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格密匣
残阳如血,将象雄故城的断壁残垣染成一片赭红。风卷着沙砾掠过坍塌的佛塔基座,发出呜咽般的声响,像是在诉说这座千年古城的兴衰。王玄策蹲在一处半埋于沙中的殿堂遗址里,指尖抚过一块刻着六字真言的残破石砖,砖缝间还嵌着些许未被风沙磨尽的金箔,在暮色中闪着微弱的光。
“王正使,西侧夯土台又清出些陶片,看着像是吐蕃赞普时期的样式。”蒋师仁的声音从废墟深处传来,带着陌刀劈砍木柴的闷响。这位身着明光铠的校尉正指挥十余名吐蕃士兵清理一处被烧塌的梁柱,甲片碰撞的脆响混着士兵们的吆喝,在空旷的遗址中格外清晰。
王玄策回过头,视线越过遍地瓦砾落在蒋师仁身上。这位跟随自己从长安出发的亲卫校尉,此刻脸上沾着尘土与血痕——三天前在翻越冈底斯山时遭遇雪豹袭击,他左臂的伤口还未完全愈合。“让弟兄们歇口气,”王玄策扬声道,“注意脚下,象雄人善设伏火,别碰那些带铜环的石板。”
说罢,他重新将注意力放回眼前的土坑。半个时辰前,两名泥婆罗士兵在此处挖掘饮水时,铁锹撞上了硬物。此刻坑底露出的青铜边缘已被擦拭干净,繁复的缠枝纹间,四个右旋卍字纹正随着日头西沉,慢慢渗出细密的血珠,像是活物般顺着纹路蜿蜒。
“这匣子……”王玄策抽出腰间短刀,小心翼翼地拨开周围的浮土。青铜匣约莫二尺见方,边角铸着护法神狮首,狮口衔着的铜环已生了绿锈,但环扣处却异常光滑,显然曾被频繁触碰。他忽然想起出发前,吐蕃大相禄东赞私下递来的密信,信中说象雄灭亡前,曾将一批关乎佛骨秘藏的文书封存在“血卍匣”中,藏于故城心脏地带。
“王正使,可要属下劈开它?”蒋师仁不知何时已站在坑边,右手按在背后的陌刀上。那柄五尺长的陌刀曾随他在吐谷浑战场斩将夺旗,刀身的寒光映得他瞳孔发亮。
王玄策摇头:“先看看锁扣。”他探身向前,断过的右脚刚踩到坑底的石板,脚踝处旧伤突然抽痛——那是去年在天竺被擒时留下的伤痕。就在此时,青铜匣突然发出“咔”的轻响,匣面的卍字纹骤然亮起,血珠瞬间凝聚成线,顺着纹路流进狮首口中。
“小心机关!”蒋师仁猛地拔刀,却见匣盖已自行弹开。内层并非预想中的经卷,而是一张泛黄的羊皮地图,边缘用朱砂画着七颗星芒,正中央标注着“冈仁波齐”四个小字。王玄策认得这笔迹,与玄奘法师当年留在长安弘福寺的译经手稿如出一辙——六年前他出使天竺时,曾在那烂陀寺见过法师亲绘的恒河舆图,正是这般用狼毫勾勒水系脉络。
“校尉你看,”王玄策用短刀挑起地图一角,“这七处星芒,正好对应恒河流域的七座天竺神庙。”话音未落,蒋师仁突然低喝一声,陌刀带着破风之势劈向匣底。原来他发现匣侧暗格中藏着细小的机括,怕是有自毁装置。
“铛”的一声脆响,陌刀正中匣底的铜钉。震落的铜屑在空中打着旋,竟诡异地停在半空,慢慢组成三行吐蕃文。王玄策早年在吐蕃为质时学过藏文,一眼便认出那是密教的转写体:“佛骨非骨,乃劫灰也”。
“佛骨是劫灰?”蒋师仁皱眉,他随王玄策借兵八千复仇天竺,为的就是夺回被中天竺王阿罗那顺抢走的佛骨舍利。如今这密匣却道佛骨并非真骨,而是某种灰烬,这让他握着刀柄的手不禁紧了紧。
王玄策尚未答话,匣中突然飞出一粒核桃大小的东西,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正坠入地图上最亮的那颗星芒标记中。那是半枚铜佛残核,表面布满细密的梵文,此刻竟渗出金色的液珠,像是佛血般滴落在羊皮上。
