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长期化和惨烈消耗,开始对联军看似稳固的联盟结构产生侵蚀。北约内部以及美日韩三国之间,因日益增加的伤亡、触目惊心的经济损失以及深层的战略目标分歧,产生了日益公开化的矛盾。这些裂痕正从内部削弱着联军的战争能力与意志。
______
场景一:布鲁塞尔,北约总部紧急闭门会议
气氛凝重: 长长的会议桌上,欧洲主要国家(如法、德、意等)的代表面色严峻,与美英代表的强硬姿态形成对比。
争论焦点:
欧洲方面(以法国为代表): “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战争已持续数月,我们未能达成任何战略性目标。我们的部队在亚洲边缘承受着不成比例的伤亡,欧洲的经济因能源价格、供应链中断和对华贸易瘫痪而濒临衰退。民众的反战游行规模越来越大!这场战争是否符合欧洲的根本利益?”
美国方面: “先生们,这是意志的考验!退缩意味着将太平洋的主导权拱手让给中国,意味着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彻底崩溃。是的,代价是高昂的,但失败的代价更高!”
德国方面(谨慎地): “或许……是时候认真考虑非军事解决方案了?比如,借助联合国框架,寻求一种体面的停火方式。我们的舰队可以转为保障海上通道安全,而非继续进攻性行动。”
结果: 会议不欢而散,未能就增兵或下一步战略达成一致。多个欧洲国家暗示将重新评估其军事贡献的规模,仅承诺维持现有(且已大幅缩水)的部署。北约的统一战线出现了肉眼可见的裂缝。
场景二:东京,首相官邸的秘密评估
参与者: 日本首相、防卫大臣、外务大臣及内阁情报官。
严峻评估:
防卫大臣: “前线报告,我们的‘出云’号受损严重,需要回国大修。F-35A机队因高强度使用和零部件短缺,出勤率已降至不足40%。更严重的是,海上自卫队的驱逐舰在与中国海军交锋中损失惨重,我们的反潜优势在对方强大的岸基航空兵面前难以发挥。”
外务大臣: “韩国方面对我们的配合越来越消极。他们国内的反战情绪高涨,担心过度刺激中国会危及半岛安全。美国要求我们承担更多前线责任,但这已接近我国国力的极限。”
内阁情报官: “最重要的是,中国火箭军的常规导弹瞄准着我国所有重要基地和基础设施。每次我们参与重大行动,都会面临‘东风’导弹的直接威慑。国民的生命安全正承受巨大风险。”
决策: 首相最终艰难决定:“命令前线部队,在后续行动中转为守势,优先保存实力。同时,通过外交渠道向美国表达我们的严重关切和‘战略困境’,要求其重新评估对华战略的可行性。” 日本开始为自己的退路做打算。
场景三:华盛顿,白宫战情室的内部争吵
军方与政界的矛盾:
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军方): “总统先生,前线指挥官报告,部队士气低落,装备损耗速度远超补充能力。中国展现了惊人的战争韧性和工业产能。我们必须面对现实,纯粹的军事胜利可能性正在降低。建议寻求谈判窗口,争取有利条件结束冲突。”
国家安全顾问(强硬派政客): “这是失败主义的论调!如果我们现在示弱,将失去所有亚洲盟友的信任,美元霸权也会动摇。必须加大压力!可以考虑动员更多国民警卫队,甚至启动部分战时生产法案!”
财政部长: “先生,我们的国债已突破历史极限!股市剧烈震荡,通货膨胀失控。继续战争的财政基础正在崩塌。华尔街的耐心是有限的。”
政治压力: 国会山,反对党领袖公开抨击总统的战争政策,要求成立特别调查委员会审查战争决策过程。阵亡士兵家属的抗议活动在白宫外持续。
场景四:前线军营——士兵的困惑与厌战
地点: 驻日美军基地、台岛上的联军阵地。
基层情绪:
美军士兵A: “为什么我们要在这片远离家乡的土地上送死?为了保卫台湾?可我们连自己的基地都差点被导弹掀翻。”
日军士兵b: (看着国内传来的反战新闻) “我们是在为谁而战?美国的霸权梦想吗?这真的符合日本的利益吗?”
联军协同问题: 不同国家部队之间的配合出现隔阂。情报共享变得谨慎,作战计划制定时各方开始更多考虑自身伤亡和装备损失,而非整体战局。
章节结尾:
一份来自欧洲某大国的外交密电,通过特殊渠道传到了北京的最高统帅部。电文简要通报了北约内部会议的严重分歧,并暗示“若中方展现出适当的战略灵活性,和平解决冲突的可能性存在”。
总参谋长看完密电,对身旁的政委说:“看来,我们的持久战策略奏效了。敌人的联盟并非铁板一块,他们的内部矛盾比我们的炮弹更致命。通知前线,继续施加压力,但注意节奏,我们要给他们内部矛盾发酵的时间。”
联军的战争机器依然在运转,但它的齿轮间已经塞满了猜疑、恐惧和利己的算计。胜利的天平,正随着这些不断扩大的裂痕,悄然向中国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