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此次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大气与周全。所有正式受邀的各国部门代表、顶尖学术机构成员以及重量级专家学者,一律被安排下榻于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极高声誉的北京饭店。这不仅是一种高规格的接待,更是一种象征——将当今世界最顶尖的智慧,迎入承载着中国近现代历史风云的地标性建筑之中。并且,所有住宿、餐饮及在店内的相关费用,皆由中国政府承担。这一举措,在受邀的国际学术界内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与由衷的赞叹。
“真是……难以置信的慷慨。”站在北京饭店富丽堂皇、融合了中西风格的大堂里,来自剑桥大学的数论专家,埃尔德什教授的弟子,马丁·弗莱彻教授推了推他的金丝边眼镜,对身旁的老友,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迈克尔·罗斯教授低声感慨。他们并非第一次来中国,但如此由国家层面全额资助的顶级学术会议,在其职业生涯中亦是首次遇到。
罗斯教授,一位头发银白、气质儒雅的老者,目光扫过大堂内光滑如镜的大理石地面、精美的宫灯式吊灯以及步履从容、身着旗袍或西装的工作人员,微微颔首:“这不仅仅是慷慨,马丁。这是一种自信的宣告。他们在告诉我们,他们珍视这次交流,他们尊重知识,并且,他们有足够的实力来支撑这份尊重。回想一下,上一次让你有类似感觉的学术会议在哪里?”
弗莱彻教授沉吟片刻,摇了摇头:“或许,只有在某些由顶级基金会无限额支持的、极小型闭门研讨会上有过一丝影子,但规模和正式程度,远不及此。”
不仅仅是他们,几乎所有入住北京饭店的学者,在办理入住手续时,都体验到了极致的顺畅与周到。他们的信息早已被提前录入,核对身份后,训练有素的前台人员便微笑着递上房卡,以及一个精美的会议资料包。包内不仅有详细的会议日程、会场地图、北京中英文双语导览图,还有一张预存了小额费用的市内交通卡,以及一份用上等宣纸印制、带着淡淡墨香的欢迎信,落款是四家主办单位的联合印章。这种于细节处体现的用心,让这些惯于理性思维的学者们,也感受到了一种人文的温暖。
行李由身着整洁制服的服务生稳妥地送至房间。打开房门,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空间,典雅的装修,以及窗外那无与伦比的景观——有的房间正对繁华的长安街,车水马龙,现代都市的脉搏清晰可感;有的则俯瞰着静谧的王府井大街或远处紫禁城的金色琉璃瓦顶,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房间内的书桌上,早已备好了全新的文具、高速网络接口,甚至还有几本最新一期的国际顶尖数学期刊,以及特意准备的、关于中国数学史和北京风土人情的英文书籍。迷你吧里的饮品小食一应俱全,并附有手写卡片注明“由会议组免费提供”。
“上帝,这简直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一位年轻的德国哥廷根大学的博士后,丽莎·韦伯,兴奋地在房间里转了一圈,扑到窗前,看着楼下如织的人流和远处巍峨的故宫角楼,忍不住拿出手机拍照,“这视野!这服务!我敢说,很多五星级酒店的总统套房也不过如此了,而这里只是我们的标准间!”