“燃起来了!”一名泥婆罗士兵惊呼。只见那些金珠落地即燃,幽蓝的火焰顺着星芒纹路蔓延,却丝毫没有烧毁羊皮。火光中,竟慢慢浮现出几行簪花小楷,笔触娟秀如弱柳扶风——那是文成公主独有的笔迹,王玄策在长安太极宫的宫宴上见过她抄录的《女诫》,正是这般带着吐蕃风情的汉家笔法。
“象雄遗民,可为内应。”蒋师仁逐字念出,眼中闪过精光。他们率领的八千人马中,有三千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来的援军,其中不少是象雄旧部。若这些人真能成为刺向天竺的暗箭,复仇之路无疑会平坦许多。
就在此时,远处传来一阵清脆的驼铃,打破了废墟的寂静。王玄策与蒋师仁对视一眼,同时起身拔刀。夕阳的余晖中,一队商队正从河谷方向走来,领头的汉子披着件波斯式的织金袍,见他们拔刀,竟不慌不忙地掀开袍角,露出腰间悬挂的鎏金符牌——牌面上刻着“大唐鸿胪寺”五个篆字,边缘还镶着一圈细小的宝石,在暮色中熠熠生辉。
蒋师仁握紧陌刀的手缓缓松开,却依旧保持着戒备姿态。王玄策望着那符牌,忽然想起出发前鸿胪寺卿说过,会在象雄故地安排接应,只是没想到来得这般巧。他抬手示意士兵收刀,目光重新落回那方青铜密匣,火焰已渐渐熄灭,羊皮地图上的星芒却愈发清晰,仿佛在指引着他们走向恒河源头的秘密。
风又起,卷着驼铃的余音掠过断壁。王玄策摸了摸腰间的唐旄,那是太宗皇帝亲赐的使节信物,此刻正随着他的呼吸微微起伏。他知道,这场复仇之战,从掘出这方密匣开始,便已不再只是为了夺回佛骨,更关乎大唐在西域的兴衰。而象雄故地的残阳,不过是这场风暴的序幕罢了。
第二节: 血檀传讯
驼铃撞碎暮色时,王玄策正用布巾擦拭断足的金铁假肢。假肢与踝骨相接的铜轴已磨出亮痕,沾着的沙砾被他仔细剔出,落进陶碗里发出细碎的声响。蒋师仁站在西侧断墙下,陌刀斜倚肩头,目光紧锁那队商队——十八峰骆驼皆披波斯锦障泥,却在腹间勒着异常宽厚的牦牛皮绳,绳结处还渗着暗红的汁液。
“王正使,这驼队不对劲。”蒋师仁的声音压得极低,“寻常商队遇着大军,要么绕道要么跪拜,他们倒好,竟直奔咱们扎营的佛塔来。”
王玄策抬头时,商队头领已翻身下马。那人摘下镶玉的尖顶帽,露出额间一道月牙形疤痕——这是鸿胪寺密探的标记,当年王玄策在长安教坊司见过同样的疤痕,属于专司西域暗线的主事。头领单膝跪地的瞬间,怀里突然滚出个油布包,落地时洇开一片浓郁的檀香,混着血腥气钻进鼻腔。
“属下林三郎,奉鸿胪寺令护送密信。”头领的声音嘶哑如破锣,手指突然扣住最外侧那峰骆驼的肚腹。骆驼发出不安的嘶鸣,四肢剧烈颤抖,肚腹处的牦牛皮绳竟被挣得绷直,绳结处的暗红汁液顺着毛缝往下淌,在沙地上积成小小的血洼。
蒋师仁突然拔刀,陌刀贴着骆驼腹皮划过,刀刃掀起处露出里面层层叠叠的檀香木片。林三郎紧接着抽出腰间短匕,顺着刀痕割开皮囊——一股混杂着汗臭与血腥味的热气扑面而来,三名蜷缩的少年从檀香堆里滚落在地,身上的粗布褐衫已被汗水浸透,嘴唇干裂得像久旱的河床。
“这是……”蒋师仁倒吸一口凉气。少年们约莫十三四岁,额间都刺着象雄独有的狼头图腾,其中两人左腕还缠着褪色的红绸,那是吐蕃赞普赐予象雄贵族子弟的信物。王玄策注意到他们牙关紧咬,腮帮子微微鼓起,便抬手示意蒋师仁收刀:“让他们把嘴里的东西吐出来。”
