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育良在A国的斡旋,始终围绕“利益共享”的核心展开。他带着走访农村时收集的照片——孩子们在缺粮的村落里啃着干硬的饼,工厂因资源短缺停工后工人茫然的神情,与“共赢”项目中非洲农户丰收、欧亚工厂满负荷运转的影像对比,一次次敲开A国各派系代表的心防。
在与A国最大反对派领袖会面时,对方起初态度强硬,认为“资源分配只能靠争夺”。高育良没有争辩,而是拿出北w国与南w国从分裂对立到协作共赢的经济数据:“两年前两国还在为边界资源争执,如今北w的粮食养活了南w的民众,南w的工业反哺了北w的农业,双方Gdp都增长了30%。这不是妥协,是用共赢换来了比争夺更多的利益。”
这番话让反对派领袖沉默良久,最终同意与执政党开启对话。此后一个月,高育良牵头组织多轮磋商,结合A国各区域的资源禀赋,提出“东部矿业对接欧亚能源走廊、西部农业引入江山稻种、南部港口联动汉江物流”的精准合作方案,让每个派系都能在“共赢”框架下找到发展空间。
消息传回京城,林天立即协调“全球共赢发展基金”设立“A国专项”,承诺为方案落地提供技术与资金支持。赵东来、程度等人也同步行动——赵东来牵头与A国警方建立治安协作机制,保障项目落地安全;程度则推动A国建立涉外项目廉洁监督体系,防范利益输送风险。
转折发生在A国中部农业区的示范田。当首批江山稻种迎来丰收,亩产较当地传统作物翻了一倍,农户们捧着金黄的稻谷围在高育良身边,用方言反复说着“谢谢”。这一幕被当地媒体报道后,A国国内支持“共赢”方案的声音瞬间高涨,原本持反对意见的小派系也主动提出加入磋商。
最终,A国各派系签署《共赢发展共识》,明确以“区域协作对接全球共赢网络”为核心方向。签字仪式上,高育良看着手中的文件,想起林天当初的托付,眼眶微微湿润——他终于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还能为国家、为世界做些有意义的事。
林天通过视频连线出席仪式,在致辞中提到:“A国的共识,印证了‘共赢’不是口号,而是化解分歧、实现发展的最优解。高育良先生用他的智慧与坚持,搭建了沟通的桥梁,这份贡献值得肯定。”
仪式结束后,高育良给林天发了一条短信:“林书记,任务初成,不负所托。您是我的知己,更是我重新找到人生价值的引路人。”林天回复简短却有力:“这是共赢理念的力量,也是您坚守初心的结果。继续加油,未来还有更多事要做。”
这年年底,A国首个“共赢”农业示范基地正式投产,首批稻谷出口至欧亚地区,为A国带来了第一笔稳定的外汇收入。高育良在基地调研时,收到了高小琴寄来的包裹——里面是国内畅销的“共赢杂粮礼盒”,附言“妹妹们在国内也为共赢出力,盼您早日平安归来”。
林天在中枢会议上总结A国经验时,强调:“化解分歧的关键,从来不是强制妥协,而是让各方看到共同的利益。高育良同志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以民间智慧推动国际协作’的新路径,未来要继续发挥这类人才的作用,让共赢理念在更多国家落地生根。”
此刻,A国的稻田里一片金黄,京城的政务楼灯火通明,跨越山海的“共赢”故事仍在续写。林天知道,只要还有人愿意为和平与发展奔走,只要共赢的理念能持续打破对立的壁垒,这个世界就会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前进——而这,正是他与无数同行者始终坚守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