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每说一句,底下就有人默默点头。这个班的火力配置,已经远超当时八路军甚至国军的主力部队。
“步兵排,49人!下辖3个步兵班,共30人;外加一个火力班,14人,配2挺轻机枪、2门60mm迫击炮、2支冲锋枪、6支步枪;排长、副排长各1人,配冲锋枪和驳壳枪;传令兵3人,配步枪。”
听到这里,二旅旅长长孔名臣忍不住和旁边的政委马玉交换了一个眼神,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惊喜。一个排就有两门迫击炮!这简直是以前不敢想的事情。
宋兴华继续构建他的蓝图:“步兵连,197人!下辖3个步兵排,共147人;一个火力支援排,30人,配2挺重机枪、4门82mm迫击炮、8支冲锋枪、1辆卡车、8匹骡马;连部10人;弹药班10人,配冲锋枪2支、步枪8支,骡马4匹。”
他环视众人,总结道:“这样配置下来,咱们一个步兵连,就拥有98支步枪,40支冲锋枪,15挺轻机枪,2挺重机枪,6门60mm迫击炮,4门82mm迫击炮,还有卡车和骡马保障机动和后勤。”
他让众人消化了一会儿,然后解释道:“这样的火力配置,可以实现无缝衔接的火力覆盖:步兵班负责0到500米,排火力班覆盖500到1800米,连火力排则能打击1000到3000米内的目标。而且,排、连两级都具备了独立拔除敌人火力点的能力。配备卡车和骡马,能极大减轻战士们的行军负担,保持战斗力。”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能听到粗重的呼吸声。几位旅长,如王振国、孔捷、丁伟等人,听得眼睛发直,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一个连就有15挺轻机枪、2挺重机枪和10门迫击炮!这火力密度,别说鬼子的小队、中队,就是碰上大队也敢硬碰硬!那40支冲锋枪,更是近战的利器!这配置,国军最精锐的德械师巅峰时期也比不上啊!
“同意!坚决支持司令的决定!”李云龙第一个吼了出来。
“没异议!”
“早就该这么干了!”
众人纷纷表态,情绪高涨。
王信庭政委和熊德诚参谋长相视一笑,他们也对这个方案极为满意。王政委开口道:“司令的这个编制方案,充分考虑了我军未来的作战需求,火力强大,结构合理,我完全同意。”
熊参谋长也补充道:“后勤压力可能会大一些,但为了战斗力,值得!我们后勤部门会全力保障。”
“好!”宋兴华满意地点点头,“既然都没异议,那就这么定了!以后二纵所有部队,班排连三级,就按这个标准来!”
解决了基础单元的问题,宋兴华抛出了更重磅的内容——旅级整编方案。
“接下来,是旅的整编。我设计了两种模式,大家听听看,结合各自的情况和未来作战任务考虑。”宋兴华示意大家安静。
“第一种,三团制步兵旅。”他详细阐述道,“旅下辖三个丙种团。团下面不设营,直辖4个步兵连,1个重机枪连(8挺m2hb重机枪,130人),1个火力连(下辖一个120mm迫击炮排,6门炮,55人;一个反坦克炮排,4门炮,60人;连部5人),1个辎重连128人,1个警卫排49人,团部120人。一个团满编1335人。”
“旅直属部队包括:1个75mm榴弹炮营,12门炮,200人;1个105mm榴弹炮营,12门炮,400人;1个高射机枪营,12挺m2hb,150人;工兵营250人;辎重营600人;警卫连197人;旅部150人。旅直属单位合计1947人。全旅总兵力5952人。”
他略停了停,让众人计算火力:“不算轻武器,光重武器,这样一个旅就拥有:36挺m2hb高射机枪、18门120mm迫击炮、12门反坦克炮、12门75mm榴弹炮、12门105mm榴弹炮,加上各团连属的24门60mm迫击炮、16门82mm迫击炮,总计各口径火炮达到94门!大口径机枪36挺!”
台下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这火力,都快赶上一个传统杂牌军了!攻坚、防守、防空,样样俱全!
“第二种模式,”宋兴华的声音再次响起,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多功能合成旅!”
这个新名词让众人一愣。
“这种旅,下面不设团,直辖3个步兵营、1个火力营、1个装甲营,以及旅部直属的后勤、通讯、侦查、工兵、运输、卫生等连队,约800人。”
他接着拆解:
“步兵营,下辖3个步兵连(按新标准,591人),1个机枪连(6挺m2hb,120人),1个迫击炮连(6门82mm迫击炮,120人),保障排60人,营部60人。一个营951人,三个营共2853人。”
“火力营,下辖1个75mm榴弹炮连(8门炮,200人),1个105mm榴弹炮连(6门炮,180人),1个120mm迫击炮连(8门炮,160人),1个反坦克炮连(8门炮,160人),1个高射机枪连(12挺机枪,180人),保障连140人,营部60人。全营1080人。”
“装甲营,下辖2个九五式坦克连(12辆坦克\/连,120人\/连),2个伴随步兵连(197人\/连),1个反坦克排(4门炮,50人),1个保障连450人,营部60人。全营997人。”
“全旅合计5927人,与三团制旅相当。”
宋兴华开始对比火力:“合成旅的重武器包括:18挺m2hb高射机枪、8门120mm迫击炮、8门反坦克炮、8门75mm榴弹炮、6门105mm榴弹炮、60门60mm迫击炮、58门82mm迫击炮、24辆坦克。总计大口径机枪18挺,各口径火炮148门,坦克24辆。”
他分析道:“三团制步兵旅,火力均衡,攻防一体,稳扎稳打。而多功能合成旅,同样能攻善守,但它更强调进攻的锐气和速度!它以坦克营为锋利的矛头,在强大炮火支援下,快速撕开敌人的防线,步兵随即跟进,向两翼扩大突破口,穿插、分割、包围敌军!它的机动性和突击能力更强,适合打运动战、歼灭战!”
最后,他抛出现实条件:“目前,我们的坦克兵数量有限,只够组建3个装甲营,也就是说,只能先整编出3个合成旅。大家考虑一下,更倾向于哪种方案?选择合成旅的,需要有一定超前眼光和指挥装甲步兵协同作战的能力。”
会议室内顿时陷入了热烈的讨论。
李云龙、丁伟、孔捷、孔名臣等人交头接耳,计算着两种方案的优劣。
李云龙眼睛放光,盯着那24辆坦克和强大的伴随火炮,对丁伟低声道:“老丁,我看这合成旅带劲!咱老李就喜欢冲在前面,有坦克开路,有这么多炮跟着,鬼子的阵地还不是一捅就破?这玩意儿好!”
丁伟沉吟道:“合成旅对指挥官的要求更高,需要更好地协调步、坦、炮。但一旦玩转了,确实能打出漂亮的歼灭战。咱们不能光想着防守,要进攻,要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我选合成旅!”
孔捷比较务实,他抽着烟袋,说道:“合成旅是好,但咱老孔对坦克这玩意儿还不太熟,三团制稳当,火力也够猛,适合咱们旅现在的情况。我选三团制。”
孔名臣和王振国也基于类似的考虑,选择了更为熟悉和稳妥的三团制步兵旅。
最终,李云龙的第四旅、丁伟的第三旅选择了合成旅模式;孔捷的第五旅、孔名臣的第二旅、王振国的第六旅选择三团制步兵旅。第一旅作为宋兴华兼任的基干旅,模式待定,但其下属各团已按新标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