林三郎上前按住最年长的少年,拇指用力掐向他的下颌。少年闷哼一声,一枚指甲盖大小的铜片从舌尖滑落,在沙地上弹了两下。另外两名少年也被搜出同样的铜片,边缘都带着细密的锯齿,显然是从同一块整铜上錾刻下来的。
蒋师仁将三枚铜片拼在掌心,锯齿严丝合缝地咬合,竟组成一幅巴掌大的舆图。图上用银线勾勒着繁复的回廊,中央画着座尖顶宫殿,数十条黑线从殿基延伸向四周,末端都标着小小的水纹——正是中天竺王阿罗那顺的王帐布局,那些黑线显然是排水暗道。
“王正使请看这里。”蒋师仁用刀尖点向宫殿西侧,“这暗道入口离王帐不过十丈,若能从此处潜入……”
王玄策却已抬起金铁假肢,趾尖轻轻划过铜片表面。假肢的钢趾边缘锋利如刀,立刻刮下一层青绿色的铜锈。他将铜锈收进瓷瓶,又取出随身携带的火石,借着火光细看——锈层里竟嵌着无数细小的刻痕,在火光下组成密密麻麻的汉字,正是李靖《卫公兵法》中早已失传的“穴攻篇”,详细记载着如何根据土壤湿度判断地道承重,如何在暗渠中设置烟幕障眼。
“当年李靖破突厥,靠的就是这穴攻之术。”王玄策的指尖微微发颤,“阿罗那顺以为抢占恒河上游,便能借水势阻挡我军,却不知咱们连他帐下的排水暗道都摸清了。”
蒋师仁突然抓住最年幼的少年,陌刀刀背挑起他的衣领。褐衫内衬随着动作翻出,露出里面褪色的赭黄布料,上面绣着半截残破的狼头旗——那是唐军玄甲军的制式战袍,狼头旗正是当年秦叔宝亲率的前军标记。更令人心惊的是,布料上凝固的暗红血迹竟顺着经纬纹路,自然形成一支箭头,直指舆图外北方的佛塔标记。
“这些袍子……”蒋师仁的声音有些发紧,“是去年被阿罗那顺俘虏的弟兄们留下的?”
王玄策俯身翻看战袍下摆,果然在接缝处找到细小的针脚,缝着“左武卫”三个字。他突然想起去年被俘的三百唐兵,皆是随他出使天竺的护卫,没想到竟有人能在狱中留下这般密信。
此时林三郎已将那半枚铜佛残核取来。自昨日古格密匣现世后,这残核便由王玄策贴身收藏,表面的梵文经火烤后愈发清晰。当他将残核嵌进铜片中央的凹槽时,奇迹突然发生——三枚铜片像是被无形的力量牵引,竟缓缓立起,在沙地上投射出立体的光影,将暗道的高低起伏、岔路拐角都展现得清清楚楚。
光影中突然闪过一道金光,在西侧暗道的中段标出个沙漏形状的标记,旁边浮现出细小的藏文。王玄策认出那是计时的符号,换算成唐时历法,正是每日未时三刻。
“是换岗的间隙。”林三郎解释道,“属下在天竺潜伏三月,摸清王帐守卫每时辰换岗一次,唯独未时三刻会因交接官吃斋而延误片刻,这是潜入的最佳时机。”
最年长的少年此时终于开口,声音细弱却清晰:“我等是象雄王室后裔,阿罗那顺灭我故国,又杀我父兄。唐军若要复仇,城北佛塔下的暗道入口,由我等引路。”他说着扯开右袖,露出手臂上烫着的烙印——那是中天竺奴隶的标记,边缘还渗着新的血痕。
蒋师仁突然单膝跪地,将陌刀平举过头顶:“属下愿率三百死士,借暗道直取阿罗那顺首级!”甲片碰撞的脆响惊得骆驼再次嘶鸣,远处的吐蕃士兵听到动静,纷纷举起长矛望向这边。
王玄策望着立体光影中闪烁的沙漏,又看了看少年们眼中的决绝,突然握紧了腰间的唐旄。残阳最后的余晖越过断墙,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金铁假肢在沙地上投下尖锐的轮廓,像一柄即将出鞘的利剑。
“传我将令。”他的声音沉稳如钟,“命吐蕃兵备好干粮,泥婆罗兵检修投石机,待月上中天,随我直取王帐!”
