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真是古代的火锅!”宇辰惊喜地叫出声。
赵导接着说:“这种精致的小型炊具,都出自大型墓葬,只有文臣武将、富豪名流才用得起,它其实就是咱们现在火锅的雏形。”
“哇!原来汉朝就有火锅了?”小虎拉着妈妈的手,兴奋地说:“妈妈,咱们今晚就吃火锅吧!”
小雨也跟着附和:“我也要吃!”
逗得众人哈哈大笑,刘明当即提议:“没问题,今晚就去吃老大同火锅!”
宇辰这时突然想起一件事:“夏天吃火锅的时候,有人说火锅起源于明代,是代王府里的人发明的,我当时觉得年代可能太早,现在看,那说法差得也太远了,不是太早了,而是太晚了!”
话音刚落,啸风便感慨道:“咱们的古人也太聪明了,这么早就有这么精巧的炊具,太让人佩服了!”
墨韵千年:一场关于古墨的对话
“没错,浑源毕村西汉墓的发掘,绝对是大同地区汉代考古史上的里程碑。”赵导语气笃定,“墓里出土的汉代墨丸、嵌镇、彩绘铜盘,每一件都是能填补研究空白的珍品。”
“墨丸?这是什么东西?”李梅好奇地追问,眼神里满是探究。
“就是古代的墨,因为做成圆球状,所以叫墨丸。”宇辰立刻接话,随即又补充道,“没想到西汉时期就有墨丸了,还偏偏是在大同浑源毕村发现的,这缘分也太奇妙了。”
一旁的梦瑶笑着翻开手机:“你们看,宋代陆游的《掩户》诗里还提过它呢——‘香缕映窻凝不散,墨丸入砚细无声’,连古人研墨的画面都能想象出来。”
“要说制墨的历史,可比西汉早多了。”吃瓜博主凑过来,打开了话匣子,“西周的刑夷是第一个制作松烟墨的人。到了秦汉,人工墨主要用松烟做原料,但规模小,大部分时候还是靠天然石墨;魏晋南北朝时,制墨技术进步了,松烟墨慢慢多起来,可天然石墨也没完全被取代;隋唐五代基本就以松烟墨为主了,天然石墨只是偶尔用用;宋代更有意思,制墨原料多了不少,但松烟依旧是‘主力军’。”
“那目前发现最早的墨是在哪出土的呀?”李梅的好奇心又被勾了起来。
“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的秦墓里,挖出过一块圆柱形的松烟墨块,那是现在发现最早的人工墨。”吃瓜博主说得头头是道,“还有1988年出土的歙州黄山张谷男处厚墨,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宋代松烟墨,特别珍贵。”
宇辰听完,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真是服了,看来我之前上课太不用心了。廖老师专门讲过笔墨纸砚,我当时没好好听,现在想想真惭愧,以后得好好跟老师补补课。
观器论技:一场关于古今与中西的对话
“大家看这件西汉铜熏炉,工艺特别精巧。”赵导指着展柜中的文物,语气里满是赞叹,“炉体是半圆形,浅腹配三蹄足,上面盖着带镂空花纹的半圆盖,一侧还带个手柄,整体做得又细又小,特别精致。”
众人凑近细看,这铜熏炉的炉底向外撇出三只马蹄足,侧边的手柄设计很有意思:先向外伸出一小段,接着向上弯出一道柔和的弧线,最后水平延展成一个椭圆形握柄。炉身是穹窿造型,铜片上镂刻着各式圆弧纹样,仔细看还能辨出鸟形图案。
“这手柄看着跟我现在用的勺子把一模一样!”小雨指着那椭圆形握柄,语气里满是新奇。
“还真有点像。”小虎也跟着点头附和。
展柜旁还陈列着一件铜筒形器,底部同样立着三只与熏炉相似的蹄足。圆筒身形修长高挑,两侧各有一个穿提手环的耳扣,筒身上隐约能看到花纹,只是被锈迹覆了大半。器物配着微穹形的圆盖,盖沿向外翻出,表面也有纹饰,顶端同样有个耳扣,想来原本也装着提手环。
“古人居然能把器物做得这么圆?”晓萱盯着那规整的圆筒形器,满脸惊讶。
“除了蒸汽机之后的现代工业产物,古人其实能做出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赵导笃定地说。
“而且古人的审美更高级,清朝除外。”吃瓜博主补充道,话锋一转又添了句,“就算是蒸汽机,我们老祖宗其实也早有相应的技术基础了。”
“哦?这话怎么说?”李梅立刻追问道。
“中国古代的水排技术,还有对蒸汽原理的早期认知,都为蒸汽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吃瓜博主解释道。
“不过,现代意义上的蒸汽机,主要还是靠西方的技术积累才成型的。”一个声音突然插了进来,说话的是位戴眼镜的中年男子。
“你说的有几分道理,但所有发明都得有前期积累才能水到渠成,不然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吃瓜博主提高了音量,语气带着几分不悦,“但现在时间有限,我没打算在这跟你辩论。”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投向这位中年男子——他站在人群里,自带一种与周遭格格不入的“剧场感”。
年近五十的他,刻意保持着清瘦身材,身上那件定制藏青色西装剪裁精准,头发用发胶梳得一丝不苟,是上世纪好莱坞绅士的复古样式。无框眼镜后的眼睛习惯性微眯,看国产事物时带着审视的锐利,聊起西方却会漾开向往的柔光。
“好啊,那我倒要应战了——现代高科技,无疑都是西方发明的。”中年男子语气高傲。
他说中文时总在词句间嵌着英文单词,说话时还刻意抬高手腕,露出腕间那块低调的百达翡丽,似在无声传递身份暗号。他那锃亮的皮鞋、修剪整齐的指甲,每一处细节都透着精心维持的“表演感”。
“哦吼,那你可得来!别到时候被我驳得体无完肤!”吃瓜博主当即回应。
人群里瞬间爆发出掌声,全是为吃瓜博主助威的。中年男子见状,脸色微变,没再说话,悄悄挤出人群溜走了。
探秘汉墓铜鋞:一件穿越千年的古酒器
“大家继续看这件宝贝——汉墓出土的三足提梁筒形器。”赵导的声音引着众人目光聚焦,“它的器身是圆筒形,带盖,底下有三只矮足。最特别的是上部两侧,有一对不对称的衔环耳或是铺首,提梁两端用链条连着耳扣或铺首环,还跟盖顶中央的环串在一起,设计特别精巧。”
“哇,这也太精致了!”晓萱忍不住感叹,“我之前一直以为这种器型的原型是西方的,现在看来,几千年前咱们老祖宗就会铸造这么规整的圆筒了!”
“可不是嘛!”吃瓜博主接过话头,语气带着几分愤慨,“咱们老祖宗的好多成果都被他们拿去冒领,说是什么自己发明的,却拿不出半点证据;而我们,可是有这样实打实的文物做证明!”
展厅的聚光灯下,那件青铜器物静静伫立,青绿的铜锈在光线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这件铜器通高33厘米,器形规整得很。”赵导的声音打破了安静,他侧身指向展柜,指尖落在器物圆润的腹身上,“《说文·金部》里早有记载:‘鋞,温器也,圜直上’,你们看它上下直挺的线条、浑然一体的圆形器身,正是典籍里描述的模样。”
话锋一转,赵导笑着看向围拢的观众:“大家来猜猜,它在汉代是用来做什么的?”
正是:武灵王雄才大略,胡服骑射安北境;汉高祖深谋远虑,平城白登定边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