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在方策”提醒着人们要重视制度文明建设,完善的制度是社会稳定发展的保障;
“得其门”则着重强调了实践路径选择的重要性,在追求儒家理想的道路上,正确的方法与途径至关重要;
“譬之宫墙”则提示了文化传承的系统性,儒家文化的传承犹如攀登高墙,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系统地学习与传承。
值得格外注意的是,这副对联将《大学》的外王之道与《中庸》的内圣之学完美熔铸为一体,完整而清晰地呈现了儒家“明体达用”的思想架构。
这种将心性修养与政治实践相互贯通的思维方式,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至今依然是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锁钥。
正如有学者所言“《中庸》系统实即《大学》系统之形上根基”,此段文字恰恰是这种思想交融的典型例证,它不仅是对儒家经典的高度凝练与升华,更是对后世子孙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深刻启示 。
“您好,拜完了吗?”正当啸风沉浸在对楹联的思索中时,一个温和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啸风转过头,只见一位中年男子正注视着自己,身旁还站着一位女子,原来是一对夫妻。
“哦,你们先拜。”啸风礼貌地回应道。
那女子微微颔首,轻迈步伐走上前,在供桌前的蒲团上缓缓跪下。她双手合十,仿佛在捧着一份神圣的敬意。紧接着,她闭上双眼,脊背挺直,身子微微前倾,以一种极为虔诚的姿态开始跪拜。
啸风见状,用手势示意那男子看向右边支架上的一个牌子。
男子带着些许疑惑,走上前去。凑近一看,原来是拜孔的标准手势介绍。
牌子上详细地写着:
预备式:端身诚意正心;
1、 抚心;
2、 高揖;
3、 拜(一或三拜,重复以上动作);
最后礼成(恢复预备式)。
并且还配以生动的图片。
这男子身材略高,身形偏瘦,脸上带着一股憨厚老实的气质。看过拜孔的标准手势后,他不禁有些惭愧地笑了笑,自言自语道:“原来是这样啊。”
等他妻子拜完起身,他面带微笑,轻声地将刚才看到的内容告诉她,然后指了指那牌子。
女子身材也偏瘦,个子不算高,生着一张和善的面孔,嘴角总是带着一抹淡淡的笑意。
她听了丈夫的话后,轻笑着走到牌子前,伸出手,认真地比划着上面的动作,仔细学习拜孔的标准手势,那专注的模样,仿佛生怕遗漏了任何一个细节。
那位女子专注地学完拜孔标准手势后,眼神中满是庄重与虔诚。她再次轻抬脚步,缓缓走到供桌前。
这一次,她的动作更加规范,先是端身正立,双目微闭,似在凝聚内心的诚意,完成预备式的“端身诚意正心”。
接着,她抬起双手,轻轻抚心,仿佛在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将尘世的纷扰暂且抛却。
随后,她缓缓抬起双臂,高揖过顶,身体微微前倾,向孔子像表达着深深的敬意。
紧接着,她俯身而下,虔诚地拜了下去,一次,两次,三次,每一次起身与俯拜都带着对孔子的尊崇与敬仰。
这时,一直站在一旁静静等待的男子走上前来,脸上带着一丝谦逊与期待,指着他妻子轻声问啸风:“我们可以一起拜吗?”
啸风面带温和的微笑,目光真诚地看着他,点头回答道:“可以,心诚则灵!只要心中怀着敬意。”
男子听了,脸上露出感激的神情,他向前迈了几步,站在妻子身旁。
他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仿照刚才牌子上的标准手势,先端身站定,眼神专注而坚定。
他缓缓抚心,感受着自己内心的跳动,仿佛在这一刻,与先贤的精神产生了某种奇妙的连接。
而后,他高高地揖起双手,那姿态庄重而肃穆,接着俯身拜下。
他拜得极为认真,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仿佛要将自己对孔子的崇敬之情,通过这一次次的施礼完全传达出去。
在这静谧的大成殿中,大家都怀着对孔子的敬意,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内心的虔诚。
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他们身上,为这庄重的场景增添了一抹神圣的光辉。周围的一切仿佛都静止了,唯有他们的动作和神情,传递着对这位伟大先哲的无尽敬仰。
置身于这座承载着悠久历史与深厚文明积淀的大成殿内,仿佛有一股神奇的力量,能让人穿越时光的隧道,与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交流,亲身感受他那超越时代的智慧光芒。
大成殿能让人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开阔之感。这皆得益于大殿采用的减柱法,巧妙地减少了殿内立柱的数量,极大程度拓展了内部空间。
而顶上采用的彻上露明造,更是让整个殿内不再有天花板的遮挡,梁架结构完全裸露在外,清晰可见,使得空间在视觉上进一步得到延伸,置身其中,仿佛与外界融为一体,毫无局促之感,视野极为开阔。
在孔子塑像的两旁的墙壁上排列着四配和十二哲的木板塑像,他们共同构成了儒家思想传承的璀璨星群。
四配,即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孔汲、亚圣孟轲。
颜回,以其安贫乐道的高尚品德和对孔子学说的深刻领悟,成为孔子最为得意的门生之一。
他箪食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其乐,一生追随孔子,其德行深受后世敬仰。
曾参,以孝着称,着有《孝经》,他传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强调修身自省,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着名论断,对后世儒家学者的修身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汲,字子思,是孔子的嫡孙,他承上启下,将孔子的思想进一步系统化,其着作《中庸》更是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深刻阐述了“中庸之道”的哲学内涵。
孟轲,也就是孟子,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仁”思想,提出“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其思想充满了对百姓的关怀与对统治者的劝诫,言辞犀利,气势磅礴,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和社会理念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正是:怀思忆古,带几分雅兴访古探乐,欣然举步,踏入庄严文庙,于碑刻经籍间,探寻仁道幽微奥理;崇圣仰贤,抱一片赤诚崇文尚礼,静气敛神,聆听悠远儒音,在字句篇章中,领悟德心深邃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