夜风突然转急,卷着檀香与血腥气掠过佛塔,吹动少年们翻出的战袍残片。蒋师仁的陌刀已归鞘,刀穗上的铜铃却还在轻响,像是在应和远处渐起的马蹄声——那是八千借来的兵马正在集结,复仇的号角,即将在象雄故城的废墟上吹响。
第三节: 唐幡招魂
残星未落时,王玄策已踩着金铁假肢登上象雄故城的夯土高台。这座曾是象雄王议事的宫殿遗址,如今只剩半截断柱,柱顶还嵌着半截锈蚀的铜制经幢。他亲手解开捆着唐旗的牛皮绳,夜风骤起,将那面残破的赭黄旗幡猛地扯开——旗面中央的金线蟠龙早已褪色,边缘却在去年的战火中撕裂出无数道口子,此刻在风中猎猎作响,活像无数只振翅欲飞的蝶。
“王正使,这旗……”蒋师仁捧着陌刀站在台下,看着旗面被风撕扯得愈发破碎,忍不住皱眉。这面唐旗是太宗皇帝亲赐的节幡,当年王玄策初使天竺时便插在那烂陀寺前,如今却成了这般模样,倒像是在预示前路多舛。
王玄策没有回头,只是抬手按住被风吹乱的幞头。他靴底的金铁假肢与夯土摩擦,发出刺耳的咯吱声,在寂静的黎明前格外清晰。“你看那些裂痕。”他忽然开口,声音被风卷得有些飘忽,“像不像吐蕃的畏兀儿文?”
蒋师仁眯眼细看,果然见旗面的裂痕竟顺着经纬纹路自然蜿蜒,在残破的旗面上组成无数个细小的字符。那些字符弯弯曲曲,带着独特的钩形尾,正是吐蕃贵族专用的密文。他早年在河源军戍守时,曾见过禄东赞用这种文字写的战报,认得其中几个关乎“血仇”“盟誓”的字眼。
“属下这就请象雄少年来辨认。”蒋师仁转身要走,却被王玄策叫住。
“不必。”王玄策指尖划过一道最长的裂痕,“你看这道,从蟠龙左眼延伸到旗角,拼起来是‘狼山之役’。当年象雄王率三万铁骑助吐蕃平叛,却被阿罗那顺设伏,全族被屠于狼山峡谷。”他又指向另一处交叉的裂痕,“这是‘盐池盟约’,象雄曾与中天竺约定共分食盐产地,阿罗那顺却背盟夺了盐池,还将象雄王子的头骨做成酒器。”
三百道裂痕,竟字字泣血。蒋师仁这才明白,为何昨夜少年们说起阿罗那顺时眼中会燃着那样的火——那是国仇家恨焠出的烈焰,比唐军的复仇之心更烈三分。
风势渐弱时,蒋师仁突然纵身跃上高台,将陌刀猛地插入旗杆底部。刀身没入夯土三寸,震得旗杆嗡嗡作响,落下的却不是预想中的木屑,而是七枚青铜卦钱,在空中打着旋儿,叮叮当当地落在王玄策脚边。
“这是……”王玄策弯腰拾起一枚,指尖立刻触到熟悉的纹路。卦钱边缘铸着缠枝莲纹,正面是隶书“李”字,背面刻着北斗七星——正是当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太宗皇帝赐予的陪嫁之物。他在吐蕃逻些城的大昭寺见过同样的卦钱,公主曾用它为松赞干布占卜吉凶,据说百占百灵。
