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方舟起航
K-714的潜在威胁,如同一声尖锐的警报,彻底打破了极少数知情者圈子内最后的侥幸心理。地质风险叠加天体撞击风险,让那十四个月后的时间窗口,充满了毁灭性的不确定性。
国际航天界在私下沟通和紧急验证后,不得不正视dSm(通过“守夜人”渠道)反复提供的预警。多个拥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和组织,开始秘密调整计划,将观测资源向柯伊伯带倾斜,并紧急论证各种应对近地天体威胁的方案,从核爆 deflection(偏转)到动能撞击,但无一例外都面临技术难度大、准备时间短的巨大挑战。
“盖亚方舟”项目的推进,在此背景下几乎变成了公开的秘密。几个核心参与国似乎放弃了低调,开始以“应对小行星威胁国际合作”的名义,公开整合资源,加速在其选定的几个偏远大陆和地下深处,建设规模宏大的避难基地和文明保存库。一种“保留火种”的悲壮氛围,开始在这个最高层级的小圈子里弥漫。
“利维坦”的哲学,在这种存亡危机面前,似乎找到了一种残酷的合理性。
林凡没有参与“盖亚方舟”,但他理解并默认了它的存在。在无法确保所有人都能安全度过危机的情况下,保留文明的火种是理智的选择。dSm要做的,是尽可能扩大“安全区”。
“逐星者”原型机的建造在dSm一个高度保密的轨道船坞内全速进行。得益于“烛龙”能源的小型化和dSm在材料学上的突破,这艘小型飞船的设计远超当前各国公开的航天器水平,但其能否在短短一年内形成对K-714的有效应对能力,仍是未知数。
与此同时,林凡做出了另一个重大决策。他命令dSm工程团队,在“彼岸”岛的地下深处,启动建设一个规模空前的“生态保全库”(代号“伊甸”)。与“盖亚方舟”侧重于保存人类文明知识和基因库不同,“伊甸”计划旨在尽可能完整地保存地球的生物多样性,从微生物到动植物种子、胚胎和基因样本,甚至包括一些特殊环境下的土壤和水体样本。
“如果灾难无法避免,”林凡对负责此项目的顾佳和核心团队说,“我们至少要给生命本身,留下更多的机会。”
顾佳默默点头,接下了这个沉重而充满意义的任务。dSm基金会的工作重心几乎完全转向了对全球濒危物种和特殊生态系统的样本采集与运输保障,与时间赛跑。
就在这种全球性的、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汹涌的紧急备战中,林凡接到了“守夜人”最高层级的一次直接通讯请求。对方的代表,一位声音沉稳、代号为“掌灯人”的老者,提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建议。
“林先生,我们认为,是时候让‘方舟’提前起航了。”“掌灯人”的语气带着一种决绝。
“提前起航?”林凡皱眉,“‘盖亚方舟’的避难所尚未完全建成。”
“我们指的不是地面的避难所。”“掌灯人”缓缓道,“我们建议,启动‘深空方舟’计划。利用dSm的聚变推进技术和我们掌握的部分生命维持系统,建造一艘能够进行长期星际航行的飞船,携带人类文明的火种,提前离开地球轨道,避开K-714的威胁窗口。”
星际方舟!提前逃离!
这个提议大胆而疯狂,但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如果无法在地球上确保安全,将鸡蛋放在另一个篮子里,确实是最后的选项。
“目标星域?”林凡问。
“初步选定比邻星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该方向存在适宜行星的概率较高。”“掌灯人”回答,“这需要dSm提供最关键的能源和推进技术。作为回报,‘守夜人’及‘盖亚方舟’联盟,将向dSm全面开放我们所有的知识库、技术储备,并在建设期间提供一切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这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也是一个沉重的责任。将人类文明的火种送上危险的、未知的星际旅途,其成功率可能低得可怜。
林凡沉默了片刻。他想到了脚下的地球,想到了生机勃勃的落星坳,想到了那株复苏的蕨类孢子,想到了许子言纯真的笑脸。
“我需要时间考虑。”林凡没有立刻答应,“而且,dSm的首要任务,依然是尽力守护我们的家园。”
结束通讯后,林凡独自沉思了很久。
“深空方舟”是绝望中的最后一步棋,一旦走出,就意味着对守护地球失去了信心。他还不愿意走到那一步。
他走到dSm总部的生态园,看着那模拟的自然环境中蓬勃生长的植物。这里有从落星坳移植来的苔藓,有在“烛龙”能源滋养下开花的热带植物,它们代表着地球生命的坚韧。
他深吸一口气,做出了决定。
“逐星者”计划优先级提升至最高!同时,加速“伊甸”计划的建设!
他要双管齐下,在地球上构筑最坚固的防线,也为生命保留最后的火种。
至于“深空方舟”……可以作为备用的备用方案,但绝非首选。
方舟可以起航,但目的地,不应该是放弃家园的逃亡。
至少,现在还不是。
(第一百四十八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