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年刊》编辑部内,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海面。主编罗伯特·威廉姆斯教授放下最后一个越洋电话,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但那口气息中蕴含的并非轻松,而是更加沉甸甸的责任感。
初步的、非正式的沟通反馈,已经从几位收到论文的顶尖学者那里传来。尽管他们措辞谨慎,都强调需要更多时间进行深入研读,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震惊与严肃,已经足够让威廉姆斯教授明白——张诚的这篇论文,绝非等闲之作,其提出的全新框架和证明路径,已经引起了最顶尖头脑的高度重视,甚至……某种程度的困惑与动摇。
常规的、由两三位同领域专家进行的匿名审稿流程,在面对“黎曼猜想”这种级别的成果时,显得过于单薄,甚至有些不合时宜了。这不仅关乎一篇论文的正确与否,更关乎整个数学界的声誉与人类心智发展的未来方向。任何草率的决定,无论是接受还是拒绝,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
必须组建一个前所未有的、拥有绝对权威和公信力的审稿团队。
这个念头在威廉姆斯教授脑海中迅速成型,并变得无比坚定。他再次召集了编辑部的核心成员,进行紧急磋商。
“诸位,”威廉姆斯教授的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回荡,“情况已经很清楚。张诚的这篇论文,无论最终正确与否,其提出的‘历史层积动力学’框架,都是一个我们无法忽视的、可能改变数论乃至相关数学领域版图的新事物。常规审稿无法承担其重。我们必须组建一个特别评审委员会,一个由当今数学界最德高望重、最具洞察力、且能覆盖论文可能涉及多个领域的泰斗组成的‘终极法庭’。”
编辑们面面相觑,都被这个大胆的想法震撼了,但随即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这是唯一负责任的做法。
“那么,人选呢?”一位副主编问道。
威廉姆斯教授拿起笔,在白板上缓缓写下了九个名字。每写下一个名字,会议室里的呼吸声就凝重一分。当九个名字全部列出时,所有人都意识到,这几乎囊括了当代数学界的顶尖力量,其阵容之豪华,堪称数学史上之最!
1. 让-皮埃尔·塞尔(法国):代数拓扑与代数几何的奠基人,活着的传奇,唯一包揽菲尔兹奖、沃尔夫奖、阿贝尔奖的大满贯得主。他的智慧如同深邃的海洋,对数学结构的理解无人能及,是判断理论根基是否牢固的定海神针。
2. 皮埃尔·德利涅(比利时):韦伊猜想的证明者,实现了菲尔兹奖、克拉福德奖、沃尔夫奖、阿贝尔奖的全满贯。他在数论与几何的交叉领域造诣极深,是检验张诚论文中“算术-几何谱系”构想的不二人选。
3. 米哈伊尔·格罗莫夫(俄罗斯-法国):几何与群论的巨匠,阿贝尔奖得主,以其超凡的几何直觉和提出深刻问题而闻名。他的视角将有助于判断hSd框架的几何部分是否自然、深刻。
4. 罗伯特·朗兰兹(加拿大):“朗兰兹纲领”的提出者,连接数论与表示论的宏伟蓝图缔造者。他对于数学大统一图景的追求,使他能够从更高维度审视张诚的工作是否真正提供了新的、统一的视角。
5. 约翰·米尔诺(美国):微分拓扑学的奠基人之一,菲尔兹奖得主,近年来在低维动力系统领域亦有深刻洞察。他的严谨与对动力系统的理解,对分析hSd框架中的“动力学”部分至关重要。
6. 西蒙·唐纳森(英国):微分拓扑领域的顶尖人物,菲尔兹奖得主,解决了四维流形的分类问题。他对复杂几何结构的分析能力,将用于审视AGS空间的构建是否合理。
7. 约翰·G·汤普森(美国):有限群领域的绝对权威,沃尔夫奖与菲尔兹奖得主,为群论现代框架奠定了基础。张诚的框架中必然涉及复杂的对称性(群作用),汤普森是检验这部分逻辑的终极裁判。
8. 马克西姆·孔采维奇(俄罗斯-法国):数学物理学家,菲尔兹奖得主,创立了现代弦理论的几何框架。他对物理与数学交叉的深刻理解,或许能洞察hSd框架背后可能隐藏的、更接近物理现实的灵感来源。
9. 安德鲁·怀尔斯(英国):因证明费马大定理而闻名于世,该成果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成就”之一。他本人经历过证明世界难题的艰辛与严谨审查的洗礼,他的加入,既是权威的保证,也带有一种“过来人”的独特视角和理解。
10.丘成桐 -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菲尔兹奖得主,他在微分几何和偏微分方程领域有重要贡献。
这份名单,几乎代表了当代纯粹数学各个主要方向的最高智慧。他们中的任何一位,都足以作为一篇顶级论文的终审裁判。而此刻,为了一个十二岁少年的论文,他们将罕见地联合起来。
“这……这可能吗?”一位年轻的编辑喃喃道,“邀请这九位同时审阅一篇论文?这在《数学年刊》的历史上从未有过!”