七枚卦钱在掌心微微发烫,像是有生命般互相吸引。王玄策想起怀中的铜佛残核,忙取出来贴近卦钱。残核表面的金粉突然簌簌落下,如碎星般裹住七枚铜钱,原本模糊的钱文竟开始流转,渐渐组成一幅细密的舆图——图上标着无数个小旗,沿着恒河岸边的驿道连成一线,终点正是中天竺王都的大梵寺。
“是佛骨巡游的路线!”蒋师仁失声惊呼。他们苦寻多日的佛骨舍利,原是要在明日从王都出发,沿恒河巡游各寺,接受万民朝拜。舆图上还用朱砂标出了七处停留点,每个点旁都画着持剑的小人,显然是护卫的布防。
王玄策数着那些小人的数量,眉头渐渐舒展:“每处停留点不过五十护卫,比起王帐的千人防备,这倒是个机会。”他将卦钱重新拢在掌心,金粉凝成的路线图在晨光中愈发清晰,连驿道旁的密林、浅滩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高台突然腾起幽蓝的火苗。众人惊望去,只见那些从旗面撕裂的帛书竟自行燃烧起来,却不见丝毫焦糊,反而像被晨露浸润般,化作无数金色的灰烬。灰烬在空中盘旋片刻,突然俯冲而下,在夯土台上组成一支巨大的箭矢,箭头直指东北方的河谷。
“那边有动静!”一名吐蕃士兵突然指向河谷方向。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东北方的山坳里腾起袅袅青烟,隐约传来咚咚的鼓声——那是天竺祭祀的法鼓,节奏沉郁而急促,像是在为某种盛大的仪式预热。
“是大梵寺的晨祭。”最年长的象雄少年不知何时已登上高台,指着东北方道,“阿罗那顺信奉湿婆神,每逢佛骨出巡前夜,必在河谷的祭坛杀牲献祭。那些鼓声,是在召唤祭司们前往。”他说着从怀中掏出块羊皮,上面用炭笔描着祭坛的轮廓,竟与卦钱上某处停留点的标记分毫不差。
蒋师仁突然将陌刀横在胸前,对着王玄策单膝跪地:“王正使,属下愿带五百精兵,伪装成祭司混入祭坛。待佛骨经过时,夺了舍利便走!”他甲胄上的霜花随着动作簌簌落下,在朝阳中闪着细碎的光。
王玄策望着那支灰烬组成的箭矢,又看了看渐渐亮起来的天色。风卷着最后一丝帛书的灰烬掠过脸颊,带着淡淡的檀香——那是与昨日骆驼胃囊里同样的香气,显然是林三郎的商队已按约定向东北方移动。
“传我将令。”王玄策的声音在晨风中格外清晰,“吐蕃兵扮作象雄难民,沿驿道混入祭祀人群;泥婆罗兵携带投石机,在河谷两侧的山坳埋伏;蒋校尉率玄甲营精锐,随我直扑祭坛!”他将七枚卦钱揣入怀中,金铁假肢在高台上顿了三下,发出清脆的声响,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厮杀擂鼓。
朝阳终于跃出山头,将唐旗的残片染成金红。那些被撕裂的帛书虽已化为灰烬,却仿佛仍在风中飘荡,三百道裂痕里藏着的血仇,三百个象雄亡魂的冤屈,都将在明日的佛骨巡游路上,得到最烈的昭雪。远处的祭祀鼓声还在继续,却不知那沉沉的鼓点里,早已埋下了复仇的引线。
