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版图在海洋上高歌猛进,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就在南洋局势初定,吕宋归流有序推进之时,西北边陲的急报,如同一声凄厉的鹰唳,划破了承平不久的朝堂。陆与海的双重压力,考验着这个新生帝国的韧性与林宸的全局运筹能力。
一、 朝堂惊变,双线告急
兵部值房,两份几乎同时送达的八百里加急,让气氛凝重到了极点。
一份来自甘肃巡抚:“准噶尔大汗巴图尔珲台吉,亲率数万铁骑,犯我嘉峪关外,哈密卫告急!虏骑剽悍,来去如风,边军苦守,盼援甚切!”
另一份来自吕宋宣慰使司(暂设)沈廷扬:“荷兰东印度公司舰队联合当地苏禄苏丹国水师,突袭我婆罗洲(加里曼丹岛)新兴贸易据点,焚毁货栈,劫掠商船!其势汹汹,意在挑战我南洋权威,试探我反应!”
西北陆疆狼烟骤起,东南海疆波涛再涌!朝堂之上,刚刚还为吕宋归流而振奋的官员们,顿时陷入了新的焦虑。
“陛下!准噶尔乃心腹之患,不可不救!当立即调派精兵,驰援甘肃!”
“不可!南洋新附,人心未定,若示弱于荷兰,则前功尽弃!当命南洋舰队迎头痛击!”
“两面开战,国力堪忧啊!当务之急,是稳住一方……”
争论之声,不绝于耳。
崇祯皇帝眉头紧锁,目光不由自主地再次投向一直沉默的林宸。“林爱卿,于此事,你有何良策?”
林宸出列,神色依旧沉稳,仿佛对这双线压力早有预料。“陛下,诸公。陆海告急,看似分身乏术,实则不然。此正可检验我新政以来,国力增长与军制革新之成效!”
他走到巨大的疆域图前,手指分别点向西北与南洋:“陆上,准噶尔虽悍,然其长于骑射,短于攻坚,更乏火器之利。我可遣一员上将,率新编练之步骑混成精锐,携大量火炮及迅雷铳,依托坚城,以守代攻,挫其锐气。同时,联络漠南蒙古诸部,许以茶市之利,使其袭扰准噶尔后方,断其补给!”
“海上,荷兰人联合土着,看似势大,实则各怀鬼胎,联盟脆弱。我南洋舰队新胜之威犹在,舰船火炮皆占优势。可命黄龙主动出击,寻其主力决战!同时,分化拉拢苏禄苏丹国内部亲明势力,或可令其不战自乱!”
他环视众人,声音铿锵:“陆守海攻,双管齐下!陆上以静制动,消耗虏骑;海上以动制静,歼灭敌舰!此非两面受敌,而是我大明扬威于陆海,彰显国力之良机!”
这一番分析,将看似危急的局势,转化为展示肌肉的机会,顿时让惶惑的朝臣安定了下来。
二、 林府定计,萧玥显才
退朝回府,林宸立刻召集核心人员。这一次,林萧和林玥也被要求参与。
“西北之事,卢象升可当此任。”林宸对苏明远道,“令他率宣大镇新军两万,火器营三千,即刻西援。告诉他,稳守为上,不必贪功冒进,待敌疲敝,再图反击。”
“南洋方面,传令黄龙,授予其临机决断之权,务必打出我大明的威风!告诉沈廷扬,外交手腕要灵活,该打则打,该拉则拉。”
布置完大体方略,他看向一双儿女:“萧儿,西北军需调配,粮草转运,由你协助户部统筹。记住,路途遥远,损耗巨大,需预留充足余量,并考虑利用黄河部分河段进行水运,以节省民力。”
“是,父亲!”林萧眼中闪烁着被重任激励的光芒,立刻开始在心中盘算路线与物资清单。
“玥儿,”林宸又看向女儿,“西北风沙大,火器易出故障。南洋湿热,船底易生附着,影响航速。格物院能否尽快拿出应对之策?比如更可靠的枪机闭锁结构,更有效的防附着船漆?”
小林玥几乎没有思考,立刻回答:“枪机结构可以借鉴转轮打火机的密封理念,我正在画图。船漆……需要试验不同配方,可以用桐油、石灰混合某些树脂和硫化物试试,还需要海试验证。”她的回答专业而迅速,显然对这些技术难题早有思考。
三、 西线铁壁,火炮轰鸣
甘肃,嘉峪关外。
卢象升率领的援军及时赶到。他没有选择与准噶尔骑兵在旷野对决,而是依托关城和新建的堡垒群,构建了纵深防御体系。
当准噶尔骑兵如同潮水般涌来时,迎接他们的是密集的炮火和排枪。新式火炮的射程和开花弹的威力,让习惯了弓箭马刀的准噶尔人损失惨重。试图靠近堡垒的骑兵,则被迅雷铳形成的密集弹雨成片扫倒。
巴图尔珲台吉连续发动数次猛攻,除了在关墙下留下大量人马尸体外,一无所获。明军稳如磐石。同时,受到大明“茶马互市”许诺的漠南蒙古部落,开始不断袭击准噶尔的后勤车队,使其大军补给日益困难。
四、 南洋怒涛,决战婆罗
南洋,婆罗洲以北海域。
黄龙指挥的南洋舰队主力,与荷兰-苏禄联合舰队迎头相撞。荷兰战舰试图利用其操帆技术进行机动,但明军舰队中,那几艘安装了辅助蒸汽机的战舰,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术灵活性,它们逆风而行,迅速抢占有利阵位,用猛烈的侧舷炮火覆盖了敌舰队形。
开花弹在荷兰战舰的木质船体上炸开一个个恐怖的大洞,引发熊熊大火。苏禄人的小型桨帆船在如此猛烈的炮火下,更是如同纸糊一般,纷纷碎裂沉没。
海战呈现一边倒的态势。荷兰舰队司令见势不妙,试图撤退,却被明军蒸汽战舰死死咬住。最终,荷兰旗舰被重创俘获,其余战舰或沉或逃,苏禄水师则几乎全军覆没。
五、 捷报频传,暗流未息
西线稳守,南洋大捷的消息相继传回,朝野再次为之振奋。崇祯皇帝心花怒放,对林宸的信任和依赖似乎又加深了一层。
然而,一些细微的变化正在发生。崇祯在重赏卢象升、黄龙等将领的同时,也有意提拔了一些并非出自林宸体系的年轻将领,并开始过问格物院的具体开支和项目进展。
林宸对此心知肚明,他更加低调,将大部分功劳推给前线将士和皇帝圣明,自己则更深地隐藏在幕后,通过林萧和苏明远等人,继续微妙地影响着帝国的走向。
六、 帝国之轮,滚滚向前
双线危机的成功应对,如同一场高强度的压力测试,证明了新政之下的大明,已然具备了同时应对陆海重大挑战的国力与军力。西北的狼烟与南洋的波涛,非但没有撼动帝国的根基,反而使其战旗更加鲜亮,根基愈发牢固。
林宸站在权力的边缘,看着这艘自己亲手参与锻造的帝国巨轮,正按照设定的航向,碾过一切阻碍,轰然前行。他知道,未来的挑战只会更多,更复杂,但这艘巨轮,已然具备了乘风破浪的底气。而他的目光,已越过眼前的胜利,投向了更遥远的西方大陆,以及那即将由蒸汽力量驱动的、全新的未来。
---
(第一百三十七章 时代车轮,蒸汽轰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