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仲春,乾清宫西暖阁内,鎏金狻猊香炉吐着清雅的龙涎香。
皇帝萧景珩刚与几位心腹重臣议完西北军饷及漕运事务,略显疲色地揉了揉眉心。
殿内气氛原本严肃,但随着公务暂告段落,帝王紧绷的神色也略微松弛下来。
侍立一旁的李德全最是机敏,见机便示意小太监悄无声息地换上温度恰到好处的君山银针,又奉上几碟精致的点心,其中一碟桂花糖蒸新栗粉糕,赫然是承乾宫小厨房近日呈上的新花样,带着药膳特有的清甜气息。
皇帝拈起一块栗粉糕,目光扫过下首几位尚未离去的老臣——内阁首辅周文正、户部尚书刘明远(德妃与惠嫔之父)、礼部尚书严谨,以及兵部尚书耿忠。
这几人,或是股肱之臣,或是皇子外祖,皆是能参与机要、说得上话的人物。
许是口中清甜化开了疲惫,又或许是前几日御花园那场别开生面的“亲子同乐会”景象犹在眼前,萧景珩冷峻的眉眼间竟难得地染上几分真实的暖意,他放下茶盏,打破了短暂的沉寂。
“今日议事颇费精神,暂且松快片刻。”他声音缓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众卿家前几日皆忙于公务,想必未曾得见朕那几位皇儿公主在御花园中的表现,着实令人欣喜。”
几位大臣闻言,皆放下茶盏,敛容静听,心中却各自思量。
皇上罕有在议政后谈及家事,尤其还是皇子公主的“嬉戏”之事,必有深意。
“朕那四皇子萧晨,”皇帝唇角微扬,语气中带着为人父的骄傲,“就是瑾皇贵妃所出的那个皮猴儿,爬起树来身手那叫一个利落!那么高的枣树,蹭蹭几下就上去了,取那顶端的枣子,胆大却心细,知道寻那粗壮的枝丫落脚,这份机敏果敢,颇有朕年少时的风范!”
他仿佛又看到那个像小猴子般灵巧的身影,以及紧随其后、扛着梯子跃跃欲试的丽妃,眼底笑意更深。
顿了顿,他继续道:“还有三公主萧澜,同是瑾皇贵妃所出,性子却沉静。那么小个人儿,不争不抢,安安静静坐在石凳上,拿着根树枝,就在那沙地上划拉。朕起初以为她在涂鸦,走近一瞧,竟是在描摹那些弯弯曲曲的‘拼音’,认得的字比朕想象的多多了!安嫔所出的二公主琳儿,身子骨弱些,往日里多是静静看着,那日竟也跟着拍了好一会儿皮球,小脸红扑扑的,咳疾似也爽利了不少。就连德妃教养的大公主玥儿,在那些识字辨物的游戏里,也是从容不迫,对答如流,显是平日用了心。”
他端起茶盏,悠然呷了一口,总结道:“以往总觉得皇子公主养于深宫妇人之手,难免失于娇弱,只知诗书,不谙世情。如今看来,瑾皇贵妃所言不无道理,让孩子多动动,跑跑跳跳,接触些新鲜事物,开阔心思,并非坏事,反而有助于强健筋骨,启迪智慧。那拼音之法,起初朕与诸位爱卿一般,亦觉其形古怪,非我朝正统,然于孩童启蒙识字,确有其简便直观之效验。朕之子女,既要知书达理,恪守祖宗家法,也需有强健之体魄、开阔之心胸与明辨之智慧,方能为国之大器。”
皇帝这番“育儿经”分享,语气虽似闲谈,但其中蕴含的倾向却再明显不过。
他不仅肯定了皇子公主们展现出的活力与聪慧,更直接认可了瑾皇贵妃推行的户外活动与拼音启蒙等“新政”。
几位大臣听得神色各异,面面相觑。
户部尚书刘明远心情最为复杂,他的两个女儿,德妃观望靠近,惠嫔却刻意疏远,两位皇嗣的表现亦在皇帝口中有了高下之分,他只能垂首恭听,不敢多言。
礼部尚书严谨眉头微不可察地蹙了一下,他素来讲究规矩体统,对于皇子爬树、公主参与竞戏之举,内心实难认同。
兵部尚书耿忠倒是觉得皇子有些野性、胆大是好事,面上露出几分赞同。
内阁首辅周文正则老成持重,不动声色。
一片寂静中,还是那位以耿直敢谏着称的礼部尚书严谨,斟酌着字句,起身拱手道:“陛下,皇子公主天资聪颖,活泼康健,实乃陛下之福,亦是我社稷之福。臣等闻之,亦感欣慰。只是……”
他略一停顿,继续道:“皇子凤孙,身份尊贵,一举一动关乎天家颜面。这爬树、嬉戏于泥地之间,是否过于……随性,恐有损天家威仪,易招非议?且那拼音之术,究是外来之法,恐冲击圣贤文字之正统,还望陛下三思。”
皇帝萧景珩闻言,并未动怒,只是摆了摆手,神色淡然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严爱卿多虑了。天家威仪,在心不在形,在德不在表。难道在泥地里打几个滚,就不是龙子凤孙了?朕看他们如今精神头更足,胃口也开了,回来读书习字反而更能沉得下心,更为专注。至于拼音,”他目光扫过众人,“不过是识字之拐杖,便捷之工具,待他们掌握文字精髓,此杖自可弃之,何谈冲击正统?此事,朕心中有数,卿等不必过于担忧。”
他这番话说得平和,却掷地有声,既回应了质疑,也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严谨张了张嘴,还想再说什么,却被周文正以眼神微微制止。
皇帝正在兴头上,且言之有理有据,此时强谏,非但无益,反易触怒天颜。
“是,陛下圣明,是臣迂腐了。”严谨只得躬身退下。
这场发生在乾清宫西暖阁的短暂“闲谈”,虽未形成明发上谕,但其内容与皇帝的态度,却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通过几位重臣及其门生故吏传播开来。
连九五之尊都亲自肯定并炫耀拼音与户外活动于皇嗣的益处,那些原本还在观望、或固守旧礼、或因派系之争而对承乾宫新政暗自非议的朝臣宗亲,也不得不重新掂量。
皇帝的亲口认可,无疑为瑾皇贵妃苏晚棠推行的一系列育儿新风,提供了最权威、最有力的背书。
前朝的风向,因此而发生了微妙的转变,并不可避免地,将更深地影响到后宫的格局与每一位皇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