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洪承畴的主力在吐鲁番盆地击溃准噶尔铁骑,声威震动天山南北的同时,一支如同从地狱中钻出的军队,出现在了叶尔羌汗国最意想不到的方向——其东部腹地。
由暗卫四大统领李伟军、李二雄、李卫华、周雄率领的“青海商队”奇袭部队,历经数月艰难跋涉,穿越了被视为天堑的阿尔金山隘口,如同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且末、若羌一带的绿洲!
这支队伍早已褪去商旅伪装,亮出了锋利的獠牙。他们虽然人数不过数千,但极其精悍,装备精良,更携带着可快速拆装的轻型火炮和大量燧发枪。他们的出现,彻底打乱了叶尔羌汗国的防御部署。
叶尔羌东部各城的守军兵力薄弱,猝不及防。在暗卫精准的斩首行动和迅猛的突击下,且末守将开城投降,若羌望风归附。
奇袭部队以雷霆之势,沿着车尔臣河快速西进,兵锋直指叶尔羌汗国的东部门户——精绝、扜泥等城。
一时间,叶尔羌汗国东部谣言四起,风声鹤唳,通往汗国首都叶尔羌城(莎车)的东线大门,已然洞开!
几乎在同一时间,洪承畴在稳定吐鲁番地区后,亲率明军主力,浩浩荡荡沿天山南麓西进。大军并未强攻坚城,而是采取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策略。
明军首先兵临库车。
洪承畴遣使入城,递交《谕库车诸官民檄》,宣布:“王师此来,只为讨伐逆酋,恢复汉唐旧疆。顺者秋毫无犯,官复原职;逆者城破之日,玉石俱焚!”
库车城主阿奇木伯克本就与叶尔羌大汗有隙,又慑于明军兵威,在象征性抵抗一天后,便开城归降。洪承畴践行诺言,厚待降官,库车安然无恙。
消息传开,产生连锁反应。
阿克苏、乌什等城纷纷效仿,或降或走。
明军主力几乎兵不血刃,连下数城,兵锋直指叶尔羌汗国的心脏地带。
洪承畴每下一城,便张贴安民告示,废除叶尔羌的苛捐杂税,任用本地望族协助管理,秩序井然。
此时,叶尔羌汗国首都叶尔羌城内,已是一片末日景象。东有奇兵深入腹地,北有主力大军压境,败报频传。
大汗阿卜杜拉(史实人物,时任叶尔羌汗)又惊又怒,意图集结最后兵力,与明军决一死战。
然而,以他的弟弟伊思玛业勒(史实人物,后继位为汗)为首的主和派(主要由部分地方伯克、和卓宗教势力及商人集团组成),势力迅速抬头。
主和派看得非常清楚:明军战力恐怖,绝非己方能敌;且明军对待归顺者政策宽大,抵抗只有死路一条。
更重要的是,明军承诺保护商路,这对于掌控丝绸之路贸易的和卓和商人集团来说,具有致命的吸引力。
相反,大汗阿卜杜拉的顽固,只会将整个汗国拖入深渊。
一场宫廷政变在暗流中酝酿。
暗卫的渗透在此刻发挥了关键作用。
李卫华乔装潜入叶尔羌城,秘密会见了伊思玛业勒和主和派首领,出示了洪承畴的密信和崇祯皇帝的诏书(许以高官厚禄,承认其宗教地位),坚定了他们政变的决心。
崇祯八年正月,在一个寒冷的夜晚,伊思玛业勒联合宫廷卫队发动政变,软禁了大汗阿卜杜拉。
次日清晨,叶尔羌城头升起了白旗。伊思玛业勒派出使者,携带降表、户籍图册和城门钥匙,前往城外的明军大营乞降。
洪承畴率明军主力,举行了盛大的入城仪式。
大军军容整肃,秋毫无犯,缓缓开入这座中亚历史名城。
在叶尔羌汗宫前,伊思玛业勒率文武百官,跪迎大明钦差。
洪承畴代表崇祯皇帝,接受了投降,并宣布:
叶尔羌汗国灭亡,其原有疆域并入大明版图。
设立 “大明西域都护府”于叶尔羌城,洪承畴兼任首任都护。
册封伊思玛业勒为 “大明归义侯、西域都护府副都护”,协助管理地方事务。
宣布免税一年,废除苛政,保护所有宗教,重开丝路,减免商税。
谕令颁布,全城欢呼。
商人们尤其激动,他们知道,一个更强大、更有秩序的保护者,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商业繁荣。
随着叶尔羌城的归附,塔里木盆地周缘的各大绿洲城市,如和田(于阗)、喀什噶尔、英吉沙等,传檄而定,纷纷派遣使者到叶尔羌城向洪承畴表示效忠。
至此,从哈密到帕米尔高原,整个塔里木盆地(南疆)再次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
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在沉寂了数百年后,再次被大明帝国贯通。
洪承畴站在叶尔羌城的城楼上,眺望着远方巍峨的昆仑雪山和脚下繁忙的市集,心中感慨万千。
这场历时近两年的西征,以一场教科书式的军事威慑与政治攻略相结合的完美胜利而告终。
大明不仅收复了广袤的疆土,更以一种相对低成本的方式,初步稳定了西域的局势。
崇祯八年春,西域都护府成立的捷报传至北京,举国欢庆。
崇祯皇帝在紫禁城大宴群臣,宣告 “汉唐旧疆,今朝重光”。
然而,无论是北京的崇祯,还是叶尔羌的洪承畴都明白,收复失地仅仅是第一步。
如何治理这片民族、宗教成分复杂的广阔土地,如何应对北方准噶尔部的威胁,如何真正实现长治久安,将是帝国面临的更大考验。
但无论如何,大明帝国的日月浪涛旗,已经插上了帕米尔高原。
丝绸之路的明珠,被再次擦亮。一个属于大明的西域时代,就此开启。
帝国的视野,已经投向了更遥远的西方——那片名为“中亚”的广袤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