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微光筑城
“零碳智慧微电网”示范区项目,在dSm基金会与市政府的联合推动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启动了。项目对外宣传的重点是“新能源技术集成应用”和“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典范”,巧妙地避开了“聚变”、“小型化”等敏感词汇,但圈内人都心知肚明,能让dSm如此大动干戈、并承诺提供“绝对稳定、远超需求”能源保障的,绝非凡品。
林凡对这个项目投入了相当的关注。这不仅是“烛龙”技术的首次公开应用示范,更是他构建未来能源体系蓝图的一块关键拼图。他亲自审定了微电网的整体架构设计——以数个隐蔽式部署的“烛龙”单元作为核心能源,搭配dSm自主研发的高效储能矩阵和智能电力调度系统,形成一个能够自我调节、抗干扰能力极强的独立能源生态。
项目动工当天,举行了简短的奠基仪式。林凡没有出席,顾佳作为dSm基金会的代表之一,与市政府领导共同出席了活动。她身着得体的职业套装,举止优雅,言谈从容,在镜头前完美地展现了dSm亲善、务实的一面。她在台上发言时,目光偶尔会扫过台下那些看似普通、实则眼神锐利的“工作人员”,心中了然,这是林凡为她构筑的无形屏障。这种被严密保护的感觉,让她在履行职责时,更多了一份底气和安心。
仪式结束后,相关的新闻报道和dSm基金会发布的宣传资料,在网络上也引起了不少关注。大多数公众将其视为又一个高科技环保项目,但落在有心人眼里,那“绝对稳定的能源保障”承诺,以及dSm对此项目不同寻常的重视程度,都成了佐证他们猜测的线索。
与此同时,与三家战略合作伙伴的谈判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获知“烛龙”技术确实存在并已具备初步应用能力后,三家伙伴几乎放弃了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谈判重点迅速从“能否合作”转向了“如何尽快合作”以及“如何在新生态中占据有利位置”。王漫妮稳坐钓鱼台,按照林凡的指示,牢牢掌握着合作的主导权和标准制定权。
资本的浪潮也随之转向。更多国际资本开始寻求与dSm的接触,其关注点不再局限于金融投资,更希望能在“烛龙”未来的产业链中分一杯羹。王漫妮的团队变得异常忙碌,筛选、评估、谈判,将资本的力量有序地引导向林凡规划的方向。
然而,风浪之外,亦有潜流。
安迪监测到,某个与军工领域关联极深的国际标准组织,突然加快了一项关于“分布式高能量密度能源设备安全标准”的制定进程,其草案中的部分条款,明显有针对“烛龙”这类技术的限制意图。同时,她通过特殊渠道获悉,有两个国家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已经将“应对分布式聚变技术安全挑战”列入了近期的高级议事日程。
“他们想通过制定规则来限制我们,或者至少拖延我们商业化的步伐。”安迪在汇报时指出,“而且,国家安全层面的介入,意味着博弈的层级再次提升了。”
林凡听着汇报,神色平静。他早已预料到这一步。技术的领先只是开始,标准的制定和安全的定义,才是真正的战场。
“参与进去。”林凡指示,“以主要技术提供方的身份,申请加入那个标准组织的工作组。我们要从内部影响规则的制定。同时,准备我们自己的‘烛龙’安全白皮书和标准建议,要比他们的更全面、更严谨、更具可操作性。”
他要的,不是对抗规则,而是主导规则。
“另外,”林凡补充道,“让我们在学术界的‘朋友’们,开始发表关于分布式能源对提升社区韧性、应对极端气候、降低传统能源安全风险等方面的积极研究报告。舆论的高地,我们不能放弃。”
“明白。”
部署完这些,林凡离开了总部。他没有直接回家,而是让司机绕道去了那个正在动工的老工业区。
工地上一片繁忙,打桩机轰鸣,渣土车进出。但在林凡眼中,仿佛已经看到了不久后的未来——这里将不再有粗大的输电线缆,空气中不再有燃煤或燃油的气味,每一个建筑、每一盏灯、乃至每一个家庭的电器,都将由地下那些安静运行的“烛龙”单元提供着清洁而澎湃的动力。
那将是一个由无数微光构筑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之城。
也是他心目中,“启明”时代应有的模样。
他站在工地外围,看了很久,直到夕阳西下,工地的灯火次第亮起,与城市的霓虹连成一片。
光,正在他手中,从概念变为现实,从一个点,蔓延成一片。
(第一百一十六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