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辰翊会和陆云瑶讨论予安表现出的逻辑思维特点,猜测这未来更适合向哪个方向发展;他会分享予乐某篇日记里让他动容的句子,感叹孩子心灵的敏锐。
他让陆云瑶看到,他不仅是家庭的守护者,更是孩子们成长路上用心的观察者和引导者。
三月中旬,学校组织了一次春游,去县里的烈士陵园扫墓。这是予安和予乐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
出发前,顾辰翊特意给予安整理了红领巾,给予乐扎好了马尾。他没有多说什么大道理,只是沉声说:“去了,好好看,好好听。记住那些名字。”
春游回来,两个孩子都沉默了许多。
晚上,予安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工工整整地抄下了几个烈士的名字和事迹。
予乐则画了一幅画:高高的纪念碑,下面放着孩子们敬献的白花,天空有鸟飞过。她在画旁边写了一行小字:“他们睡着了,为了我们能看见春天。”
顾辰翊看着孩子们的表现,心中感慨万千。
他知道,有些关于责任、奉献和珍惜的种子,正在他们心里悄然生根发芽,这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有力。
窗外,三月的夜风温柔宜人,带着泥土和新叶的芬芳。
顾辰翊站在院子里,看着屋内温暖的灯光,听着孩子们均匀的呼吸声,心中一片澄明宁静。
他知道,生活就是这样,有分离,有坚守,有各自的征途,也有共同的期盼。
他们这个家,就像院中那棵经历寒冬后重焕生机的乌桕树,根系深植于爱与责任的土壤,枝叶伸展向各自成长的天空,共同沐浴着时代的阳光雨露,坚韧而充满希望地,走向未来。
一九八零年,四月。春光愈发浓郁,院子里那几株月季已是蓓蕾满枝,蓄势待发。菜地里的秧苗茁壮成长,一片欣欣向荣。
然而,这个小院并非存在于真空之中,它所依傍的营区,它所处的时代,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并将丝丝缕缕的涟漪,荡进了这个已然适应了新节奏的家庭。
顾辰翊所在的团部,迎来了一批新装备的试点列装。这其中,就有一种新型的炮兵测距雷达,操作界面全是英文符号和数字代码,让许多习惯了“一把尺子一双眼”的老炮兵们犯了难。这其中,就包括顾辰翊的老战友,炮连的老班长,赵大刀。
赵大刀人如其名,技术过硬,作风彪悍,是全团有名的“神炮手”。可面对这冰冷的“铁疙瘩”,他那套凭经验、凭感觉的本事仿佛失了效。
几次模拟操作失误后,这个铁打的汉子脸上第一次露出了挫败和焦虑。他找到顾辰翊,在院子里闷头抽着烟:
“老顾,咱这……是不是要被淘汰了?” 赵大刀看着自己布满老茧的双手,声音沉闷,“这玩意儿,看得我眼晕,全是洋码子……”
顾辰翊看着老战友,心中不是滋味。他想起陆云瑶信里提到过,她所在的研究所也有类似的引进设备,还附了简单的操作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他沉默片刻,拍了拍赵大刀的肩膀:“淘汰不了!人是活的,装备是死的。不会,就学!”
当晚,顾辰翊给陆云瑶写信时,特意提到了这件事,并询问是否有更详细的技术资料或通俗易懂的解读手册。
同时,他开始利用晚上时间,拉着赵大刀,对照着陆云瑶之前寄回的一些基础科普读物和那张对照表,一个符号一个符号地啃,一个按键一个按键地熟悉。
予安对此表现出极大兴趣,常常搬个小板凳坐在旁边,听着爸爸和赵伯伯讨论,偶尔还能根据自己学的拼音,帮他们拼读几个简单的英文单词。
赵大刀看着小小的予安,感慨道:“老顾,还是你们家娃厉害,这以后都是他们的天下了。”
营区最近新调来一位作战参谋,名叫李振邦,带着妻子冯玉娟和六岁的儿子李建军住进了家属院,成了顾辰翊的邻居。
冯玉娟来自南方城市,性格爽利,见识也比一般家属院的女眷要广一些。
她不像周红梅那样大嗓门热情似火,也不像孙晴那样温婉内敛,她带着一种好奇和探索的目光打量着这里的一切。
一天,冯玉娟看到予乐坐在乌桕树下安静地画画,画的是菜地里的秧苗和远处的海平面,构图和用色都颇有灵气。她惊讶地走过来,蹲下身细看:“小予乐,你画得真好!跟谁学的呀?”
予乐抬起头,小声说:“妈妈教过一点, mostly 我自己画的。”
冯玉娟注意到予乐口中冒出的英文词,更觉惊奇。闲聊中,她得知陆云瑶正在省城研究所工作,眼神里流露出理解和钦佩。
她主动对顾辰翊说:“顾团长,云瑶姐不在,您一个人带俩孩子不容易。以后要是忙不过来,让予安予乐来我家跟建军玩,也好有个伴儿。”
冯玉娟的到来,像一阵清新的风。
她有时会拿来一些南方的点心给孩子们尝鲜,会和顾辰翊交流一些育儿观念(虽然顾辰翊大多只是听着),还会把家里多余的文学杂志借给予乐看。
她甚至半开玩笑地对顾辰翊说:“顾团长,现在国家提倡干部知识化、年轻化,您这带娃的劲头,要是用在理论学习上,肯定进步更快。”
这话说者无心,却隐隐触动了顾辰翊。
他开始更加认真地思考陆云瑶之前提到的关于学习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为了和妻子同步,也是为了适应部队发展的新要求。
陆云瑶很快回信了。
她不仅寄来了顾辰翊需要的、更加详尽的雷达操作原理简化说明和术语解释(她特意找所里懂行的同事帮忙整理的),还随信寄回了几本最新的《无线电》杂志和一套给孩子们的《少年科学画报》。
她在信里写道:“辰翊,知识更新的浪潮来了,谁也躲不开。赵班长的事情不是个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主动学习,拥抱变化。你带着老赵学,也是在带着自己学,更是给孩子们做榜样。至于冯姐提到的干部学习,我觉得很有道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