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砥柱中流
珠江夜话的惊雷,在邓枫心中反复震荡,余威未散。那些关于工业脊梁、救国之术的诘问,像一把无形的锉刀,正在锉去他思想中那些不切实际的棱角与虚浮的锋芒。外界关于“黄埔孤星”的赞誉与非议,此刻在他听来,仿佛隔着一层厚重的玻璃,喧嚣却模糊。他清晰地意识到,自己需要一场内在的淬火,将震荡后的思绪沉淀下来,将飘忽的名声转化为更为坚实的存在。
这种淬火,首先体现在最基础的军事操练中。
清晨的操场,露水未曦。当一些同学还带着演习后的兴奋或倦怠,动作难免有些走形时,邓枫的每一个正步都如同铁锤砸地,每一次转体都干净利落如刀切。汗水顺着额角滑落,浸透草绿色的军装,他却恍若未觉,只是专注地调整着呼吸与节奏,仿佛要将“军人”这两个字,用最严苛的方式刻入自己的骨髓。那些曾私下议论他“胜之不武”的高年级学员,在亲眼目睹了他在基础训练中展现出的、近乎自虐的刻苦与无可挑剔的标准后,眼神中的轻视也不由自主地收敛了几分。实力,永远是打破偏见最有效的铁拳。
战术课堂上,他依旧会发言,但言辞间少了几分急于证明的锐气,多了几分沉潜后的审慎。当教育提出一个复杂的战场想定,他不再执着于提出最惊世骇俗的“奇谋”,而是更注重分析敌我态势、后勤保障、地形利弊等基础要素,推导出的方案或许不够“炫目”,却更加缜密、扎实,甚至能考虑到一些连教育都忽略的细节。他不再是一个仅仅闪耀着天才光芒的“异类”,而是逐渐显露出具备扎实根基和严谨思维的“将才”雏形。
这种变化,并非刻意的伪装,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沉淀。他开始将目光更多地投向身边那些不那么起眼的同学。李文斌在步兵操典考核前的抓耳挠腮,他看在眼里。休息时间,他没有像往常一样独自钻研更高深的课题,而是主动走过去,拿起粉笔,在坚硬的地面上画出简明的队形变换图。
“文斌,你看,关键不在于背熟条文,在于理解每个位置的作用和协同。”他耐心地分解动作,讲解火力衔接与人员配合的要领,语气平和,没有丝毫的不耐,仿佛这只是同窗间最寻常的互助。在他的点拨下,李文斌茅塞顿开,最终勉强通过考核后,看向邓枫的眼神里,充满了由衷的感激和信服。这份信服,远比那些虚浮的赞誉更为珍贵。
而与罗友胜的配合,则在这种沉淀中达到了新的高度。无论是班组突击的战术协同,还是野外极限生存训练,两人之间的默契已无需言语。罗友胜凭借其丰富的行伍经验和悍勇,总能精准地出现在战术链条最需要力量的位置;而邓枫的指挥,也愈发注重发挥罗友胜这类基层骨干的作用,指令清晰,信任有加。在一次夜间渗透侦察演练中,邓枫凭借对地图和星位的精准判断制定路线,罗友胜则依靠其猎人般的直觉和敏捷,完美规避了“敌军”哨卡,两人带领的小组以零伤亡的成绩率先抵达目标点。演练结束后,罗友胜抹了把脸上的泥水,对着邓枫难得地露出一丝近乎狰狞的笑意,简短评价:“跟你干活,痛快!” 这种来自实战派老兵的认可,无声地弥合了因出身不同而可能存在的隔阂。
他不再去辩驳那些质疑,也不再沉浸于那些赞誉。他只是沉默地、坚定地,用一次比一次更扎实的训练成绩,用日益精进的综合军事素养,用切实帮助同伴提升的行动,将自己重新熔铸。那颗一度因过于耀眼而可能灼伤他人、也灼伤自己的“孤星”,正主动投入集体的熔炉,在去除杂质、增益韧性的过程中,悄然显现出“砥柱”的雏形。光芒或许内敛,分量却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