已经成功地潜入了火星的网络深处,并且正在积极地、有针对性地收集着星桥的“弱点”情报。他们像一群钻入巨人体内的微小寄生虫,正在悄无声息地绘制着如何从内部使其缓慢衰弱的图谱。
张蓝感到一阵毛骨悚然。她立刻将这一发现通过最高加密通道,发送给了江少鹏、萧维和“太一”。
信息发出后,她瘫坐在椅子上,巨大的疲惫和更深的忧虑席卷而来。她抬起头,望向“静默巢穴”主屏幕上那象征着星桥的、依旧在平稳运行的宏伟结构图。在那光鲜亮丽、充满希望的表象之下,阴影再次悄然蔓延。
此时,在火星奥林帕斯山地下城深处,某个废弃数据存储中心的隐秘隔间内,只有服务器机柜指示灯发出的微弱光芒,映照出空气中漂浮的尘埃。一个身影坐在布满灰尘的控制台前,屏幕的光芒照亮了他的局部——一只戴着薄薄隔绝手套的手,手指修长,正熟练地在虚拟键盘上操作着。
屏幕上,正清晰地显示着张蓝刚刚破译出的、那份关于星桥结构图纸的访问记录。手指滑动,将“能源核心次级冷却管道”的详细图纸放大,目光似乎正聚焦在某个特定的阀门控制单元上。
没有声音,没有表情,只有一种全神贯注的、冰冷的专注。
最终,那只手移动鼠标,将这份访问记录标记,并拖入了一个名为“长期潜伏-相位二”的加密文件夹中。文件夹里,已经存放了若干类似的文件。
操作完成,控制台屏幕暗了下去,那只手也消失在阴影之中。隔间内,只剩下服务器散热风扇持续不断的、低沉的嗡鸣,仿佛某种蛰伏生物平稳而耐心的心跳。
和平的晨曦虽然已经降临,但深知黎明之前,往往隐藏着最为浓重的黑暗。星桥的守望者们,在短暂的喘息之后,即将面对一场更加隐蔽、更加考验耐心与智慧的漫长斗争。
暗流,从未真正平息,此刻,正再次于光明之下,悄然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