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德诚听着政委的分析,陷入了沉思。他回想起自加入独立旅以来经历的几次战斗,确实如此,战斗往往以密集猛烈的炮火准备开始,步兵在炮火延伸后发起冲锋,解决残敌。整个过程,炮兵扮演了绝对的主角。他默默消化着这番话,之前的顾虑渐渐被一种新的认知所取代。难怪旅长每次大战必亲临炮兵阵地,甚至亲自指挥炮击……这是将这支部队的核心战斗力牢牢握在手中。
沉默片刻后,熊德诚再次开口,语气已然变得坚定:“政委,旅长,我明白了。是我考虑不周,只看到了常规部队的建设规律,没有深刻理解我们旅的特殊优势和作战模式。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太原大战,统一指挥、扩大规模是必然选择。我同意向师部申请,升级纵队,并整编配属部队!”
三人意见达成一致。宋兴华立即口述电文,将方才商议的三条建议,详细呈报129师师部。
就在宋兴华的电报抵达时,129师师部同样是一片忙碌景象。师长和政委刚刚处理完晋南、晋东南战役的善后事宜,便接到了这份来自前线的、分量极重的建议。
简陋的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师长拿着电文,来回踱步,政委则坐在桌旁,仔细地看着墙上的巨幅山西地图。
“这个小宋,又给我们出了个难题啊,也是给我们送了个大礼。”师长停下脚步,指着地图说,“首先,他提到的日军可能沿陇海线和太行八陉入晋,并非空穴来风。我们在进行晋南围歼时,确实发现有日军部队向这些方向运动,试图入晋增援。只是我们的战斗结束得太快,敌人见无机可乘,又缩了回去。”
政委点点头,接口道:“其次,总部之前也通报了驻蒙军异动,但只知道大致方向,宋兴华却连他们已经到达原平的具体位置和兵力构成都一清二楚。这说明,他确实有我们尚未掌握的情报渠道,而且非常精准。这对我们判断敌情至关重要。”
“第三,”师长走到地图前,用手点着太原、寿阳、榆次一带,“第五师团全员到位,新编25师团也在路上,太原日军实力急剧增强。而宋兴华这边,也在不断集结力量,同盟军、配属部队、待整编的兵员……决战之势,已经在寿阳、榆次、太谷一线形成。目前,我军掌控晋南、晋东、晋中,日军掌控晋北。此战,若胜,我军便可沿同蒲线北段席卷晋北,光复山西全境,意义重大!若败……”师长的眉头紧锁起来,“日军势必沿同蒲线南段、正太线反推,届时,如果外线日军真的突破陇海线和太行八陉,涌入山西,我们这块刚刚连成一片的根据地,就会陷入日军的南北夹击、内外合围之中,后果不堪设想!”
政委站起身,走到师长身边,语气凝重而果断:“所以,宋兴华提出的‘离晋作战’,是上策!是打破这个潜在危局的关键。我们必须把敌人挡在山西之外打。虽然长途出击,后勤压力巨大,但这次晋南、晋东南战役,我们缴获极丰,支撑几个月的离晋作战,问题不大。120师兄弟部队目前正好可以分兵东进,卡住由河北经太行入晋的几个重要陉口,配合主力行动。”
最后,师长将目光再次投向宋兴华的电报,特别是关于升级纵队的那一部分,脸上露出一丝复杂而又欣慰的笑容:“宋兴华这小子……立功无数,嘉奖令都不知道发了多少回了。这次要是真能拿下太原……呵呵,咱们师部,乃至总部,都不知道还能赏他点什么好了。升级纵队……这个要求,我看不算过分!他的战绩和实力,已经超出一个旅的范畴了。就让总部去决断吧!”
政委也表示同意:“附上我们的明确意见:同意升级纵队、同意尽快修复铁路、同意立即部署离晋作战。我们师的位置,正好承东启西,连接晋冀豫,可以统筹协调这次外围作战。”
师部的决议,连同宋兴华的电报,被迅速传达到了八路军总部。
总部会议的气氛更为严肃和宏大。彭c-in-c、左coS、以及多位高级参谋人员齐聚一堂,商讨这份来自晋中前线和129师的联合建议。
左coS首先发言,他肯定了宋兴华的成绩,但也提出了谨慎的看法:“我原则上同意晋中独立旅升级为纵队。宋兴华同志的功绩和战绩,有目共睹,完全当得起这个职位。他带领这支部队创造的奇迹,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了我们对战争模式的认知。但是,”他话锋一转,面露忧色,“以一个纵队的力量,即便是加强了的纵队,去正面抵挡太原日军集结的近十万兵力,这是否太过冒险?行不行得通?我们要不要考虑,再从其他区域给他调派一些增援部队?哪怕一两个团也好。”
彭c-in-c一直盯着沙盘,此时抬起头,目光炯炯:“参谋长顾虑得有道理。但我们要具体分析这‘近十万’日军。真正能动用,用于机动作战、攻击我们的,主要是驻蒙军南下集团、齐装满员的第五师团,以及即将到来的新编25师团。其他的,像独立混成第3、第9旅团,需要保护大同至忻口间的同蒲铁路北段,难以全力南下;第36、108师团被宋兴华打残了,即便补充了兵员,战斗力恢复需要时间,而且太原城及其周边重要据点也需要兵力驻守,能抽出来野战的兵力有限。既然宋兴华他有这个信心,敢于提出这个方案,我们就应该相信他,让他试一试!看看这个年轻的虎将,能不能在太原城下,再给我们创造一个更大的奇迹!关于修复铁路,我完全赞同,这是大动脉,必须尽快打通,这对于我们全局的兵力物资调动,意义非凡!”
这时,一位资历较老的参谋提出了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各位首长,兴华同志的功绩、战绩,那是没得说,任谁都挑不出毛病。但是,他的年龄实在太小了,才二十出头。而且他从连长到旅长,再到现在的拟议纵队司令,晋升速度太快,是屡次破格提拔。我担心,这样的安排,下面其他一些兄弟部队,尤其是那些资历深、战功也不错的同志,会不会有不同意见?会不会影响到我们内部的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