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赐婚的荣耀如同最醇厚的美酒,让整个桃源村都沉醉在一种前所未有的喜悦与激动之中。婚期定在一月之后,时间虽略显仓促,但全村上下却爆发出惊人的热情与效率,自发地投入到这场盛事的筹备中,仿佛这不是苏家一家的喜事,而是整个桃源村共同的节日。
苏家小院自然是绝对的中心。赵梅捧着那套御赐的郡主规制嫁衣,手都在发抖,那上面繁复精美的刺绣、流光溢彩的珠翠,是她这辈子从未见过的华美。她不敢擅动,只请了村里几位最巧手的全福妇人,日日聚在苏家堂屋,小心翼翼地对照着图样,用最好的丝线,为嫁衣做最后的检查和点缀。她们低声交谈着,脸上洋溢着与有荣焉的郑重与喜悦。
“这料子,摸着就跟云彩似的!”
“这凤凰的眼睛,得用金线再勾勒一遍,才显得精神!”
“梅娘子,你好福气啊,甜丫头这是要飞上九天做凤凰了!”
赵梅听着,一边笑一边抹眼泪,心里既骄傲又不舍。
苏工也没闲着。他带着村里几个手艺最好的木匠和泥瓦匠,将自家院落和作为新娘出门暂住的村中祠堂里里外外修缮一新。门窗重新上漆,坑洼的地面填平夯实,连院墙都加高了几分,显得更加气派。他还亲自设计,带着年轻后生们在村中主要道路两旁扎起了喜庆的彩架,只等吉日一到,便挂上红绸灯笼。
“苏工,这边再加固一下!到时候迎亲队伍人多,别挤坏了!”
“好嘞!柱子埋深点!”
苏锐则是安保和劳力的总指挥。他吆喝着村里的青壮年,一部分负责巡逻,确保筹备期间村里秩序井然,防止任何意外;另一部分则负责所有需要出力的活计,搬运木材、悬挂彩绸、清理巷道,干得热火朝天。
“都精神点!把我妹子这场婚事办得漂漂亮亮的,让京城来的人都看看,咱们桃源村的气象!” 苏锐嗓门洪亮,感染着每一个人。
村里的妇人们更是发挥了大作用。她们自发组织起来,在村中宽敞的打谷场上架起了临时的灶台,开始准备婚宴所需的各式菜品。赵梅食坊的那些特色美食,如藕粉、发糕、肉夹馍等,自然被列入了菜单,由几位得了赵梅真传的妇人主要负责。香气终日弥漫在村子上空,引得孩子们围着锅台转悠。
“这肉要炖得烂乎!到时候老人家咬得动!”
“果子酒再多准备些!咱们村的果子酒,可不比京里的差!”
连孩子们都被分配了任务,忙着用红纸剪出各式各样的窗花和喜字,虽然稚嫩,却充满了童真与祝福。
更让人动容的是,村民们自发地开始准备贺礼。他们知道苏家如今不缺金银,送的都是一份心意。王老伯送来了自家珍藏的一块上好樟木,说是给苏甜打药箱最好;李婶送来了亲手织的细棉布,柔软透气,最适合做里衣;张家汉子送来了新打的一对野兔,寓意吉祥;就连小堂妹也偷偷绣了一个歪歪扭扭的平安符,塞到苏甜手里……
每一份礼物都不贵重,却饱含着最真挚的情谊。苏家院子的一角,很快便被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贺礼堆满。
苏甜看着眼前这一切,心中暖流涌动。她行走在忙碌而喜庆的村民中间,不时有人停下手中的活计,笑着向她道喜。
“甜丫头,不,苏神医,到时候可要风风光光地出门子!”
“咱们村啊,还是头一回办这么大的喜事呢!”
“你放心,保管让你嫁得热热闹闹的!”
她不再是那个需要独自面对风雨、冷静周旋的“苏神医”,此刻,她是被全村人捧在手心、共同呵护待嫁的姑娘。这份质朴而浓烈的情谊,比皇帝的赐婚圣旨更让她感到踏实和温暖。
整个桃源村,仿佛被注入了无限的活力,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忙碌而欢快的气息。红色的绸缎开始点缀灰瓦土墙,喜庆的窗花贴上苏工后来改良的玻璃窗,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和人们的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