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人心向背
破晓之光既已显现,世界的天平便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倾斜。当理论与愿景被实实在在的灯光、运转的工厂和提升的生活水平所证实,人心的向背便成了最强大的力量,冲刷着旧有秩序的堤坝。
南太平洋岛国和非洲示范区的成功,如同投入静湖的两颗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全球南方。那些长期受困于能源短缺、发展滞后的国家,看到了跳过传统化石能源阶段、直接拥抱清洁高效能源时代的可能性。dSm基金会的门槛几乎被踏破,无数国家的代表或通过官方渠道,或借助民间商会,急切地表达着合作的意愿。他们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技术接受者,更是主动希望融入这场变革,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这种自下而上的、源于生存与发展本能的需求,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推力,让那些试图以政治或技术标准进行围堵的联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联盟内部,那些态度摇摆的成员面临着国内强大的舆论和利益集团的压力,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封闭的小圈子,在开放、普惠的现实需求面前,显得愈发狭隘和不合时宜。
资本市场更是用脚投票的典范。王漫妮掌控的dSm资本网络,如今已成为全球资本流向的风向标。大量资金追逐着任何与“烛龙”产业链相关的机会,从核心材料到智能电网,从应用开发到衍生服务。dSm主导建立的“未来能源伙伴”计划下的首个产业投资基金,在启动募资后短短一周内便被超额认购,资本的热情近乎疯狂。这种规模的资本聚集,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新秩序正在加速形成。
甚至连之前态度最强硬的某些势力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一些颇具远见的战略家和企业家开始公开质疑完全对抗政策的明智性,呼吁政府采取更务实的接触策略,以免在本已激烈的技术竞争中彻底掉队。一份流传出来的某大国智库内部备忘录甚至警告:“试图阻挡 dS m,可能意味着被排除在下一个文明时代之外。”
面对这股沛然莫之能御的浪潮,那个一度气势汹汹的“标准联盟”悄然放缓了步伐,内部争吵加剧,最初的主导者也不得不改换口风,表示愿意在“适当条件下”与dSm进行“建设性对话”。
这一切的转变,都清晰地呈现在林凡的书房里。安迪每日的情报摘要中,积极的信号越来越多,敌对的行动则逐渐减少、变得更加隐蔽。王漫妮汇报着资本合作的顺利推进和产业链的快速成型。SSG总指挥也确认,针对dSm核心资产和人员的直接威胁等级已显着下降。
风暴,似乎正在逐渐远去。
傍晚,林凡再次来到了那个即将竣工的“零碳智慧微电网”示范区。昔日的工地已被整洁的道路、绿化和充满设计感的建筑所取代。工人们正在进行最后的设备调试,dSm的技术人员穿梭其间。
项目负责人认出了林凡,激动地前来汇报:“林总,所有‘烛龙’单元已部署完毕,智能电网系统调试完成率达到98%,预计下周即可正式投入运行!届时,这片区域将成为全球首个完全由小型化聚变供能的社区!”
林凡点了点头,目光扫过那些即将点亮万家灯火的设施。这里没有庞大的电厂,没有粗重的电缆,能源以一种更优雅、更分布式的方式存在着。
他走到一个不起眼的、伪装成艺术装置的“烛龙”单元外壳旁,将手轻轻放在冰冷的金属表面上。通过系统赋予的独特感知,他能清晰地“看到”其内部那稳定运行的能量核心,感受到那温和而磅礴的力量。
这不仅仅是一个能源项目,这是一个宣言,一个样板,一个活生生的证据,向世界展示着“启明”时代触手可及的未来。
他抬头望向天空,暮色渐沉,但天际仍残留着一抹壮丽的晚霞。
他知道,旧的阻力并未完全消失,它们只是变换了形式,潜伏起来,等待着新的机会。未来的道路依然漫长,技术的迭代、利益的博弈、秩序的重建,都将是持续的挑战。
但大势已成,人心所向。
他所点燃的,已不再是孤立的火种,而是燎原的星火。
林凡转身,走向等候的车辆。他的步伐沉稳而坚定。
接下来,将是巩固成果、扩大战果,将“启明”的光芒,照耀到更广阔天地的阶段。
一个属于他的,也属于所有向往光明者的时代,正徐徐展开。
(第一百二十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