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这么看,印第安人还真的是从咱们这边过去的!”啸风眼睛一亮,这和他之前听到的说法对上了。
“以前还只是怀疑,现在看这个时间线和事件关联,算是有实打实的依据了。”宇辰也附和道,觉得这段历史越来越清晰。
“1.3万到1.2万年前,还有个重大突破——陶器发明了……”梦瑶的话还没说完。
“总算发明陶器了!”晓萱先一步感慨,随即又好奇起来,“那他们当时是怎么想到发明陶器的呢?”
“这背后其实藏着气候转暖的巧思呢。”赵导笑着接话,“冰期结束后气温回升,人们开始更稳定地停留某地,不再像以前那样频繁迁徙。”
陶兄补充道:“而且天气变潮,以前直接放在地上的食物容易发霉,大家就想着找东西盛放。可能有人偶然发现,黏土捏成的器物经火烧烤后会变硬,不怕水也不容易碎,陶器就这么慢慢诞生了。”
“最早的陶器特别朴素,就是简单的泥质罐,没有花纹也没太复杂的形状。”梦瑶点头附和,“但别小看它,这可是人类第一次用天然材料创造出全新的器物,标志着我们从‘利用自然’往‘改造自然’迈了一大步。”
“怪不得说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这发明太实用了!”宇辰恍然大悟,“有了陶器,煮东西、存水存粮都方便多了,生活才算真的安稳下来。”
“陶器是某位大神发明的吗?就像神农尝百草那样?”小虎仰着脑袋问,眼里满是对神话故事的好奇。
“我还知道伏羲呢!他模仿蜘蛛结网,发明了渔网,让打猎捕鱼更方便了。”小雨也赶紧补充,把自己知道的神话故事分享出来。
“其实呀,不像神话里说的是大神一下子发明的,每一项发明都是上古人类用几千年时间慢慢摸索、总结出来的。”吃瓜博主笑着解释,“陶器更是这样,它根本没有单一的起源地。你看小朋友都爱捏泥巴,要是把捏好形状的泥巴扔进火里烤,烤完就会变硬,这不就有了陶器的雏形嘛。从技术上来说,只要是掌握了生火技术的族群,都有可能在生活里偶然发明出陶器。”
赵导又补充道:“不过从会生火到真的发明出能用的陶器,人类可是花了好几万年。经碳-14测年,咱们中国仙人洞、吊桶环和玉蟾岩遗址出土的原始陶器,距今大概1.3万到1.2万年,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陶器之一。”
“快看这个展柜!里面就有当时的陶器!”晓萱突然指着旁边的展柜喊出声,看着里面那些表面粗糙、造型简陋的陶片,实在难以想象这是1万多年前的产物,满脸都是不可思议。
“更有意思的是,日本、西亚和欧洲出土的早期陶器,年代也和咱们中国的差不多。”吃瓜博主接着说,“也就是说,现在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全都是在‘仙女木事件’那段时间制作的。而且这些1万多年前的原始陶器,用的泥料、做的方法都不一样,明显是各个地方的人自己琢磨出来的,不是从别的地方传过来的。”
梦瑶这时接过话头,给出了关键解释:“陶器没有同一个起源地,却在差不多的时间里被不同地方的人发明出来,其实和当时的气候有关。仙女木事件期间,天气变得特别快,忽冷忽热,人类为了取暖,得天天生火。可能有人把装食物的泥罐子放在火边,等食物烤熟了,泥罐子也被烤硬了,再接着烤下去,就成了真正的陶器——算是气候逼着大家‘发明’出来的呢!”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吃瓜博主听完,恍然大悟地叫了起来,“把取暖和做饭的需求凑到一块儿,无意中就造出了陶器,这也太巧妙了!”