第四节: 骨笛为证
祭坛的烟火刚漫过第三重经幡,象雄老祭司便佝偻着身子穿过人群。他藏青色的氆氇袍沾满血污,腰间悬着串人骨念珠,每颗骨珠上都刻着六字真言,随着步伐碰撞出沉闷的声响。当他在王玄策面前跪下时,怀中的骨笛不慎滑落,在青石板上撞出空洞的回音,像极了亡魂的呜咽。
“王正使请看此物。”老祭司枯瘦的手指抚过骨笛,笛身泛着暗黄的光泽,笛孔边缘还留着细密的齿痕。这是用完整的胫骨打磨而成的乐器,尾端嵌着颗绿松石,正是象雄王室独有的标记。他将骨笛凑到唇边,沙哑的曲调骤然响起,既非吐蕃的《庆善乐》,也非天竺的《婆罗门曲》,倒像是唐军出征时的《破阵乐》,只是每个音符都裹着血腥气。
笛声刚起,七孔便渗出黑血。那些血珠在空中悬而不落,竟慢慢凝成流动的画面:唐蕃联军的旗帜倒在恒河岸边,甲胄破碎的士兵被天竺骑兵驱赶,浑浊的河水里漂着无数具浮尸,其中几具还能认出是吐蕃赞普亲赐的豹皮甲——正是去年随王玄策复仇,却在狼山惨败的那支先锋部队。
“这是……”蒋师仁的陌刀突然出鞘,刀身映出画面里的惨状,他认出其中个戴着银盔的身影,是泥婆罗王派来的副将,据说在狼山之战中失踪,原来早已战死。
王玄策猛地抬手,金铁假肢的钢指扣住骨笛中段。“咔嚓”一声脆响,胫骨应声折断,露出里面裹着的丝绸。丝绸染着暗褐色的血渍,却掩不住上面的字迹——左边是玄奘法师的蝇头小楷,右边是象雄王的藏文签名,墨迹虽已陈旧,却能看清“共护佛骨”“夹击天竺”等字样,竟是贞观十九年,法师从天竺归国途中与象雄王签订的密约。
“法师早有先见。”王玄策指尖抚过丝绸边缘,那里绣着朵并蒂莲,一半是汉地的缠枝纹,一半是吐蕃的宝相花,正是唐蕃同盟的象征。他忽然明白,为何象雄遗民愿为内应,原来这份盟约早已埋下伏笔。
此时骨笛的血雾幻象突然变了景象:阿罗那顺坐在黄金王座上,正将一串明珠抛给侍妾,腰间的玉带钩在烛火下闪着寒光。蒋师仁的陌刀带着怒喝劈向幻象,刀气撕裂画面的瞬间,所有人都看清了那带钩的模样——鹿首形的钩首,上面嵌着三颗蓝宝石,与松赞干布少年时佩戴的玉带钩分毫不差!
“那是赞普的遗物!”一名吐蕃老兵失声惊呼。当年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前,曾将这带钩作为信物送给象雄王,以表同盟之谊。如今竟出现在阿罗那顺腰间,显然象雄灭国的背后,藏着更深的阴谋。
王玄策将最后半枚铜佛残片按在丝绸中央。残片接触到血渍的刹那突然炸裂,金色的佛血如星雨般洒落,将丝绸染成耀眼的赤金。原本模糊的文字在金光中重组,渐渐显出八个大字:“象雄精兵,可破地脉”。
“地脉?”蒋师仁皱眉。他曾在《括地志》中见过记载,象雄故地的山脉下藏着暗河,若能找到地脉节点,便能引水淹没天竺军营。可象雄早已亡国,哪里还有精兵?
