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啸”总攻的宏大背景下,一支精锐的特种作战小队(代号“暗刃”)奉命深入敌后,执行一项至关重要的“斩首”与“破网”任务:定位并引导火力摧毁敌军残存的战区级加固地下指挥所(c4ISR节点),并破坏其备用通讯枢纽,以彻底瘫痪敌军的指挥体系,为主力部队的正面进攻扫清障碍。
场景一:渗透——暗夜中的幽灵
时间: 总攻发起后次日,凌晨1点。
地点: 台岛东部中央山脉密林区域。
小队构成: “暗刃”小队共8人,队长“山鹰”,队员包括通信兼无人机操作手“猎隼”、爆破专家“雷公”、狙击手“幽瞳”、医疗兵“白鸽”等。全员装备外骨骼助力系统、数字化单兵作战系统、微光\/热融合夜视仪及伪装服。
渗透方式: 小队搭乘直-20通用直升机,在武装直升机护航和电子战飞机掩护下,采取超低空掠海飞行,避开敌军雷达,在预定海岸线利用绳索机降至密林边缘。
细节描写: 直升机旋翼的轰鸣声被海浪声掩盖,队员们如暗夜蝙蝠般悄无声息地滑降落地,迅速隐入漆黑的丛林。他们利用单兵电脑上的数字地图和北斗定位,在崎岖难行的山地中无声穿行,避开敌军巡逻队和传感器。
场景二:侦察与定位——天眼与地面的结合
目标区域: 疑似指挥所入口隐藏在一处废弃矿场深处,戒备森严。
侦察手段:
无人机侦察: “猎隼”释放小型无声侦察无人机“蜂鸟”,从树冠层上方对目标区域进行高空广域监视和热信号扫描,识别出入口、通风口、警卫哨位及巡逻路线。
人力抵近侦察: “幽瞳”和另一名队员利用伪装服和地形掩护,潜行至最佳观测点,使用高倍率望远镜和穿墙雷达对目标建筑进行细致勘察,确认指挥所活性(车辆进出、通讯天线热源)。
技术侦测: 使用无线电频谱侦测仪,捕捉并分析从地下泄露的微弱通信信号,进一步确认节点的重要性。
情报回传: 所有侦察数据通过加密卫星链路,实时传回后方指挥部和待命的打击单位。
场景三:引导打击——为导弹点亮目标
目标确认: 经过综合研判,后方指挥部确认该处为敌军核心指挥节点之一。
打击选择: 由于目标深埋地下且加固,决定使用火箭军常规弹头的东风-15c钻地弹进行精确打击。
引导过程:
激光指示: 小队中的引导员“山鹰”本人,冒险潜行至能够直视目标入口的极限距离,用激光指示器对准目标关键点(如通风口或加固大门)。激光束肉眼不可见,但能为导弹提供末端制导。
数据链装订: 同时,“猎隼”通过数据链,将目标的精确经纬度、高程数据发送给东风导弹部队。这是一种“发射后不管”的补充保障,确保万无一失。
呼叫火力: “山鹰”通过卫星电话,用加密暗语简洁汇报:“目标确认,‘灯塔’已点亮,请求‘雷霆’。”
雷霆一击: 数分钟后,天际传来刺耳的呼啸声。一枚东风-15c导弹以近乎垂直的角度高速俯冲而下,精准命中激光指示点。一声沉闷而巨大的爆炸声从地底传来,地面剧烈震动,目标入口处腾起巨大的烟尘和火焰,冲击波将周围的树木拦腰折断。指挥所被彻底摧毁。
场景四:次级任务——瘫痪通讯枢纽
紧急任务: 在主要目标被毁后,指挥部传来新指令:敌启用备用通讯枢纽(某山区地面站),需立即破坏。
行动: 小队迅速转移至备用目标附近。这次无法呼叫重火力,需近距离破袭。
隐蔽接敌: 利用夜色和爆炸后的混乱,小队渗透至地面站外围,无声解决掉哨兵。
快速破袭: “雷公”使用定向炸药炸开机房大门,队员突入内部,安置高能炸药于核心服务器和通讯设备上。
撤离与引爆: 小队迅速撤离至安全距离后,“雷公”按下起爆器,备用通讯枢纽在连环爆炸中化为废墟。
场景五:撤离与影响
敌军反应: 指挥所被毁和通讯中断导致敌军一片混乱,各部陷入各自为战的境地,无法组织有效反击。
追击与摆脱: 敌军派出特种部队追击“暗刃”小队。小队利用复杂地形和预设的诡雷进行阻滞,并与接应的直升机在预定撤离点汇合。
战略影响: “暗刃”小队的成功,使得敌军整个东部防御体系的“大脑”和“神经”被切断。正面的我主力装甲部队趁敌指挥混乱、协同失灵之际,进攻速度大大加快,迅速突破了之前僵持的防线。
章节结尾:
黎明时分,满身疲惫但眼神锐利的“暗刃”小队成员,坐在返航的直升机上,俯瞰着下方战火纷飞的大地。队长“山鹰”通过加密频道向指挥部发送了最后一条简短讯息:
“‘暗刃’任务完成。目标已沉默。”
讯号传出,标志着敌军的指挥体系已被撕开了一道无法弥补的裂口。这场无声的奇袭,虽不如正面战场那般炮火连天,却以其精准和致命,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加速了敌军的全面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