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巴赫猜想学术报告会的圆满落幕,并不意味着这场席卷全球学术界的风暴就此平息,相反,它在一个更加隆重而华美的舞台上,迎来了一个充满人情味与文化交流的高潮。当晚,由相关部门精心筹备的庆祝晚宴,在庄严恢弘的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这里曾见证过无数国家盛事,今夜,它将为人类的智慧之光,为一位少年学者取得的辉煌成就,点亮璀璨的灯火。
傍晚时分,华灯初上。人民大会堂在夜色与灯光的勾勒下,愈发显得气势磅礴,庄严肃穆。受邀的学者们,包括所有参加了下午报告会的顶尖数学家、科研机构代表,以及国内外权威媒体的记者,怀着一种混合着学术兴奋与文化期待的心情,陆续步入这座象征着中国最高规格接待场所的殿堂。
宴会厅内,穹顶高阔,灯火辉煌,巨大的水晶吊灯折射出万千光芒,与光洁如镜的大理石地面交相辉映。四周墙壁上悬挂着巨幅的国画,描绘着壮丽山河,无声地诉说着东方文明的悠久与厚重。一张张铺着洁白桌布、摆放着铮亮银质餐具和精美瓷器的圆桌,整齐有序地排列着,已然摆好了精致的冷盘。整个会场布置既彰显出大国气派,又透露出典雅精致的格调,让初入此地的外国学者们再次发出了低低的惊叹。
“上帝,这里……太壮观了!”一位来自北欧的年轻学者环顾四周,眼中满是震撼,“这不仅仅是宴会厅,这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看那些瓷器,上面的花纹多么细腻!还有这桌椅的摆放,充满了仪式感。”他的同伴,一位法国女数学家,对细节尤为敏感,忍不住拿出手机悄悄拍摄。
许多外国学者都是第一次踏入人民大会堂,这里的庄严与华美,与他们之前体验到的北京现代化都市风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却又奇妙地融合成一种独特的“中国印象”——一个既拥抱现代、又深植于古老文明的国度。
张诚在中科院孙院士和几位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准时抵达宴会厅。他换上了一身更为正式的深色中山装,这让他稚嫩的面容平添了几分庄重与沉稳。他的出现,立刻吸引了全场的目光,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焦点。无论是相识的学者还是陌生的面孔,都向他投来友善、敬佩乃至好奇的注视。他依旧保持着那份特有的平静,微微向各方点头致意,步履从容地走向主宾区。
晚上七点整,宴会即将正式开始。一位精神矍铄、气质儒雅的长者步履稳健地走上主持台。他正是国内主管科技与教育工作的中央领导同志。全场立刻安静下来,所有目光汇聚于台前。
领导同志没有拿稿,目光扫过台下济济一堂的中外学者,脸上带着温和而郑重的笑容,声音通过麦克风清晰传遍大厅: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学者,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晚,我们齐聚于此,灯火璀璨,高朋满座。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向远道而来的世界各国学术界的朋友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今天下午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学术报告,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数学难题的张诚研究员,表示最衷心的祝贺!”
开场白赢得了热烈的掌声。领导稍作停顿,继续娓娓道来,他的讲话并未停留在表面的祝贺,而是充满了哲思与深度:
“数学,作为探索宇宙秩序与和谐的语言,是人类理性文明的基石。哥德巴赫猜想,以其简洁的形式,承载着对整数世界最深层次规律的诘问,困扰了人类近三百年。它的解决,不仅仅是张诚研究员个人的荣耀,更是人类智慧共同迈向未知领域的一次辉煌胜利,是理性之光穿透漫长时空迷雾的璀璨瞬间。”
“今天,我们为之庆祝的,不仅仅是一个数学难题的终结,更是一种精神的彰显——那是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是甘于寂寞、潜心钻研的治学态度;是敢于挑战权威、开辟新路的创新勇气。张诚同志以他年轻的肩膀,扛起了这份重担,并成功地走到了终点,这本身就向我们昭示着,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年龄从来不是界限,激情与智慧才是永恒的引擎。”
他的目光投向张诚所在的方向,充满赞许,随即又环视全场:
“同时,今晚的盛会,也是一次文明的对话,一次友谊的桥梁。科学无国界,它属于全人类。各位从世界各地汇聚北京,不仅是为了验证一个数学结论,更是为了分享知识、交流思想、激发灵感。这种开放、包容、合作的国际学术氛围,正是推动科学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始终是国际科学共同体积极的一员,我们愿与世界各国一道,携手并进,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共同开拓知识的新边疆。”
“最后,希望今晚的美食与美酒,能成为我们之间友谊与理解的催化剂。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继续白天未尽的思想碰撞,播种下未来合作的种子。请大家尽情享受这个美好的夜晚!”
“现在,我宣布,晚宴开始!”