“作为烹调器皿,陶器的出现让人类吃的熟食越来越多。”张导补充道,“这个饮食习惯又反过来促使人类的颚部、牙齿和喉部演化成了现代的模样,还推动了语言的最终定型。新仙女木事件之后的人类,其实已经站在文明时代的门槛上了。”
“而且陶器的起源,并不是某个天才突然想出来的,而是亚欧大陆上各个人类聚落,为了应对动荡气候环境做出的自然回应。”赵导接着解释,“不过受土壤矿物的限制,不是所有地方都有发明陶器的条件。你看中国最早陶器的出土地万年县,紧挨着盛产高岭土的瓷都景德镇,这就能看出自然资源对技术发展的影响有多大。”
梦瑶继续念起年表背后的关联:“磨制石器、陶器和植物驯化这三场技术革命,都集中在仙女木事件期间相继出现。从那以后,亚洲很多地方都进入了农业社会,西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城镇,中国也紧跟着迈入了这个阶段。”
“哇,居然有城市出现了!”晓萱眼睛一亮,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热闹的街道景象。
“不过,”梦瑶话锋一转,“这些早期亚洲城镇的建筑很特别,大多是半地下的,建筑密度甚至比现在的都市还大,看着一点都不宜居。各栋建筑共享墙壁,没有窗户也没有街道,房门居然古怪地开在天花板上,住进去感觉像黑牢一样,最大限度地避免了通风。这说明当时的居民,就像南极企鹅抱团取暖似的,在新仙女木事件的酷寒里……”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梦瑶的话还没说完,大家就忍不住感慨起来。
原本以为早期城市和现在的差不多,没想到房屋居然建在地下,连房门都开在顶上,全是为了抵御严寒。
“大家看这个——‘鹅毛石场——怀仁鹅毛口遗址’,这可是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早期的过渡阶段遗址,特别有代表性。”
赵导指着玻璃展柜里的石器,语气格外肯定,“它就在怀仁县鹅毛口村,是旧石器时代末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关键遗址,还是山西目前发现的三处石器制造场之一,说白了就是专门打造石器的‘工厂’。”
林宇正盯着展品旁的文字说明,见状立刻补充细节:“这里的遗物主要都是石器,原料以凝灰岩为主,标本分石核、石片、石器三类。当时的人类不光能从石核上直接打制石片,还能熟练地从原生岩层里开采石料,技术比之前成熟太多了。而且大部分石片都是又短又厚的,这种‘歪尾石片’是这个遗址最突出的文化特征,别的地方很少见呢。”
大家一边听一边点头。原本对“旧石器到新石器过渡”的模糊概念,借着这些带着凿痕的石器和具体特点,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从许家窑遗址的石球,到鹅毛口的“歪尾石片”,祖先制作工具的技术进步轨迹,肉眼可见。
“这鹅毛口古人类生活遗址具体在山西省怀仁县云中镇鹅毛口村南2公里处。2014年7月,独立学者、着名作家殷谦在这儿考古发现了一个‘凸’字形穹窿顶的洞穴建筑。”赵导又抛出新信息。
“哦?还发现了洞穴建筑!”陶兄立刻来了兴趣,往前凑了凑。
“里面都出土了什么东西呀?”吃瓜博主也好奇地追问。
“在那个窑洞式建筑里,发现了少量精细石器,比如石刀、石凿、骨针、石质箭头,还有钻了线孔的贝壳和蚌壳。”赵导答道。
“还有贝壳和蚌壳呢!”小虎瞪着眼睛,觉得新鲜。
“而且都钻了孔!”小雨指着说明牌上的图片,“肯定是穿上线戴在脖子上的,我前两天也在贝壳上钻孔串项链呢,原来祖先早就这么干了,真有意思!”
“哎,怀仁这儿怎么会有贝壳呀?贝壳不是只有海边才有的吗?”小雨突然想到这点,挠着头问。
正是:许家窑址存遗韵,击燧石星火迸,薪传远古;远古智人启文明,掷飞球野兽惊,智启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