她的室友,来自东京大学的冷静的女数学家山口惠子,虽然表现得更为内敛,但眼中也难掩惊讶。她仔细翻阅着会议资料,轻声道:“韦伯桑,你看,连我们可能需要的打印服务、临时会议室预订流程都写得清清楚楚。这种筹备的精细度,体现了极高的组织水平和管理效率。”她顿了顿,补充道,“而且,全部免费。中国的‘举国体制’在办好一件事时,展现出的能量确实超乎想象。”
这种“超乎想象”的体验,并不仅限于北京饭店内部。
相较于这些持有正式邀请函、行程被妥善安排的学者,那些数量更为庞大的、自发来华的数学家、科研人员、学生以及各路媒体记者和科学爱好者,则散落在北京城的各个角落。他们入住从青年旅舍到星级不等的各类酒店,凭借着一张地图和手机导航,更自由地探索着这座正在为一场学术盛宴而沸腾的城市。而这其中,既有像弗莱彻教授那样第二次踏足此地的人,也有更多满怀好奇与期待的初次来访者。
无论第几次来,北京都在以它日新月异的面貌和始终如一的深厚底蕴,给予着他们新的冲击。
秩序与安全的惊叹:
“这里的治安好得令人发指!”来自纽约,性格外向的独立科学记者,大卫·科恩,在抵达的第二天晚上,就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连发了九张图片,配以长长的文字。“晚上十一点,我一个人走在王府井大街附近的小胡同里,路灯明亮,不时有巡逻的警察走过,还有二十四小时的便利店开着门。你能看到晚归的市民,散步的情侣,甚至还有跳广场舞的阿姨们!完全感觉不到任何紧张或危险的气息。这和我所了解的、需要时刻保持警惕的纽约夜晚截然不同。这种无处不在的‘安全感’,是一种奢侈的公共产品。”
他的帖子下面,迅速聚集了不少同样在北京的外国网友的附和。
“同意!地铁安检非常严格,但效率很高,人们都很配合。”
“我昨天把钱包忘在出租车上了,通过支付软件的记录联系上了司机,他专门开车给我送了回来,一分钱酬劳都不肯要。”
“到处都是摄像头(我知道这有争议),但说实话,作为一个独自旅行的女性,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心。”
这种对秩序和安全的直观感受,是许多西方来访者,尤其是来自大城市的,最为震撼的一点。他们看到的是一个人口超过两千万的超级都市,却在一种高效的管理下,井然有序地运转着,充满了烟火气,却罕见混乱与暴戾。
环境与人文的沉醉:
而对于那些初次来访者,北京的壮美与精妙,更是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瑰丽长卷,让他们目不暇接,惊叹连连。
来自巴西的年轻数学物理学者,卡洛斯·席尔瓦,是个狂热的摄影爱好者。他的行程几乎就是一场北京经典地标的打卡之旅。
在天安门广场,他震撼于其开阔与庄严,看着晨曦中升起的五星红旗,以及络绎不绝前来参观毛主席纪念堂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人群,他感受到了这个国家沉重的历史与凝聚的力量。
穿过天安门城楼,步入故宫博物院,卡洛斯彻底迷失在了那片红墙黄瓦、殿宇巍峨的庞大建筑群中。“这不仅仅是宫殿,这是一座用木头和石头写就的史诗!”他对着镜头(他的旅行vlog)激动地说,“你看这些斗拱结构,这些精美的彩绘和雕刻!它们所代表的工艺水平和美学追求,在几百年前是难以想象的。站在太和殿前,你几乎能想象出皇帝接受万国来朝的场景……而现在,我们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某种程度上,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来朝’——朝觐知识。”
在颐和园,他租了一条小船,荡漾在昆明湖上,远眺万寿山上的佛香阁,近观精巧的长廊彩画。“西方园林强调征服自然,修剪整齐;而这里,是模仿自然,融入自然,追求的是山水画的意境。这需要何等高超的智慧和审美!”他感叹道。
登临慕田峪长城,站在饱经风霜的城垛旁,俯瞰着连绵起伏的燕山山脉,卡洛斯感受到的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豪迈与悲壮。“为了防御,建造如此伟大的工程……它不仅是中国的象征,也是人类毅力与智慧的象征。想到几天后,我们将在山脚下的这座城市,探讨数学这种同样需要极致毅力和智慧才能攀登的高峰,感觉真是太奇妙了!”
