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府的腊梅刚吐露暗香,一则消息便传遍了岭南各地——朝廷特批梧州府举办首届科举乡试,选拔岭南本地的秀才,为寒门学子开辟仕途通道。消息一出,不仅各地的私塾先生、读书子弟纷纷赶来,就连启智学堂也有十名学子报名参赛,周小宝和林文轩赫然在列。
苏墨特意为参赛学子们举办了饯行宴,席间他举起酒杯:“此次乡试,不仅是为你们自己谋前程,更是为岭南争荣光。希望你们沉着应考,发挥所学,记住,笔下有乾坤,心中有百姓,方能写出好文章。”
周砚也从药箱里拿出亲手调制的安神香:“这香能宁心安神,考前焚上一炉,可助你们平复心绪。考试期间要注意饮食,我已为你们准备了清热解暑的汤药,切记不可贪凉。”
学子们齐声应道:“定不辜负大人和先生的期望!”
乡试考场设在梧州府衙西侧的贡院,三座院落整齐排列,考棚里桌椅齐全,笔墨纸砚一应俱全。考前三日,各地的考生陆续抵达,贡院外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有白发苍苍的老秀才,也有稚气未脱的少年郎,大家都怀着对仕途的憧憬,摩拳擦掌,准备一展身手。
启智学堂的学子们穿着统一的青布长衫,背着行囊,在贡院外集合。周小宝攥着周砚给的安神香,有些紧张地说道:“文轩,我还是有点怕,万一考不好怎么办?”
林文轩拍了拍他的肩膀:“别担心,我们在学堂里学的知识足够应对了。而且苏大人说过,只要心中有百姓,写出的文章就不会差。”
乡试分为三场,第一场考经义,第二场考策论,第三场考诗赋。第一场经义考试,题目是“民为邦本”。周小宝看到题目,心中一动,想起了在清溪乡解决灌溉问题时,百姓们欣慰的笑容;想起了在边境看到士兵们戍边的艰辛;想起了苏大人常说的“为官者当以民为本”。他不再紧张,拿起笔,洋洋洒洒地写下自己的见解,从农桑、水利、教育等方面,阐述百姓对国家的重要性,字里行间满是真情实感。
林文轩则结合自己在石崖村治病、在边境为士兵疗伤的经历,论述了“民安则邦兴”的道理,文章中引用了不少医书和农书的知识,见解独到,论据充分。
第二场策论考试,题目是“如何兴岭南之利”。这正是学子们熟悉的话题。周小宝用算术知识分析了岭南的田亩产量、赋税情况,提出了推广双季稻、红薯玉米,兴修水利,降低赋税的建议;林文轩则从医疗、教育方面入手,提出了在各地设立医馆、推广学堂,培养本地人才的主张。他们的文章没有空洞的理论,而是充满了实际可行的办法,让阅卷的考官眼前一亮。
第三场诗赋考试,题目是“岭南春早”。学子们纷纷描绘岭南的春日美景,周小宝却与众不同,他的诗中没有繁花似锦,而是写了田埂上劳作的百姓、学堂里读书的孩童、边境上戍边的士兵,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岭南土地的热爱和对百姓的关怀。
三场考试结束,学子们走出贡院,脸上都带着轻松的笑容。他们围在一起,交流着考试的题目和自己的作答,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阅卷期间,苏墨和周砚也时常关注着情况。主考官是从京城派来的刘御史,他在阅卷时,对启智学堂学子们的文章赞不绝口:“苏大人,周医官,你们启智学堂的学子真是与众不同!他们的文章不仅文笔流畅,而且见解独到,充满了对民生的关注和对实际问题的思考,比很多老秀才的文章还要有深度。”
苏墨笑道:“刘御史过奖了。我们办学的宗旨,就是培养既能读书识字,又能学以致用的人才。这些孩子长期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写出这样的文章,也是情理之中。”
放榜那日,贡院外挤满了考生和前来围观的百姓。榜单刚一张贴,人群就沸腾起来。启智学堂的十名学子中,有八人考中秀才,其中周小宝和林文轩更是名列前茅,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
“中了!我们中了!”周小宝和林文轩激动地拥抱在一起,其他中榜的学子也欢呼雀跃,喜极而泣。
周老实和老石爷也赶来了,他们挤在人群中,看到榜单上孙子的名字,激动得热泪盈眶。周老实抹了把眼泪:“我的好孙子,真的中秀才了!以后再也不用像我一样,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了!”
老石爷也说道:“这都是苏大人和周医官的功劳!没有启智学堂,这些孩子哪有今天的出息!”
消息传开,岭南各地都为之轰动。人们没想到,这所创办才一年多的学堂,竟然能在首届乡试中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不少百姓都纷纷送孩子来启智学堂求学,甚至有周边省份的学子,也慕名而来。
乡试结束后,刘御史在梧州府举办了一场文会,邀请中榜的秀才和岭南的文人墨客参加。文会上,大家吟诗作对,畅谈国事民生。周小宝和林文轩的才华得到了众人的认可,不少老文人都称赞他们“少年有为,心怀天下”。
有一名来自京城的文人问道:“周小友,林小友,你们年纪轻轻,为何能写出如此有深度的文章?”
周小宝答道:“晚辈认为,学问不在书本里,而在田垄间、百姓中。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
林文轩补充道:“苏大人常教我们,读书是为了为民做主,为国家效力。我们的文章,只是想把百姓的心声和岭南的实际情况,告诉给朝廷和各位大人。”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称赞。刘御史更是感慨道:“岭南有这样的少年才俊,将来定能繁荣昌盛!苏大人,你为岭南办了一件大好事啊!”
文会结束后,苏墨和周砚回到府衙。看着窗外皎洁的月光,周砚感慨道:“苏兄,我们终于做到了。启智学堂不仅培养出了人才,还让岭南的文风兴盛起来。”
苏墨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我们还要在各地建立更多的学堂,让更多的孩子能读书识字,让岭南的文脉延续下去。我相信,用不了多久,岭南就会涌现出更多的人才,成为一片富庶、安宁、文明的土地。”
“我已经让人规划了,明年要在梧州府下辖的五个县城,各建一所学堂,”周砚说道,“还会邀请更多的名师来授课,丰富学堂的课程,让孩子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苏墨微微一笑:“好!有周兄在,我信心十足。只要我们坚守本心,为民做主,就一定能让岭南的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让岭南的未来更加光明。”
窗外,腊梅的香气阵阵袭来,与学子们的读书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馨而充满希望的画面。苏墨和周砚知道,他们的使命还在继续,但只要心中装着百姓,只要能为岭南的下一代播下希望的种子,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岭南的文风,正在悄然兴盛;岭南的未来,正在这些年轻学子的手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