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芷兰堂堂果然晚开了半天门。
锦书正在柜台后整理这几天的账目,张婆子牵着小李子走了进来。
张婆子气色好多了,嗓子也不哑了。
“锦书姑娘,”张婆子有些局促,“前些日子……多谢你的糖和茶,我嗓子好利索了。”
她摸出一个小布包,打开,里面是几个圆溜溜、洗得干干净净的冬枣,“自家树上结的,不值钱……给姑娘们尝个鲜……”
锦书看着那几颗带着水珠的青红冬枣,又看看张婆子真诚感激的眼神和小栓子亮晶晶的眼睛,心里暖暖的。
她接过布包,笑容温柔:“张婆婆太客气了。您身子好了就好。枣子我们收下了,谢谢您。”
她转身从柜台里拿出一小包新包好的润拿出一小包新包好的润喉糖,塞到小李子手里,“小李子,这糖给你和奶奶甜甜嘴儿。”
小李子开心地攥紧了糖包。张婆子眼圈微红,拉着小栓子又说了几句感谢的话才走。
锦书在账本上轻轻记下:“收张婆子冬枣若干。” 旁边,是陈府那笔丰厚生意的清晰入账。
“芷兰润喉糖”的基础款在墨竹的热情吆喝和街坊的口碑下,销量稳步上升。
那清凉甘甜的小糖块,成了冬日里草堂柜台旁又一道风景。锦书看着流水账本上细碎却稳定的进项,心中盘算着更大的可能。
这天上午,冬梅拿着个小本子,走到正在整理药斗的林芷身边,轻声说:
“林妹妹,按你上次说的,我用库房的枇杷叶、陈皮,还有之前剩的杏仁碎,试着配了两种新口味的糖。”
她打开两个小油纸包:“这包深色的,加了枇杷叶粉和陈皮粉,侧重清肺化痰止咳。”
“这包浅些的,加了杏仁碎和陈皮粉,更侧重理气润燥。”
林芷拿起一块深色的放入口中,细细品味。
枇杷叶特有的清苦感被蜂蜜调和,陈皮增添了一丝辛香,整体感觉比基础款更厚重些,止咳化痰的意味更浓。
“嗯,清肺化痰这款,枇杷叶的量可以再稍减一点,苦味压一压,突出清润感。”林芷点评。
她又尝了浅色那款,杏仁碎的油脂香和陈皮的辛香混合,润燥感明显。
“这款不错,理气润燥,适合干咳无痰的人。杏仁碎要磨得更细些,口感更好。”
冬梅认真记下:“好,我再去调整。”
墨竹凑过来,各拿了一块塞进嘴里,眼睛发亮。
“姑娘,冬梅姐,咱们是不是可以弄个‘芷兰润喉糖系列’?”
她掰着手指数,“基础款——清凉润喉!深色款——清肺化痰!浅色款——理气润燥!名字我都想好了!”
锦书也走过来,拿起小本子算起来:“枇杷叶、杏仁、陈皮成本比胖大海甘草略高,但也在可控范围。”
“清肺款和理气款可以比基础款定价高一文钱,三文钱一块。功效更明确,满足不同需求,也能提升整体利润点。”
她看向林芷。
林芷点头:“可以。功效要标注清楚,别让街坊买错。冬梅负责配比定型,墨竹负责吆喝时讲清区别。”
“包在我身上!”墨竹拍胸脯,“保证说得明明白白!”
新糖块系列上架的第二天,就遇到了“实战”。
前街的教书先生李秀才来了,裹着厚棉袍,咳得脸通红:“咳咳……林大夫……锦书姑娘……这风寒闹的,咳了三天了,痰多胸闷……”
林芷给他诊脉、看舌:“风寒束肺,痰湿内蕴。需疏散风寒,化痰止咳。汤药开止嗽散。”
她提笔写方子。
墨竹在一旁立刻接口:“李秀才!咳嗽痰多难受吧?”
“试试我们新出的清肺化痰糖!含一块,嗓子眼儿立马就舒服了,化痰止咳!三文钱一块!”
“配合姑娘的汤药,好得更快!”她拿起深色包装的糖块。
李秀才咳得难受,闻言有些心动:“这糖……真能化痰?”
“当然!”墨竹指着包装上冬梅写的清晰小字,
“您看,‘清肺化痰,止咳平喘’,加了枇杷叶和陈皮!正对您这症状!您先买两块含着试试?不管用不要钱!”
李秀才被墨竹的热情和清晰的说明打动,加上咳得实在难受,掏出六文钱:
“行……行吧,来两块试试……” 他含着糖,配合着林芷的汤药方子抓了药走了。
下午,他竟又折返回来,脸上带着惊喜:“墨竹姑娘!林大夫!那糖……真有点用!含着嗓子清凉,咳起来也没那么憋闷了!再给我包十文钱的!晚上备课含着!”
傍晚,芷兰堂后院。
锦书在灯下仔细记着账。
“清肺化痰糖今天卖出不少,反馈比预想的好。李秀才这样的回头客就是证明。”
她脸上带着一丝笑意,“理气润燥款也有人买,主要是觉得杏仁香好吃。”
冬梅安静地分拣着药材,轻声道:“小李子下午又来了。”
“哦?”林芷和锦书都看过来。
“他说奶奶喝了暖身茶,嗓子含了润喉糖,咳嗽好多了,让我谢谢姑娘和锦书姐。”
冬梅顿了顿,“他还捡了些干净的枇杷叶,晒干了拿过来……”
她指了指墙角一个小布袋。
林芷走过去,打开布袋,里面是些品相不算太好、但洗晒得很干净的枇杷叶。
“这孩子……”林芷心头微暖。
锦书接口:“心意无价。晒干处理过,能用。冬梅,配糖时加进去,成本省了,心意也在了。”
她在账本上记下:“收小栓子供枇杷叶一袋。”
墨竹看着那袋枇杷叶,突然想到什么:“姑娘,锦书姐!咱们铺子门口人来人往的,天又冷,好多街坊缩着脖子赶路。能不能……”
“嗯,在门口支个小炉子,放个大茶桶,就用咱们的暖身茶料,熬一大桶免费的‘芷兰暖心茶’?”
“谁路过渴了冷了,都能舀一碗喝,暖暖身子?反正茶料都是边角料,不值钱!”
锦书眼睛一亮:“这主意好!成本忽略不计,却能暖一条街的人心!口碑传得更快!”
冬梅也点头:“茶料我管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