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辰坐在办公室里,盯着电脑屏幕上刚写完的《关于推动跨部门联审机制的建议》初稿。
他揉了揉眉心,手指无意识地在键盘上敲出几个字母,又删掉。
刘伟从门口探头进来:“林哥,李主任让你去一趟。”
林辰应了一声,合上笔记本,起身朝李建国办公室走去。
推开门时,李建国正低头翻阅一份文件,见他进来,抬眼示意他坐下。
“市里下来一个任务。”李建国把文件递给他,“区里点名要我们街道配合核查清风巷片区的历史土地档案,说是涉及拆迁补偿纠纷,必须尽快查清产权归属。”
林辰接过文件,快速浏览一遍。清风巷是河东老城区的一片旧街区,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产权关系复杂,近年来因城市更新项目引发多起纠纷。
“这事得抓紧。”李建国语气沉稳,“你之前处理过类似问题,也比较细致,我打算让你牵头。”
林辰点点头:“我明白了,什么时候开始?”
“越快越好。”李建国顿了顿,“不过有个情况你得知道——这片区域的档案资料一直保存在区档案馆,但最近整理发现,部分解放初期的地契和变更记录找不到了。”
林辰眼神微动:“也就是说,现在连基础资料都不全?”
“没错。”李建国看着他,“你要是觉得有难度,我可以协调人手。”
林辰轻轻一笑:“难度肯定是有的,但总得有人去做。”
走出李建国办公室时,陈雪正在等他。
“听说你要去查清风巷的土地档案?”她问。
林辰点头:“你怎么知道的?”
“张涛刚才在办公室里念叨呢。”陈雪皱眉,“他说那堆档案乱得像麻团,谁接手谁倒霉。”
林辰笑了笑:“那正好,我喜欢理清楚麻团。”
第二天一早,林辰带着刘伟去了区档案馆。
馆内光线昏暗,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纸张霉味。工作人员将他们带到一间堆满旧档案的房间,指着角落里几排铁皮柜说:“你们要查的都在这儿,不过……有些已经找不到了。”
林辰环顾四周,铁皮柜上积了厚厚的灰,档案随意堆放,不少封面已经泛黄破损。
“先从时间线入手。”他对刘伟说,“我们要找的是解放初期、改革开放前后以及九十年代末的三轮土地调整记录。”
刘伟点点头,搬来两张折叠椅,两人分头翻找。
林辰动作很快,一边翻看一边用手机拍照记录。他的记忆力惊人,能迅速记住档案编号、年份和大致内容。没多久,他已经整理出一堆可能相关的资料。
“这些可能是关键。”他指着桌上几本封皮残破的档案,“尤其是这本,封面写着‘1952年清风巷土地登记册’。”
刘伟凑过来:“字迹都模糊了。”
林辰拿起放大镜,一页页翻看。纸张脆弱,稍一用力就会撕裂。他小心地辨认着那些褪色的墨迹,突然,目光停在一个名字上。
“赵德昌。”
这是个熟悉的名字。
之前从河东文史中看到过的内容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赵德昌,汉东本地人,曾是清末一位富商,家族经营绸缎生意,民国时期涉足地产,新中国成立后被划为工商业者,后来下落不明。
林辰心头一震。如果这份档案上的赵德昌真是同一人,那么这条线索就可能牵出整个片区最早的产权来源。
他继续往下翻,果然在一张附录页上看到了一枚印章——圆形红印,边角有些磨损,但仍能看出清晰的“赵氏私产”字样。
“这个章,有点意思。”他低声说。
刘伟不解地看着他:“什么意思?”
