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昌都城头变换大王旗。帝国的烈焰赤旗取代了地方政权的标识,在高原湛蓝的天空与凛冽的寒风中猎猎作响。城门洞开,并非战争的终结,而是一个全新阶段的序幕。李化龙与格桑,一位是帝国总兵,一位是蕃将新星,深知此刻的平稳过渡,远比一场惨烈的攻城战更为重要,也更具挑战。
安民与固防:秩序的迅速建立
帝国大军入城,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李化龙第一时间发布了措辞严厉的《安民告示》,以汉、藏两种文字誊写,张贴于城内外要冲。告示明确:不杀降、不扰民、不劫掠、不毁寺。 所有归顺之官员、僧侣、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皆受帝国保护。同时,也严厉警告,若有趁乱劫掠、散布谣言、反抗新政者,立斩不赦。
军队迅速接管了城防、武库、粮仓及官署。原有的守军被解除武装,经过甄别,部分底层士兵被吸纳改编,纳入“西山营”的辅助部队,其余则发给路费遣散。洛桑坚赞等主要投降官员被软禁于原第巴府邸,待遇从优,实则严密监控,以待后续处置。
格桑的先锋部队并未入城享受,而是立刻投入到巩固外围防务中。他们依据详尽的舆图,在浪拉山口等关键隘口加筑工事,设立烽燧,派出大量游骑,侦察拉萨方向以及青海、滇西北方向的任何风吹草动,确保昌都这个新得的桥头堡,不会在立足未稳之际遭受反击。
政治与宗教的怀柔:争取人心的艺术
陆弘毅的方略中,政治与宗教手段始终优先于军事。李化龙忠实地执行着这一点。
入城次日,他便以帝国四川总兵官兼钦差协理的身份,在重兵护卫下,亲自前往城内几座主要寺院——尤其是嘎玛噶举派的主寺,进行拜访布施。他并非以征服者的姿态,而是以佛法护持者的身份出现。他带来了早已备好的厚礼:黄金百两、上等丝绸五十匹、御赐《甘珠尔》金汁写本一套、以及大量砖茶。 在庄严肃穆的大殿内,他向寺主活佛表达了帝国皇帝对藏传佛教的尊崇,承诺将保护寺院一切权益,并资助佛事活动,修复经堂。
这一举动,效果显着。原本心存疑虑甚至恐惧的僧侣们,见帝国高官如此礼遇,军队也确实秋毫无犯,态度迅速缓和。嘎玛噶举派的寺主甚至公开表示,帝国大军乃“护法王师”,其到来有利于地方安宁和佛法弘扬。寺院的转向,对于稳定普通民众的情绪,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同时,李化龙宣布,暂时沿用部分原有地方管理制度,邀请一些在当地素有威望、且态度合作的小头人和寺院代表,组成 “昌都临时咨议所” ,协助流官(已随军抵达)处理民间纠纷、传达政令、分配物资等具体事务。这既利用了本地力量,也体现了帝国“因俗而治”的灵活性,减少了新政推行的阻力。
情报与战略的深化:放眼西陲
就在李化龙稳定昌都的同时,韩震的情报网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运转起来。昌都的占领,如同打开了一个巨大的情报宝库。
· 拉萨的震动: 通过各种渠道,韩震很快获悉了拉萨当局的反应。摄政第司·桑结嘉措(根据时间线,此时应为固始汗子孙与第司共治时期,此处为情节需要设定)闻讯震怒,斥责洛桑坚赞无能,紧急召集各部头人、寺院代表商议对策。然而,内部意见严重分歧:有主张集结兵力,东征夺回昌都的强硬派;也有认为帝国势大,不宜正面冲突,应遣使交涉的温和派;更有一些偏远地区的领主持观望态度。这种分裂,对帝国而言是极好的消息。
· 道路的细化与选择: 利用投降官员和合作寺院提供的信息,结合先前探察队的资料,从昌都通往拉萨的主要道路(如北线经类乌齐、丁青,南线经察雅、洛隆)的细节被进一步充实。哪里有关隘,哪里有驿站,哪里可以补给,哪里可能遭遇阻击,都变得愈发清晰。李化龙与幕僚们开始日夜推演,选择最优的进军路线。
· 潜在盟友的接触: 韩震的人开始尝试秘密接触那些与拉萨当局素有嫌隙,或地处偏远、对中央政权忠诚度不高的部落和寺院。昌都的轻易陷落,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宣传。一些暗中送来的信件和口信,开始表达归附或合作的意向。
陆弘毅的决断:上奏与展望
成都总督府内,陆弘毅收到了李化龙从昌都发回的详细战报和局势分析。他站在那幅巨大的西南舆图前,昌都的位置,已被插上了一面小小的赤旗。
他心中并无多少喜悦,唯有更加沉甸甸的责任。昌都的顺利拿下,验证了他十年准备的方向是正确的,但也意味着,帝国真正踏上了西藏高原这块巨大而未知的棋盘,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将牵动整个雪域的神经。
他立刻伏案疾书,向朝廷呈报 《克复昌都善后事宜及进军方略》 的奏疏。在奏疏中,他详细禀报了收复昌都的经过,强调了军队的纪律、对宗教的尊重以及初步的安抚成效。接着,他着重阐述了接下来的战略构想:
1. 巩固昌都,以为根本: 请求朝廷正式设立 “昌都宣慰使司” ,派遣得力干员担任流官,与当地归顺势力共同治理。加大屯田和商贸力度,将昌都建设成为帝国经略西藏的永久性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
2. 稳扎稳打,逐步西推: 反对冒进。建议以昌都为基地,先扫清周边不稳定因素,招抚康区(喀木)其余未附之地,确保后勤线路绝对安全。待根基彻底稳固后,再视拉萨方面反应,决定下一步军事或外交行动。
3. 双管齐下,政教并用: 继续强化政治诱降和宗教羁縻。建议朝廷以正式国书与拉萨沟通,申明立场,同时加大对西藏内部各派势力的分化瓦解工作,力求以最小代价实现战略目标。
奏疏发出,八百里加急,驰向京城。
陆弘毅知道,朝廷的决策需要时间。而他也需要这段时间,来消化昌都的战果,夯实基础。他给李化龙下达了明确的指令:“暂缓西进,全力经营昌都,广布恩信,深固根本,以待后命。”
帝国的烈焰赤旗,终于在西藏的东大门牢牢插稳。它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迅速向雪域高原的腹地扩散。拉萨的宫殿里,争论不休;昌都的街市上,人们在新旧交替中谨慎地观望着;而成都的陆弘毅,则已开始谋划如何落下这盘大棋的下一步。雪域的长卷,刚刚揭开一角,更波澜壮阔的篇章,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