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探索楼”的独立研究套间,对张诚而言,并非一个阶段的结束,而是另一段更加孤寂、也更加专注的探索之旅的起点。他将这里视为远离尘嚣的“前哨站”,迅速投入到对脑海中诸多灵感的梳理与深化之中。等级4的数学与物理知识,如同在他思维中构筑起一座宏伟的殿堂,而等级4的材料学,则为他打开了通往设计“理想物质”的宝库大门。他沉浸在各种理论构想与数学推演的海洋里,几乎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
然而,就在他刚刚完成对新环境的基本适应,并初步规划出几个并行研究方向的雏形时,那个沉寂了一段时间的、冰冷而宏大的声音,再次于他意识的最深处响起,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与一种仿佛源自宇宙本源的哲思。
【叮——检测到宿主已初步适应新科研环境,知识体系稳固性达到新阈值。触发阶段性挑战任务。】
【任务名称:真理之阶·基石之问】
【任务内容:于本公历年度结束前,针对数学领域经典难题——哥德巴赫猜想,给出一个完整的、逻辑严密的证明,并将该成果发表于国际公认的顶级数学期刊。】
【任务时限:即日起至公历十二月三十一日。】
【任务寄语:
“数学,乃一切自然科学之基石,亦是理性思维攀登真理之巅最陡峭的岩壁。哥德巴赫猜想,如同一块横亘于数论山脉前的巨砾,看似朴素,却考验着人类对整数本质最深层的洞察。它关乎‘加性’与‘乘性’数论世界的幽微联系,是‘每一个’与‘无穷’之间的庄严对话。
证明它,并非仅仅是为一个古老问题画上句号,更是为了锤炼你的逻辑之刃,磨砺你的数学直觉,迫使你的思维去构建前所未有的、足以承载如此重量级结论的宏大框架。这是对数学海洋的一次深潜,也是你能否以绝对严谨与超凡创造力,回应数学之神古老诘问的考验。踏过此阶,你方有资格,窥见数学宇宙之海更深邃的秩序与和谐。”】
【任务奖励:成功完成后,奖励积分100万点,任意经验值100万点。】
【失败惩罚:无。(真理之路,不进则退,停滞即是最大的惩罚)】
张诚缓缓放下手中的电子笔,屏幕上刚刚勾勒出的一个关于新型拓扑材料能带设计的草图尚未完成。他的眼神骤然变得锐利,如同鹰隼锁定了远方的目标。
哥德巴赫猜想!
那个关于“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的、看似简单至极、却困扰了数学界近三个世纪的着名猜想!
系统的要求,不再是参与项目,也不是一般的原始创新,而是直指数学王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一个公认的、硬骨头的经典难题!这无疑是一个比“乾穹”理论更具纯粹学术挑战性、也更考验绝对数学天赋与毅力的任务。它要求的不再是跨领域的洞察力,而是要在数学本身最核心、最古老的领域内,进行一场正面攻坚,需要构建起无懈可击的逻辑大厦。
任务的哲理性也显而易见。它强调的不是应用,不是技术,而是对数学“基石”的叩问,是对人类理性边界的一次冲击。证明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极致的思维锻炼,是“真理之阶”上至关重要的一步。
失败无惩罚,但正如系统所言,“停滞即是最大的惩罚”。对于追求真理的人来说,无法攻克设定的目标,本身就是一种挫败。
一股久违的、混合着极致兴奋与沉重压力的战意,自张诚心底升腾而起。他清晰地认识到,这将是他迄今为止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单项任务。这不仅仅是积分和经验值的问题,更是对他数学能力,尤其是对数论这一古老而深邃领域理解深度的一次终极检验。
他迅速冷静下来,大脑开始高速运转。
“哥德巴赫猜想……筛法、圆法、密率法……陈氏定理‘1+2’已是目前最好的结果。从‘9+9’到‘1+2’,每一步都凝聚了无数数学家的心血。正面强攻,希望渺茫。”
“需要全新的工具,或者对现有工具有颠覆性的理解和融合。等级4的数学知识,涵盖了朗兰兹纲领、非交换几何、现代解析数论前沿等,或许能提供一个不同于传统路径的视角……”
“时间只有四个多月,必须全力以赴。”
几乎没有过多的犹豫,张诚已然做出了决定。这个挑战,他接下了!