不仅是这些闻名遐迩的景点,就连那些看似普通的胡同、四合院,也吸引着外国友们的目光。他们骑着共享单车,穿梭在纵横交错的胡同里,看着门口下棋的老人、嬉戏的孩童、晾晒的衣物,听着清脆的车铃声和京片子的交谈声,感受着这座古城最鲜活、最接地气的脉搏。那种历史与现代、宏大与微末交织在一起的独特韵味,让他们流连忘返。
美食的盛宴与征服:
然而,如果说景观和历史带来的是视觉和心灵的震撼,那么中国的美食,则是一场对味蕾发起的、彻底而幸福的“征服”。
几乎每一个自发来华的外国人,都无法避开这个话题,并且迅速沦为中华美食的“信徒”。
“我原本以为我知道中餐是什么,”来自法国的数学家让-皮埃尔·杜邦,一位以挑剔口味着称的巴黎人,在尝试了第一顿正式的北京烤鸭后,彻底改变了他的看法,“我在巴黎的中餐馆吃过‘北京烤鸭’,但那只是一种拙劣的模仿!这里的烤鸭,皮是如此的酥脆,入口即化,肉是如此的鲜嫩多汁,配上甜面酱、葱丝、黄瓜条,用薄饼卷起来……上帝,这是一种艺术!一种味觉的交响乐!”他甚至在会议的非正式交流群里,强烈推荐他去的哪家老字号,并详细描述了吃的步骤,引起了众多响应。
烤鸭只是冰山一角。来自意大利的学者们,在品尝了一碗地道的炸酱面后,对他们引以为傲的意大利面产生了新的思考:“这种酱料的浓郁和面条的筋道,完全不同,但同样迷人!”而来自德州的物理学家,则在麻辣鲜香的川菜面前,一边被辣得满头大汗,一边竖起大拇指,连呼“过瘾!”
街头的早餐摊更是宝藏之地。金黄的油条、咸香的豆浆、皮薄馅大的小笼包、香气四溢的煎饼果子……这些价格亲民、制作迅速的美食,让许多外国学者放弃了酒店的自助早餐,宁愿排着队,用手势和简单的英语单词,与摊主交流,体验着最地道的市井风味。
“这里的食物多样性,简直是一个宇宙!”卡洛斯·席尔瓦在他的vlog里,面对着一桌琳琅满目的小吃,激动得手舞足蹈,“你看,从南到北,口味千变万化,烹饪方法层出不穷。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口会尝到什么惊喜。我觉得,光是探索北京的美食,就值得我再来十次!”
热情的包围与感动:
而贯穿所有这些体验的,是北京市民,乃至所有他们接触到的中国人,所展现出的热情与友好。
无论是在地铁里主动为他们让座、用不熟练的英语指路的年轻人,还是在公园里热情邀请他们一起打太极、跳广场舞的退休老人;无论是那些不厌其烦地为他们介绍菜品、甚至允许他们进入后厨“观摩”的餐馆老板,还是那些在景点主动提出帮他们拍合影、并努力寻找最佳角度的陌生游客……这种发自内心的、淳朴的热情,让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倍感温暖。
许多志愿者穿梭在外国游客聚集的区域,主动提供帮助。一位来自牛津的老教授,在故宫里不小心扭伤了脚踝,立刻有志愿者联系了现场的医疗点,并用轮椅将他安全送回了酒店,还留下了联系方式,叮嘱他有任何需要随时联系。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让老教授感动不已。
语言障碍固然存在,但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以及手机上强大的翻译软件,似乎都能化解大部分沟通难题。人们愿意花费时间和耐心去理解对方,这种跨越文化的善意交流,本身就成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北京饭店的宴会厅内,举行了一场小范围的欢迎酒会。衣香鬓影,觥筹交错,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学者们举着酒杯,用着各种语言交谈着,脸上洋溢着兴奋与期待。窗外,是长安街璀璨的车河和霓虹,古老与现代在这座城市完美交融。
而在城市的其他地方,更多的外国访客或许正挤在热闹的簋街品尝麻辣小龙虾,或许在后海的酒吧里听着音乐望着波光,或许只是在酒店房间里,整理着白天拍摄的无数照片,回味着那碗让他们魂牵梦萦的牛肉面。
无论是下榻于国家安排的顶级酒店,还是自行探索这座城市的角落,他们都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这个东方古国——所散发出的无与伦比的魅力。这种魅力,来自于高效秩序带来的安心,来自于壮美景观带来的震撼,来自于深邃历史带来的沉思,更来自于那些精致多样、征服味蕾的美食,以及那无处不在、真诚动人的热情。
这是一次学术之旅,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体验。它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许多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为几天后那场注定载入史册的学术报告会,铺垫了一层温暖而明亮的人文底色。京华烟云,客从四方来,他们带来的疑问与期待,与这座城市所展现的自信与包容,即将在八月八日,碰撞出最绚烂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