话音未落,祭坛突然剧烈震颤。青石板像被巨力掀起,露出底下黑沉沉的洞口。老祭司突然指向洞口,嘶哑的声音带着泣血的颤抖:“他们都在这里……都在这里啊……”
众人举着火把探头望去,倒吸一口凉气——地下竟是座巨大的石室,三百具象雄战士的尸骸整齐排列,皆披犀甲持强弩,弩机的机括还保持着待发的状态。尸骸虽已干枯,却个个睁着眼睛,仿佛随时会起身作战。最前排的尸身上,还插着中天竺的铁箭,箭头淬着的毒药已变成暗绿色。
“是象雄最后的王室卫队。”老祭司扑倒在洞口边,抚摸着一具尸骸的手骨,“当年阿罗那顺围城三月,他们守着密道入口战死。临死前凿开地脉,本想引水护城,却被叛徒出卖……”
王玄策忽然注意到尸骸脚下的石板,上面刻着与密约相同的并蒂莲。他用火把凑近细看,发现每具尸骸的弩箭都对准同一个方向——正是东北方的天竺军营,那里正是阿罗那顺囤积粮草的所在。
蒋师仁的陌刀重重顿在地上,火星溅落时,他突然明白了什么:“地脉的节点,就在这石室底下!”他想起《卫公兵法》里的穴攻篇,若能引暗河之水冲击地脉,整座军营都会塌陷。
老祭司从怀中掏出块龟甲,上面刻着象雄的星图:“今夜三更,昴星过中天时,地脉最弱。只需点燃尸骸腰间的火油,便能炸开暗河闸门。”他说着指向尸骸腰间的皮囊,里面果然露出黑色的油布。
王玄策将染金的丝绸小心折好,金铁假肢在洞口边缘踏了踏,石板发出空洞的回响。三百具尸骸的眼睛在火光中明明灭灭,像是在无声地应和。他忽然想起文成公主的字迹“象雄遗民,可为内应”,原来这内应并非活口,而是这三百具忠魂守着的破敌之策。
“传我将令。”王玄策的声音在石室上空回荡,“吐蕃兵清理暗河通道,泥婆罗兵准备引火之物,蒋校尉率人守住洞口,待三更一到,便让阿罗那顺尝尝地脉崩塌的滋味!”
骨笛的残片还在脚边,黑血凝成的幻象早已散去,却在每个人心头刻下了狼山惨败的画面。老祭司重新拾起骨笛,吹起了象雄的安魂曲,曲调里没有了先前的凄厉,反倒多了几分决绝。三百具尸骸的弩机在风中轻颤,仿佛正等着那声点燃火油的令下,用沉睡的地脉,为故国复仇。
第五节: 阴兵借道
三更的梆子刚敲过第一响,月光突然穿透云层,如银汞般倾泻在石室里。王玄策正用金线修补断足的铜轴,线头刚穿过第三枚铆钉,就听见身后传来“咔嗒”的脆响——三百具象雄尸骸竟齐齐转过身,干枯的手指扣动弩机,三百支铁箭带着破空之声,齐刷刷射向东北方的佛塔方向。
箭矢擦过洞口的刹那,王玄策突然扯断腰间的金丝绦。那是文成公主所赐的七尺金线,用吐蕃秘银混着唐锦丝线织成,坚韧如钢。他扬手将金线抛向空中,丝线突然如活蛇般缠上所有箭矢,在空中交织成闪烁的光网。更奇的是,光网的纹路竟随着箭阵的颤动,浮现出《秦王破阵乐》的音符图谱,每个音符都对应着唐军阵列的方位,正是当年太宗皇帝亲定的战阵口诀。
“是破阵乐的变调!”蒋师仁猛地按住刀鞘,他在长安羽林卫时曾随乐官学过此乐,认得这是骑兵冲锋时的节奏。图谱中最亮的那颗“角音”,正对着佛塔地宫的方位,与先前铜片舆图的标记分毫不差。
此时他怀中的陌刀突然发烫,刀鞘里的骨笛残片像是被无形的力量牵引,顺着刀身的血槽缓缓爬升。残片接触到刀刃的瞬间,竟化作点点银光渗入铁中,原本乌黑的刀身突然亮起,浮现出繁复的星象图——北斗七星斜跨刀背,紫微垣的轮廓正对着刀尖,而紫微垣的中心,赫然是个小小的塔形标记,与东北佛塔的地宫入口严丝合缝。