“正因为是黎曼猜想,正因为是张诚,正因为这篇论文展现出的颠覆性,”威廉姆斯教授目光坚定,“我们必须打破常规。这将向数学界,也向张诚本人,表明我们对此事最高级别的重视和最为审慎负责的态度。”
没有人再提出异议。编辑部迅速达成共识,启动了这一史无前例的特殊审稿程序。
接下来的几天,威廉姆斯教授亲自操刀,以《数学年刊》主编的名义,向这九位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数学巨擘发出了最为郑重、恳切的邀请函。函件中详细说明了情况的特殊性、论文的潜在重要性,以及组建此特别评审委员会的必要性,并承诺给予充分的时间和支持。
回应陆续传来。
塞尔教授在巴黎的家中,看着打印出来的论文初稿和这封邀请函,深邃的目光中闪过一丝感兴趣的光芒。他回复简短而有力:“同意。这是一个有趣的尝试,值得投入时间。”
德利涅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办公室里,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他对张诚此前的哥德巴赫猜想证明印象深刻,也对这篇论文中提到的全新几何结构充满好奇。“我加入。”他的回复同样简洁。
格罗莫夫在巴黎接到电话时,正对着白板上的一个复杂流形沉思。他听完编辑的陈述,沉默片刻,说道:“把论文发给我。那个‘动力学’的部分,引起了我的注意。”
朗兰兹教授自然没有拒绝,他比任何人都更渴望看到数论核心难题的突破,以及这可能对他的“纲领”产生的深远影响。
米尔诺和唐纳森,这两位在拓扑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在了解到论文涉及的新型空间结构和潜在的拓扑不变量后,都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和参与的意愿。
汤普森教授虽然年事已高,专注于有限群领域,但黎曼猜想的名头以及张诚带来的惊奇,让他决定破例一次,审视其中可能涉及的群论结构。
孔采维奇对任何连接数学与物理可能性的新思想都抱有开放态度,hSd框架中隐含的“演化”和“生成”观念,与他的研究领域有某种微妙的共鸣,他欣然应允。
丘成桐自无不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最后是安德鲁·怀尔斯。他在牛津大学的办公室里,看着屏幕上张诚论文的摘要,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在剑桥牛顿研究所宣布证明费马大定理的自己,那份孤独、压力与期待,感同身受。他几乎没有犹豫,回复道:“这是我的荣幸。我将以最严谨的态度对待这份工作。”
十位泰斗,全部同意!
消息传回《数学年刊》编辑部,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随即又被更巨大的紧张感所笼罩。这意味着,审判席已经就位,史上最豪华的数学评审团正式成立。
威廉姆斯教授亲自建立了高度加密的通信渠道,将论文终稿、以及各位评审可能需要的基础资料和沟通平台信息,分别发送给了九位成员。他明确了审稿流程:各位评审独立进行深入研读,期间可以通过安全渠道进行必要的、非正式的交流,最终需要各自提交详细的审稿报告,并参与后续的可能视频会议讨论,以期达成尽可能一致的结论。
随着加密邮件分别抵达普林斯顿、巴黎、牛津、波恩等地,这场针对黎曼猜想证明的“终极审判”,正式进入了最为关键的阶段。
十颗数学天空中最耀眼的星辰,他们的目光和智慧,同时聚焦于那一篇来自东方古国的、充满了奇思妙想与年轻勇气的论文之上。
而在风暴眼的中心,京郊别墅内的张诚,依旧保持着规律的作息和沉静的心态。他并不知道,为了他的工作,数学界已经动用了怎样史无前例的力量。他只是在等待,平静地等待着那个由理性与逻辑构筑的世界的最终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