领导同志的讲话,高屋建瓴,寓意深远,既肯定了成就,阐述了意义,又表达了开放合作的态度,赢得了中外学者长时间的热烈掌声。他的话语,为这场晚宴定下了高雅、友好且充满智识交流的基调。
随着宣布开始,宴会厅内顿时活跃起来。身着旗袍、训练有素的服务员们开始如蝴蝶穿花般,为各桌送上一道道兼具色香味形、极具中华饮食文化精髓的佳肴。
宴会的标准极高,参考了国宴的规格。菜单设计既体现了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如佛跳墙的醇厚丰腴、开水白菜的清鲜至味、北京烤鸭的酥香诱人,也充分考虑到了国际友人的饮食习惯,准备了优质的红酒、香槟以及一些西式餐点。每一道菜都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其背后蕴含的烹饪哲学与文化故事,让许多外国学者在品尝之余,更是大开眼界,直呼不可思议。
“这简直颠覆了我对中餐的认知!这道‘开水白菜’,看起来清汤寡水,味道却如此层次丰富,太神奇了!”一位德国教授对着清澈见底却鲜味无穷的汤品赞叹不已。
“这个叫‘佛跳墙’的,里面竟然有这么多珍贵的食材,而且味道融合得如此完美,难怪连和尚都要跳墙来吃!”一位美国学者幽默地调侃着,引得同桌笑声一片。
“中国的饮食文化,其复杂和精致程度,丝毫不亚于其数学传统!”威尔逊教授品尝着一片片好的烤鸭,对着旁边的德利涅感慨道。
席间,气氛热烈而融洽。学者们不再局限于白天的严肃讨论,而是三三两两地自由交流,分享着各自的研究趣事,谈论着对北京、对中国的印象。语言不再是障碍,笑容和手势成为了最好的沟通工具。
张诚所在的主桌,自然是全场的焦点。他身边坐着威尔逊、德利涅、怀尔斯、法尔廷斯、伊万涅茨、丘成桐、陶哲轩等一众数学界的泰山北斗。尽管年龄和资历相差悬殊,但张诚的表现依旧沉稳得体。
他并不主动高谈阔论,但当大佬们将话题引向他时,他总能给出清晰、深刻且富有哲理性的回应。
威尔逊教授饶有兴致地问起他未来的研究计划:“张,解决了哥德巴赫猜想这样的问题之后,你是否感到一种‘巅峰的寂寞’?下一步,你打算挑战哪个方向?”
张诚微微思索,平静地回答:“威尔逊教授,数学的海洋没有彼岸,只有不断延伸的地平线。哥德巴赫猜想是一座标志性的山峰,但攀上峰顶,看到的只会是更多、更雄伟的山脉。我目前对‘信息’在复杂物理系统乃至数学结构本身中的基础角色比较感兴趣。或许,探索不同‘复杂性类’之间的深层联系,或者寻找描述时空离散结构的更优美数学语言,会是有趣的方向。”他的回答,没有具体指向某个已知难题,却展现了一种对数学本质和未来发展的深邃思考,让在座诸位都若有所思。
德利涅院士提到了他报告中“拓扑筛法”的优美结构,称赞其体现了数学的统一性。张诚谦逊地回应:“谢谢您的肯定,德利涅教授。我认为,数学的美,恰恰在于这种看似不同领域之间隐藏的深刻联系。‘拓扑筛法’与其说是一个工具,不如说是一种尝试——尝试用几何和拓扑的‘语言’,去‘翻译’数论中那些古老而深刻的问题。真正的突破,或许往往来自于这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与融合。”
怀尔斯先生则以一种略带怀旧和共鸣的语气,谈起了自己当年证明费马大定理时的心路历程,询问张诚在漫长而孤独的攻关过程中,是如何保持信念和动力的。
张诚的回答显得异常成熟和通透:“怀尔斯教授,我认为驱动力并非来自于对最终成功的‘信念’,而更多是源于对问题本身的好奇,以及探索过程中每一个微小进展所带来的纯粹智力上的愉悦。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你并不知道出口在哪里,但触摸到墙壁上每一道新的纹路,本身就是一种 reward。保持专注,享受过程,结果反而会水到渠成。” 这番话,仿佛出自一位历经沧桑的哲人之口,让怀尔斯都为之动容,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却又感觉眼前这位少年的心性似乎更为沉静和纯粹。
即便是以严肃刻板着称的法尔廷斯,在与张诚交流关于证明中某个涉及模型论潜在应用的细节时,也惊讶地发现,这个少年对相关领域的前沿进展了如指掌,并且能提出自己独到的、具有建设性的看法。他沉默地听着,偶尔提出一个尖锐的追问,张诚总能从容应对,逻辑严密。法尔廷斯虽然依旧没有过多的表情,但他那双锐利的眼睛中,偶尔闪过的激赏之色,却瞒不过熟悉他的人。
伊万涅茨、丘成桐、陶哲轩等人也与张诚进行了愉快的交流。他们发现,与张诚交谈,完全感觉不到是在和一个孩子对话。他的思维敏捷,知识渊博,看问题的角度往往独特而深刻,言谈举止间流露出的那种冷静、谦和与智慧,让他们频频产生一种错觉——仿佛坐在对面与自己侃侃而谈的,是一位与他们一样,在数学世界里浸淫了数十年、饱经风霜却又初心不改的同行老友。
这种超越年龄的成熟与深邃,让在座的所有大佬都感到深深的震撼,心中对这位年仅十一岁的少年,更是惊为天人,评价达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高度。
张诚在整个宴会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低调谦逊的态度。他耐心倾听,认真回答,对待每一位前来敬酒或交谈的学者,无论名气大小,都一视同仁,彬彬有礼。他的表现,不仅赢得了学术上的尊重,更收获了人格上的赞誉。
华宴流彩,智辉交盏。这场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晚宴,不仅是以中国的方式庆祝一项伟大的科学成就,更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交流与学术联谊。美食与美酒,欢声与笑语,冲淡了学术的严肃,拉近了心灵的距离。许多外国学者在离席时,都意犹未尽,纷纷表示不虚此行,对中国的印象彻底改观,并表达了对未来更多合作的期待。
“我一定要再来中国,不仅为了学术,也为了这里的美食和热情的人们!”一位意大利学者笑着说道。
“这次经历让我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无限可能的国度。”另一位英国教授由衷感叹。
而当宴会结束,张诚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悄然离去时,他留给众人的,是一个沉静、谦逊却又无比高大的背影。今夜之后,“张诚”这个名字,以及他所代表的中国新一代科学家的形象,将更加深刻地烙印在国际学术界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