“这是……长安皇城的星图!”王玄策失声惊呼。他曾在秘书监见过《麟德历》中的星象图,紫微垣对应的正是宫城的太极殿,如今刀身的星图却将佛塔地宫标为“紫宫”,显然是在暗示那里藏着如皇城般重要的秘辛。
最后半枚铜佛残片在王玄策掌心微微震颤,随着一声轻响彻底消散。漫天金粉如飞蝗般掠过石室,在每具尸骸的额间烙下清晰的印记——左边是汉文“令”字,右边是吐蕃文“战”字,合在一起正是唐蕃联军的军令。金粉渐渐汇聚成八个大字,悬在尸骸阵列的上空:“古格为刃,象雄为鞘”。
“古格是密匣,象雄是死士……”蒋师仁突然顿悟,“王正使,这是说要用古格密匣里的秘道图为刃,以象雄尸骸守护的地脉为鞘,直取佛塔地宫!”他的话音刚落,尸骸阵列突然向前挪动半步,干枯的膝盖发出咯吱声响,仿佛真的要列阵出征。
箭道尽头的月光突然扭曲,文成公主的虚影踏着光晕缓缓显现。她依旧是入藏时的装扮,凤冠上的珍珠垂帘随着动作轻晃,手中的哈达在风中舒展,渐渐化作一架白玉云梯,梯阶上绣着唐蕃双语的“同心”二字。虚影的嘴唇轻启,无声的话语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佛塔地宫第三层,有象雄最后的兵符。”
王玄策望着云梯尽头的虚影,突然想起松赞干布曾对他说过,文成公主精通星象堪舆,入藏时带的《考工记》里,藏着西域七十二国的地脉图。此刻刀身的星象图与云梯的方位完美重合,显然是公主早已算好的破局之法。
“蒋校尉!”王玄策猛地转身,金铁假肢在石板上踏出道火星,“带五十玄甲军沿云梯直上佛塔,取兵符!”他解下腰间的唐旄掷过去,节杖上的牦牛尾拂过蒋师仁的甲胄,激起一串清脆的碰撞声。
蒋师仁接住唐旄的瞬间,陌刀突然自行出鞘,刀身的星象图发出炽烈的光。他翻身跃上云梯,身后的士兵纷纷跟上,靴底踏在白玉梯阶上,竟踏出《秦王破阵乐》的鼓点节奏。三百具象雄尸骸同时抬起弩机,铁箭再次齐发,在空中组成护罩,挡住佛塔方向射来的冷箭——原来阿罗那顺的守卫早已察觉异动,正从塔顶向下放箭。
王玄策站在洞口边缘,看着金线光网与箭阵护罩交织成金色的穹顶,突然明白了“阴兵借道”的真意。这些沉睡的象雄死士,并非要亲自上阵厮杀,而是以残存的英魂为唐军铺路,用最后的力量守护复仇的希望。他弯腰拾起一块尸骸旁的甲片,上面的狼头纹已被岁月磨平,却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像是在回应他心中的震颤。
云梯顶端传来蒋师仁的呐喊:“找到兵符了!”紧接着是金属碰撞的巨响,想必是他用陌刀劈开了地宫的石门。文成公主的虚影在此时轻轻颔首,身影渐渐化作光点,融入漫天金粉之中。哈达化作的云梯突然变得坚实,梯阶上的“同心”二字渗出红光,与唐旄上的牦牛尾相映成辉。
王玄策抬头望向东北方的佛塔,那里已亮起火光,隐约传来唐军的呐喊。三百具象雄尸骸在完成最后一次齐射后,缓缓放下弩机,干枯的头颅齐齐转向东方,仿佛在遥望故国的方向。他们额间的唐蕃双文军令渐渐隐去,只留下淡淡的金痕,像是终于卸下了守护的重担。
风从石室深处吹来,带着地下暗河的潮气。王玄策握紧手中的金线,残片上的音符图谱仍在闪烁,与远处的厮杀声、鼓点声融为一体。他知道,这场由古格密匣开启的复仇,终将在象雄死士铺就的道路上,迎来最壮阔的终章。而那些沉睡的忠魂,也终将在佛骨归唐的那一日,得到真正的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