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兄接着补充其他土地细则:“不光是农田,朝廷对百姓的宅基地、菜地,还有地方官员的公田,都定了详细规矩。比如每三口人能分到一亩宅基地;地方官员则按职位高低,分到面积不同的公田,但离任时必须把公田全部交给下任,要是敢私占,就得判刑。”
他顿了顿,补充道,“其实北魏这次土地改革,还有很多像这样细致的条款。”
“这改革做得也太到位了!”王静忍不住赞叹。
最后,陶兄话锋转向改革的推动者与成果:“在冯太后的强力推动下,关键是分配制度合情合理,这场土地所有制改革顺利落地。北魏的农业因此得到极大发展,国力也达到了空前鼎盛。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享年49岁。她生前把北魏打造成了一个文明有序的国度,所以死后谥号为‘文明’,后人也常称她为‘文明太后’。”
说这话时,陶兄看向众人,眼神里满是认同——在他看来,冯太后完全配得上“文明太后”这个称谓。
赵导颔首,缓缓道:“太和改制是中国古代史上极具分量的改革,为北魏社会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冯太后素来信佛虔诚,云冈石窟中期的不少洞窟,正是在她临朝听政期间开凿。就像第7、8窟,据宿白先生考证,这是云冈最早的双窟形制。洞窟并列而建,加之大量‘二佛对坐’的造像题材,暗合当时‘二圣共治’的政治格局——正是冯太后与孝文帝共同执掌政权的真实写照。”
“原来这些石窟里还藏着这样的政治密码!”王静恍然大悟,眼中满是惊喜。
张文远接过话头:“史书对冯太后的评价向来矛盾。一方面,她的政治才干与改革成就有目共睹,无人能及;另一方面,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后宫妇人干预朝政,本就被视为越矩之举。”
“《魏书》虽直言冯氏私生活不检点,却也不得不承认她性情严明、治政有方。即便对宠信之人,她也绝不纵容其擅权,正因如此,身边宠臣无不倾心效忠,‘至死而不思退’。”赵导补充道。
陶兄接口道:“太和十四年(490年),冯太后病逝,最终归葬于方山永固陵。她生前明确拒绝与亡夫合葬,对大臣们说:‘舜帝驾崩后,娥皇、女英也未曾与之合葬,我百年之后,便让灵魂在此独栖吧。’”
“说到杰出的女性政治家,冯太后常被后世与武则天相提并论。”王静说道,“武则天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登基称帝,私生活上也毫不避讳,收纳多位面首。”
“有趣的是,武则天死后终究还是归葬夫家陵寝,她与唐高宗的乾陵,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陵葬二帝’的特殊陵墓。”一旁的吃瓜博主插了句。
“冯太后则不同,她手握大权数十载,私生活同样洒脱不羁,却始终没有迈出称帝这一步。人生下半场,她更是主动选择了‘独死独归’的结局。”陶兄感慨道,“若一千五百年前就有‘独立女性’的说法,冯太后绝对当之无愧。孝文帝为她上谥号‘文明太皇太后’,这‘文明’二字,便是对她一生功绩的最高肯定。为了彰显对祖母的哀思与尊崇,孝文帝不顾朝臣反对,坚持将永固陵的规制拓宽至六十步,尽显哀荣。”
“原来这一切都是孝文帝的功劳呀?要是没有他,冯太后去世后恐怕也难有这么隆重的哀荣吧?”梦瑶带着几分疑惑问道。
赵导笑着点头:“孝文帝的确功不可没,太和改制本就是冯太后与他共同推进的,孝文帝自身也算得上雄才大略的君主。”
“就像迁都洛阳这件事,至今都被视作他汉化改革的关键一步。”宇辰补充道。
“好像迁都背后可是藏着不少波折呢,能不能具体讲讲?”晓萱好奇地追问。
赵导清了清嗓子,详细说道:“为了进一步深化汉化、推动北魏社会转型,孝文帝下定决心要迁都洛阳。但他深知鲜卑贵族大多安于现状,迁都必然会遭到强烈反对,于是便做了周密部署。太和十七年(493年),他故意宣称要大举南伐,打算借着南征的名义,在行军途中促成迁都的既成事实。”
“这办法真聪明,既避开了正面冲突,又能达成目的!”宇辰由衷赞叹。
“可不是嘛。”赵导继续说道,“同年,孝文帝亲自率领三十多万步兵骑兵南下。偏偏赶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行军格外艰难。当时不少鲜卑大臣本就不愿内迁,但他们更害怕南伐的艰险,只好硬着头皮跟从,没人敢再公开反对,迁都大计这才尘埃落定。”
“这么看来,这场迁都真是来之不易啊!”陶兄感慨道,“到了太和十八年,孝文帝便推行了全面的汉化改革:禁止说鲜卑语、穿鲜卑服饰,改用汉姓、变更籍贯,还建立了门阀制度。北魏也借着这场改革达到了鼎盛时期。不过让人唏嘘的是,孝文帝去世后仅三十多年,北魏就迅速分崩离析了,真让人说不清这场迁都到底是好是坏。”
“那肯定是好事呀!课本上都这么写,我早就知道了。”晓萱笃定地说道。
众人听了,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一时间都对孝文帝的魄力赞叹不已。
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件大同博物馆镇馆之宝,漆画屏风……”赵导一边引着众人往展厅中央走,一边笑着开口。
“赵导,这个我们早就注意到啦!”晓萱蹦跳着指了指不远处的展柜,“整个大厅里它最惹眼,红黑相间的颜色特别扎眼,可就是看不懂这里面的门道。”
“可不是嘛,看着就觉得不一般,您可得给我们好好讲讲。”梦瑶凑上前,目光紧紧盯着展柜里的漆画板。
正是:溯鲜卑,裂云开魏阙,饮马阴山,挥鞭大漠,道武奠基,太武拓疆,六镇兵销燃星火,迁都易服融胡汉,太和改制启新章,却叹河阴血浪涌,权臣频易主,东西裂变终成烬,空余邙山夕照,洛水寒烟,述说那百年霸业,几度沧桑。
仰碑碣,凿石铸天工,龙门佛影,云冈梵容,方笔如刀,雄风似戟,千龛佛现蕴真经,墓志摩崖刻古风,郑公遗韵耀岱岳,尤珍始平开气象,书道自通神,筋骨铮铮立乾坤,长存铁骨钢筋,神姿峻宕,辉映这万里河山,千秋楷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