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温泉之旅的温情余韵,如同给紧绷的弓弦稍稍松绑,让身心得到了充分的滋养和放松。但当周一清晨的阳光再次洒进锦澜苑的书房,陈长生已迅速切换回那个冷静、专注的指挥官模式。窗外的鸟鸣清脆,室内茶香袅袅,而他的目光已投向商业版图上那些悄然波动的涟漪,开始进行更深层次、更具体的布局。表面的平静之下,多股潜流开始加速涌动。
对阿里巴巴的试探,进入了更具实质性的阶段。云桥资本在收到长生投资富有深度的二次问询后,回复的效率和内容深度明显提升。这次,他们提供了一份经过脱敏处理、但仍包含关键业务数据的阿里巴巴非公开运营简报,并委婉地表示,阿里方面对与具备长远眼光和战略协同价值的投资方进行接触持开放态度。
陈长生仔细研读了这份简报。数据印证了他的记忆:阿里b2b业务虽面临挑战,但基本盘稳固,现金流健康;淘宝网的增长曲线则已显露出爆发式增长的迹象,只是其巨大的潜力还未被市场充分认知。这正是机会所在。
他没有表现出急迫,而是指示香港公司,以陈先生的名义,回复了一封措辞极其严谨的邮件。邮件中,他首先感谢了云桥资本提供的宝贵信息,并基于这些数据,提出了几个更为尖锐且直指核心的问题:关于阿里如何平衡b2b(阿里巴巴)与c2c(淘宝)的资源投入与战略优先级;关于支付宝作为独立支付工具的长期战略定位及其面临的监管挑战;以及对未来可能构建的数据驱动商业生态的构想。这些问题,已远远超出了一般财务投资者的关注范围,直指阿里未来十年发展的战略核心。
这封邮件在云桥资本内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其合伙人亲自致电陈长生(首次语音沟通),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惊讶与欣赏:陈先生,您的问题非常深刻,说实话,有些点连我们内部都还在探讨。阿里方面对您的见解很感兴趣,不知您近期是否方便安排一次更深入的交流? 陈长生保持着波澜不惊的语调,表示需要协调日程,会在下周初给予答复。他刻意保持的这种稀缺性,反而加剧了对方的好奇与重视。
几乎在同一时间,那条关于技术极客风清扬(王坚)的线索也出现了新的进展。陈长生让助理以匿名方式,通过一个安全的中间渠道,向王坚当时可能使用的某个研究项目邮箱,发送了一份精心整理的、关于分布式系统最新学术论文的摘要合集,并附上了一段简短的、完全从技术角度出发的评论,指出了其构想中几个关键的技术实现路径可能存在的挑战与潜在解决方案。评论极具启发性,却丝毫不提投资事宜。这是一种更为高级的——在对方最引以为傲的思想领域给予认可和启发,比直接的金钱资助更能建立深层次的连接。
与此同时,陈长生启动了对另一个潜在目标的初步调研——此时尚在深圳华强北苦苦挣扎、专注于通讯设备代工却已有自主品牌野心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对阿里侧重于商业模式和生态的战略判断不同,对华为的关注,他更侧重于其技术研发的投入强度、专利布局以及创始人团队的格局与韧性。他通过多个信息源,交叉验证华为在3G通信技术上的研发进展和市场化困境。这笔投资如果成功,其战略意义和长期回报将极为惊人,但操作的复杂度和所需的耐心也远超一般财务投资。他将初步分析标记为长期关注,择机接触。
除了外部拓展,内部体系的构建也在同步细化。他与那位背景出色的私人助理候选人进行了第三轮,也是最后一轮面试。这次,陈长生设计了几个高压场景模拟,考察其应变能力、保密意识和在模糊信息下做出判断的魄力。对方的表现远超预期,不仅逻辑清晰,更展现出一种可贵的忠诚潜质。陈长生当场拍板,敲定了远超市场水平的薪酬包和一份极其严格的保密协议,要求其一周内到岗,首要任务就是协助建立一套高效的信息筛选和分析流程。
所有这些举动——与阿里更深层的战略试探、对王坚的技术、对华为的远期关注、以及核心团队的搭建——如同数条在地下悄然挖掘的暗渠,各自延伸,看似方向各异,却都指向同一个目标:构建一个兼具战略眼光、技术敏感度和强大执行力的未来投资帝国。它们彼此独立,又暗合联动,共同编织着一张越来越密的网。
陈长生站在书房的巨幅电子地图前,目光扫过杭州、深圳、以及地图上许多其他还未标记但已在他心中的地点。商业世界的表层,依旧按照既有的轨迹运行,但在看不见的层面,因他这只的振翅,潜流已然加速,正在积蓄着改变河道的力量。
潜流暗涌,布局深化。试探已越过浅滩,开始触碰核心。多方落子,静待时机,只待这些暗流汇合,便可掀起滔天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