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村委会的木门被阳光晒得发烫,里面却坐得满满当当。墙上的老支书照片静静注视着全场,林舟手里捧着省乡村振兴办公室的补贴文件,声音里难掩激动:“乡亲们,省里给咱们批了20万深加工专项补贴!”话音刚落,村民们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王大爷的旱烟杆都忘了敲,嘴里不停念叨:“好啊,好啊,老果园终于能有正规车间了!”
林舟展开文件,逐条宣读分配方案:“10万用来扩建车间,就在老果园旁边建正规厂房,绝不砍一棵树;5万采购无菌灌装线,提高生产效率;剩下5万拍宣传片,把‘苏家村苹果酱’的牌子打出去!”他顿了顿,把早已画好的规划图贴在墙上,“大家看,厂房外墙会画上东夷太阳符,保留老木梁结构,就像老支书当年守着果园那样,咱们守着根脉搞产业。”
规划图上,老果园的位置用醒目的绿色标注,每一棵百年果树都清晰可见。村民们围上前仔细端详,有人指着厂房的位置说:“离果园近,摘了苹果直接送车间,省了不少功夫!”经过举手表决,方案全票通过。散会后,苏晓留在村委会,趴在桌上设计品牌logo,笔尖划过画纸,一个融合了苹果与东夷太阳符的图案逐渐成型,旁边还特意标注了“苏果源·1965”——1965年,正是老果园建成的年份。
“这个logo好,有咱们村的味儿!”林舟走过来,看着画纸上的笑脸苹果,忍不住称赞。苏晓抬头笑了:“还要加上薄荷艾的元素,既防虫又有纪念意义,毕竟它陪着咱们度过了不少难关。”两人正讨论着,县电视台的电话打了进来,说要专程来拍摄宣传片,记录苏家村的振兴故事,为后续的品牌推广再添一把力。
第二幕
几辆满载设备的卡车开进苏家村时,村民们都涌到村口围观。无菌灌装线被缓缓卸下,锃亮的金属机身在阳光下反光,技术员爬上梯子调试设备,嘴里报着参数:“这台机器一小时能装500瓶,比手工快10倍,还能实时监测无菌度。”年轻村民围着设备转来转去,伸手想摸又怕碰坏,二柱搓着手问:“技术员同志,这玩意儿难学不?俺们能学会不?”
“不难,只要认真听,保证大家都能上手!”技术员笑着打开设备显示屏,上面的“无菌度实时监测”数据不停跳动。林舟立刻组织村民开展技能培训,现场划分出三个岗位:年轻村民跟着技术员学操作设备,老年村民由苏晓带领学习原料分拣,用甜度仪精准筛选12度以上的优质青苹果;苏晓还专门开设了“配方调整课”,教大家根据季节变化微调糖度,保证果酱口感稳定。
培训过程中,有几位老年村民对着复杂的设备犯了难,手指僵硬地按动按钮,总是出错。林舟看在眼里,立刻调整方案:“大家不用都学操作设备,分拣原料、包装成品都是关键岗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他还特意制作了简易操作手册,用漫画代替文字,方便老年村民理解。
几天后的模拟生产中,村民们各司其职,配合得十分默契。一小时下来,无菌灌装线顺利产出480瓶苹果酱,比预期还要多。正当大家欢呼时,县超市连锁的考察团队走了进来,看到整洁的生产环境和熟练操作的村民,负责人当场拍板:“我们给你们留10个超市货架,长期供货!”村民们听到这话,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手里的包装动作也加快了几分。
第三幕
县电视台的拍摄团队在村里待了三天,镜头里记录下了太多珍贵的瞬间:清晨的老果园里,村民们背着竹筐采摘苹果,露珠顺着树叶滴落;车间里,无菌灌装线有序运转,一瓶瓶金黄的苹果酱新鲜出炉;村广场上,孩子们举着“苏果源”的看板,笑得格外灿烂。宣传片的背景音乐选了村里老艺人拉的二胡曲,温暖的调子配上真实的画面,格外打动人。
林舟在宣传片里对着镜头说:“苏家村的苹果酱,没有添加剂,只有苹果和糖,每一口都是小时候的味道,是土地的馈赠。”苏晓则站在老果树下,轻声讲述:“我们不想搞昙花一现的网红项目,只想踏踏实实做产业,让老果园活下去,让乡亲们的日子富起来。”
宣传片播出后的第二天,县超市的“苏果源”苹果酱就被抢购一空。超市老板急得打电话给林舟:“快补货!好多顾客都是看了宣传片来的,说要尝尝‘真实的乡村味道’!”林舟立刻组织村民加班生产,第一批补货的2000瓶果酱送到超市时,又被等候的顾客一抢而空。
就在产业蒸蒸日上的时候,邻县的一家果酱厂商找到了苏晓,开出高薪邀请她去做配方研发。对方拍着胸脯说:“只要你过来,年薪翻倍,还能给你股份!”苏晓想都没想就拒绝了:“我的配方是为苏家村的苹果量身定做的,离不开这里的土壤和乡亲们,多少钱都不换。”
拒绝的话音刚落,省农产品展销会的邀请函就寄到了村委会。林舟拿着邀请函,和苏晓对视一笑:“机会来了,咱们把‘苏果源’带到全省去!”村民们围过来,七嘴八舌地出主意,整个村委会都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
(第八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