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路过”书斋,越来越期待看到那个小小的身影和那双充满孺慕的眼睛。
有时政务不忙,他甚至会直接走进偏殿。
“儿臣给父皇请安!”周明看到皇帝,立刻像模像样地行礼,奶声奶气,却带着十足的恭敬。
皇帝心中熨帖,面上却依旧淡淡的:“嗯,起来吧。今日学了什么?”
周明便会挺起小胸脯,将师傅教的字句或典故复述一遍,虽然稚嫩,却条理清晰。
皇帝听着,眼中会不自觉地流露出赞许。
“不错。”皇帝会点点头,有时甚至会亲自考校几个问题。
周明答对了,他便赏个小玩意儿;答错了,也不斥责,只让师傅再讲一遍。
如意有时陪着,就始终恭敬地侍立在一旁,低眉顺眼。只在皇帝问话时才轻声回答,绝不多言。
她将分寸拿捏得极好,既让皇帝感受到她对儿子的用心,又绝不逾越半分,更不会借机邀宠。
这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反而让皇帝感到舒适。
他渐渐习惯了在景阳宫这方小小的天地里,享受片刻的天伦之乐。
他会抱着周明坐在膝上,听他讲些童言稚语;会看着他临摹简单的字帖,笨拙却认真。
甚至有一次,周明画了一幅歪歪扭扭的“全家福”(画着穿龙袍的皇帝、穿宫装的如意和他自己),献宝似的捧给皇帝看,皇帝竟破天荒地笑了出来,将那幅画收了起来。
这一切,都被后宫众人看在眼里。
嫉妒者有之,羡慕者有之,但更多的是敬畏。
所有人都明白,沈贵妃虽无床笫之宠,却凭借皇长子,在皇帝心中占据了一个极其特殊且稳固的位置。
景阳宫,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人嫌狗厌的冷灶,而是后宫之中,除乾清宫外,最不容小觑的存在。
但身为景阳宫之主,如意却知道,这份平静马上就要被打破了。
因为,太后,要回来了。
别看太后这些年已经离开了后宫,但她的消息却源源不断的送了回来。
太后走后这三年,每隔一段时日,便有“祥瑞”传出:太后清修处,枯木逢春;斋戒时,天降甘霖;祈福时,紫气东来…
这些消息被刻意渲染,通过留在宫中的张嬷嬷等人,在后宫和前朝悄然传播,将太后的“功德”渲染得神乎其神。
因此,前朝后宫,包括民间,太后已然被传成了可身具大功德的在世菩萨。
再加上现在三年之期将近,便有“消息灵通”的朝臣上奏,言西山别苑高僧曾言,太后虔诚,祈福已见成效,国运昌隆之兆已显,太后凤体亦受佛光庇佑,清修圆满之期…不远矣。
这“归期不远”的消息,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后宫掀起轩然大波。
尤其是这三年一直把后宫管的井井有条的如意,能明显感觉到最近后宫众人的躁动。
她当年和太后的矛盾人尽皆知,现在太后裹挟千钧之力归来,人人都想知道她会怎么应对。
景阳宫内,如意听完春兰的禀报,点了点头,就让春兰下去了。
她则是继续和周明一块读书,只是刚拿起书,她微微一顿。
窗外多了几道呼吸声,与此同时,还有细微的味道传了过来。
是皇帝来了!
“娘?”周明仰起小脸,疑惑地看着她。
如意回过神,迅速收敛心神,声音依旧温柔:“没事,明儿,我们继续读书。”
“好,今日赵师傅讲了‘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王祥为了给继母治病,躺在冰上抓鱼,好孝顺!”周明奶声奶气地讲解。
“是啊,王祥很孝顺。”如意点点头,蹲下身,看着儿子的眼睛,“不过,明儿想想,冬天那么冷,躺在冰上,会不会生病呢?如果王祥也病倒了,谁来照顾继母呢?”
周明歪着小脑袋,想了想:“嗯…会生病!那…那怎么办?”
“所以呀,”如意温柔地笑了,“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但也要懂得爱惜自己,用更聪明、更安全的方式去表达孝心。”
“比如,可以请大夫给继母看病,可以想其他办法让继母暖和些…你说对不对?”
周明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嗯!要聪明地孝顺!”
如意摸了摸他的头,余光看到窗外渐渐远去的人影。
皇帝,这下你该知道怎么做了吧?
…
西山别苑“静心堂”外,钟磬齐鸣,梵音袅袅。三年清修期满,太后凤驾回銮。
回宫的阵仗,比三年前离宫时更加盛大隆重。皇帝亲率文武百官、后宫妃嫔于宫门外十里长亭相迎。沿途百姓焚香跪拜,山呼“太后千岁”,颂扬其“为国祈福、功德圆满”之声不绝于耳。
太后端坐于十六人抬的凤辇之上,一身素净佛衣,未施粉黛,神情却比离宫时更加庄严肃穆,周身笼罩着一层近乎神圣的光环。
她目光平和地扫过跪拜的人群,最终落在为首的皇帝身上,嘴角噙着一丝温和而慈祥的微笑。
“儿臣恭迎母后回宫!母后为国祈福,劳苦功高,儿臣…感激不尽!”皇帝躬身行礼,声音洪亮,姿态恭敬,挑不出一丝错处。
但只有离得最近的梁德安能看到,皇帝低垂的眼帘下,那深不见底的冰冷。
“皇帝免礼。”太后声音平和,带着一丝悲悯,“哀家不过尽绵薄之力,祈求上苍护佑我大周江山永固。看到国泰民安,皇帝勤政爱民,哀家便心满意足了。”
她目光扫过皇帝身后的妃嫔,最终落在如意身上,眼神平静无波,仿佛三年前的龃龉从未发生。
如意低眉顺眼地站在妃嫔前列,感受到那道目光,身体微微瑟缩了一下,恰到好处地流露出几分不安。
“沈贵妃,”太后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哀家离宫三年,辛苦你打理后宫诸事。听闻你将皇长子教养得极好,哀家甚是欣慰。”
“臣妾惶恐!臣妾只是…只是尽本分,不敢居功。”如意声音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颤抖,深深屈膝。
太后笑了笑,不再看她,目光转向皇帝,语气带着真切的关怀:“皇帝看着清减了些。国事虽重,也要保重龙体。哀家在西山得了些清心养气的方子,回头让张嬷嬷送去乾清宫。”
“谢母后关怀。”皇帝应道,语气依旧平淡,但紧绷的神经似乎微微松弛了一丝。
如意听出来了,只在心里感叹了一声,到底是亲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