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琳与埃琳娜合作的第一篇论文初稿,在紧张密集的讨论和修改中,终于完成。这篇融合了乔琳新颖理论模型与埃琳娜团队精密实验验证的工作,如同经过反复锤炼的宝剑,初现锋芒。由约翰·史密斯和埃琳娜的导师共同作为通讯作者,将稿件投递了出去。
稿件投出,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反而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门。乔琳在研究所内的知名度,随着这篇合作论文的提交和她在几次组会上沉稳而精准的发言,悄然提升。她不再仅仅是“约翰从中国请来的访问学生”,而是逐渐被认可为在界面物理与拓扑物性交叉领域,一个有着独特见解和扎实能力的合作者。
开始有其他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在咖啡角或者走廊上主动与她交谈,询问她模型的一些细节,或者探讨将其应用于其他材料体系的可能性。乔琳依旧保持着言简意赅、直指核心的交流风格,不卑不亢。她能感觉到,自己正在慢慢融入这个国际化的学术圈子,虽然依旧沉默居多,但发出的声音,开始有人认真倾听。
这天,理论部组织了一场小范围的、非正式的学术沙龙,主题是“非常规超导中的演生现象”。大家围坐一圈,气氛比正式组会轻松许多。轮到乔琳分享时,她没有讲自己已投稿的工作,而是选择了一个近期思考的、尚未完全成型的想法——关于在某些二维异质结中,可能由电子关联与自旋轨道耦合共同“演生”出的一种新奇拓扑序参量。
这个想法很大胆,甚至有些冒险,因为缺乏直接的实验证据支持。她清晰地阐述了自己的物理图像和初步的理论构想,也坦诚地指出了目前存在的困难和未解之处。
她讲完后,沙龙出现了短暂的寂静。随即,讨论的热潮被点燃了。有质疑,有补充,有从不同角度提出的可能性。那位曾与她激烈争论的德国教授,这次没有反驳,而是摸着下巴,陷入了沉思,然后提出了一个非常技术性但极具启发性的数学工具,可能有助于她严格定义那个演生序参量。
乔琳认真地听着,记录着,心中并无被质疑的不快,反而充满了兴奋。这就是她来到这里所追求的——与顶尖的头脑碰撞,在质疑与探讨中,打磨、完善甚至颠覆自己的想法。
沙龙持续到很晚。结束时,约翰笑着对乔琳说:“乔,你总是能带来一些让人睡不着觉的想法。” 语气中充满了赞赏。
回到公寓,已是深夜。高强度的大脑激荡后,是深深的疲惫,但精神却处于一种亢奋后的清明。她感到饥饿,煮了一包速冻水饺,就着那青莲马克杯里凉掉的白开水,安静地吃完。
体内,青莲本源如同永不停歇的涓流,温和地滋养着她过度使用的神经和身体。它能修复疲惫,却无法直接增加她的智慧。所有的灵感和突破,依然来自于她自身的积累、思考与勇气。但它确保了这具承载思想的容器,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能够支撑她在这条探索极限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她站在窗前,望着异国清冷的月光。与前世的孤绝不同,此刻的孤独中,带着一种充实的重量。她的工作正在被认可,她的思想正在产生影响,哪怕这影响目前还只局限于一个小圈子。
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是许妍发来的晚安短信,附带一个可爱的睡觉表情。乔琳看着那行字和表情,冰冷的指尖似乎也感受到了一丝来自远方的暖意。
她没有回复,只是将手机放回口袋。
声已渐起,虽未远扬,却已在这片学术的土壤中,留下了属于她的、独特的频率。她知道,这仅仅是开始。未来的路,还有更多的未知等待探索,更多的山峰等待攀登。
青荷于异域静放,不争不显,然其清姿与幽香,已悄然浸润周遭的空气。她只需继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时间自会证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