林辰没有回答,而是将这张纸拍了下来,随后继续查找其他相关记录。
整整一天,他们在档案馆泡到闭馆,才勉强梳理出一套初步的时间脉络。虽然还有不少缺失,但已有足够线索指向几个关键节点。
回到街道办后,林辰立刻着手整理材料。
他在文档中写道:
“根据现有档案分析,清风巷片区最早的土地归属可追溯至1952年土改时期。彼时,该区域主要由赵德昌及其家族成员拥有,并于当年完成统一登记。此后经历多次政策调整,包括公私合营、单位分配住房、房改售房等阶段,导致产权结构日趋复杂。”
“目前争议较大的地块A,其原始产权登记仍归属于赵氏家族,后续虽经多次流转,但均未办理正式过户手续。若能找到当年完整的地契原件,则有望成为解决当前纠纷的关键证据。”
他抬头看了眼墙上的钟,已经晚上九点多了。
刘伟还在一旁帮着扫描纸质档案,眼睛已经有些发涩。
“辛苦了。”林辰递给他一瓶水,“今天收工吧,明天继续。”
刘伟接过水,咕咚喝了一口:“林哥,你说我们真能找到那份地契吗?”
林辰沉默片刻,缓缓开口:“只要它存在,我就一定能找到。”
第二天上午,林辰再次来到档案馆。
这次他直奔昨天标记的重点区域,重新翻找起来。
他在一堆夹杂在旧报表中的信件里,找到了一封手写的便条,上面写着:“赵氏地契存于b3柜第三层,待归档。”
b3柜就在旁边。
林辰走过去,拉开抽屉,果然在里面发现了一个牛皮纸袋,封口处贴着标签:“赵氏地契(1952)”。
他小心翼翼地打开袋子,取出里面的几张泛黄纸张。
果然是地契。
纸张边缘有些破损,但主要内容清晰可见。地契右下角盖着一枚鲜红的印章,与昨日那枚完全一致。
林辰的心跳加快了一拍。
他拿出手机,对着地契拍了几张照片,然后仔细检查每一页的内容。
忽然,他注意到地契背面有一行小字,似乎是后来加注的备注:
“此契已于1978年由赵家后人交予街道办备案,后移交至区档案馆。”
林辰眉头一挑。
这意味着什么?
他立刻掏出笔记本,在纸上写下几个关键词:赵家后人、1978年、街道办备案。
思路逐渐清晰。
这份地契之所以失踪,很可能是因为某个环节出了问题。要么是在移交过程中遗漏,要么是被人刻意藏匿。
他抬起头,对站在旁边的档案管理员说:“我想调阅1978年的街道办备案记录。”
对方愣了一下:“那个时间段的资料不在这里,可能还在街道办的老档案室。”
林辰点了点头,心里已经有了下一步的方向。
他拿着地契复印件离开档案馆,回到街道办。
老档案室在二楼最里面,平时很少有人进去。门锁早已生锈,林辰花了好几分钟才撬开。
走进去,一股潮湿的霉味扑面而来。书架上摆满了尘封已久的文件盒,标签大多已经模糊不清。
林辰深吸一口气,开始翻找。
时间紧迫,他必须在最短时间内确认这份地契是否曾在街道办备案。
终于,在一个角落里的纸箱里,他找到了一本泛黄的《1978年档案目录》。
翻开第37页,果然看到一行字:
“赵氏地契副本(1952)——存档编号:F--03。”
林辰的眼睛亮了。
他继续翻页,找到对应的存放位置:三号柜第二层。
走到三号柜前,他拉开抽屉,果然在里面找到了一个装着复印件的文件袋。
他拿出来一看,内容与原件几乎一致,只是少了那枚红色印章。
林辰心中已有判断:这份复印件是当时街道办留存的备份,而原件则应在之后移交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他拿起复印件,准备离开。
这时,身后传来一阵脚步声。
“林辰,这么晚还在这儿?”王建军的声音从门口传来。
林辰回头,看见他靠在门框上,嘴角挂着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
“我在查一份历史档案。”林辰不动声色地说。
“哦?”王建军走近几步,目光落在他手中的文件上,“是哪一份?”
林辰微微一笑,将复印件折起,放进口袋。
“王主任。”他语气平静,“有些事,还是别问太多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