他立刻关闭了材料设计的草图,新建了一个加密文档,标题简单写下:《Goldbach conjecture - preliminary thoughts & Approach》。随即,他开始调阅中科院数据库内所有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历史文献、重要论文,尤其是关于筛法理论、哈代-李特尔伍德圆法以及陈景润“1+2”证明的详细解析。
但他深知,仅仅研读前人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的是灵感,是突破,是那种能够撕裂笼罩在这个猜想之上厚重迷雾的、石破天惊的数学思想。
闭关之前
下定决心后,张诚并没有立刻将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他深知,作为中科院新聘任的研究员,必要的沟通和报备是需要的,这既是对组织的尊重,也能为自己争取到一段不受干扰的宝贵时间。
他拿起内部电话,拨通了研究所长孙院士的办公室。
“孙所长,您好,我是张诚。”
“哦,张诚啊,有什么事吗?对新办公室还满意吗?缺什么设备直接列清单给后勤就行。”孙院士的声音很热情。
“谢谢所长,环境很好。”张诚语气平稳地说道,“是这样的,我近期在数学方面,有一些比较强烈的……灵感涌现,可能关联到一个比较重要的基础问题。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可能需要集中全部精力进行攻关,会进入一种相对‘闭关’的状态,尽量减少外界的干扰和一般性事务。特地向您报备一下。”
他没有提及哥德巴赫猜想。一来,这目标太过骇人,在成功之前说出来,徒增不必要的关注和压力;二来,数学灵感玄妙难言,用“灵感涌现”来解释,既符合科学家的行为模式,也足够模糊,不会引起过度猜测。
电话那头的孙院士明显愣了一下。他自然知道张诚的数学功底极其深厚,能被这位小天才称之为“重要基础问题”并需要“闭关”攻克的,绝非等闲。他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意味着又一项重大成果的酝酿。
“没问题!完全没问题!”孙院士的声音带着几分郑重和期待,“你尽管安心研究!所里这边,我会打好招呼,所有行政事务、不必要的会议、访客,一律帮你挡掉。计算资源方面,你需要什么,直接提,我让计算中心给你开最高优先级!饮食起居……需不需要所里安排人……”
“谢谢所长,生活方面我自己可以安排好,不麻烦所里。”张诚婉拒了生活上的特殊照顾,“主要是需要一个安静不被打扰的环境。”
“明白!理解!你就放心闭关吧!我们都期待你的好消息!”孙院士语气中充满了支持。
结束通话后,张诚又给家里发了一条简短的信息,告知父母自己接下来几个月科研任务很重,联系可能会减少,让他们不必担心。
做完这一切,他走到研究套间的门口,从内部设置了“请勿打扰”的电子标识,并加强了门禁权限。然后,他回到书桌前,将手机关机,放入抽屉。
此刻起,外界的一切喧嚣、杂务,都被他彻底隔绝。
他面对着电脑屏幕上打开的文献和空白的演算文档,目光沉静如水,仿佛古老的僧侣面对需要穷尽一生去参悟的禅机。桌上,只有一叠厚厚的空白草稿纸,几支不同颜色的笔,以及一杯清水。
窗外,是北京夏末秋初的明媚阳光,但对于张诚而言,他的世界已经收缩到了这方寸之间,收缩到了那由无数素数、无穷偶数以及它们之间神秘联系所构成的、浩瀚而抽象的数学宇宙之中。
真理之唤已然响起,闭关攻坚就此开始。一场与数学史上最着名幽灵的孤独对话,一场旨在凿通“基石之问”的智力极限挑战,在这间静谧的研究室里,无声地拉开了序幕。前方的道路布满荆棘,无人知晓终点在何方,但少年眼中的火焰,已为这片思维的无人区,投下了第一缕坚定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