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微风开始带着一丝暑气,校园里除了期末复习的紧张氛围,还悄然弥漫着另一股无形的压力——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对于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来说,这张证书是毕业的门槛之一,也是衡量英语水平的一个普遍标尺。
米小圈的书桌上,除了堆成小山的专业课本,又多了一本厚厚的四级词汇书和一本真题集。宿舍里,往日讨论游戏和社团活动的声音,也时常被“这个单词怎么读”、“这道阅读理解选什么”所取代。
“abandon, a-b-a-n-d-o-n, 放弃……”
“这词我背了八百遍了,一放到文章里又不认识了!”王浩烦躁地挠着头,对着真题卷子上的长篇阅读发愁。
赵磊则默默戴上了耳机,手机里循环播放着VoA慢速英语,试图磨炼自己的耳朵。
连最沉得住气的刘洋,也在默默整理着各种作文模板和高级句型。
米小圈深知自己在英语上的短板。他的词汇量是硬伤,听力更是弱项。第一次做真题模拟,看着满篇不认识的单词,听着语速飞快的对话,他感到一阵无力。但他没有退缩,而是制定了一个详细的备考计划,而计划的核心,就是那本越来越厚的单词本。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笔记本。米小圈把它分成了几个部分。最前面是按照字母顺序排列的生词库,每个单词后面跟着音标、词性、中文释义,以及一个他精心挑选的、能帮助记忆的例句。他摒弃了死记硬背,尝试用词根词缀法、联想记忆法,甚至画一些笨拙的示意图来加深印象。
“ubiquitous, u-bi-qui-tous, 无处不在的。”他在笔记本上写下这个词,在旁边画了一个小小的、遍布各处的wi-Fi信号符号,并造句:“Smartphones are ubiquitous in modern life.”(智能手机在现代生活中无处不在。)
单词本的中间部分,是他从真题和阅读材料中整理出来的“高频短语和固定搭配”。后面几页,则是“易错单词和混淆词辨析”,比如区分“affect”和“effect”,“plement”和“pliment”。
这本单词本成了他形影不离的伙伴。每天早晨,他会在图书馆开门前,站在晨光微熹的走廊里,背诵半个小时。课间休息的十分钟,他会拿出来翻看几页。晚上临睡前,他也会习惯性地回顾一下当天学习的新词。
过程是枯燥且反复的。今天背熟的单词,可能明天就变得模糊;一篇听力材料,往往需要反复听三四遍才能大致听懂。挫败感时常来袭,尤其是当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时。
“算了,反正还有下次。”王浩有时会这样安慰自己,也像是在安慰大家。
但米小圈看着自己单词本上日益增多的、已经熟练掌握的词汇,心里却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相信,量的积累,终会引发质的变化。
他不再孤立地背单词,而是将单词放到语境中去理解。他开始尝试阅读一些简单的英文技术博客,虽然磕磕绊绊,但当他能凭借积累的词汇量大致看懂一篇关于人工智能的文章时,那种成就感是巨大的。他也强迫自己每天听一段英语新闻,即使一开始只能捕捉到零星几个单词。
宿舍里,也形成了互相提问、分享技巧的氛围。
“考你们一个,‘benevolent’ 啥意思?”
“仁慈的!词根bene-表示‘好’!”赵磊立刻抢答。
“厉害啊磊子!”
“我这有份整理好的作文万能开头句,分享到群里了。”刘洋总是这样默默贡献资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米小圈感觉自己的英语能力在悄然提升。做阅读时,生词障碍变小了,速度提上来了;听听力时,能捕捉到的信息点更多了;甚至在看美剧时,不经字幕也能听懂一些简单的对话。单词本上那些曾经陌生的符号,渐渐变成了他认知世界的新工具。
考试那天,阳光明媚。走进考场前,米小圈最后翻看了一下他那本边角已经有些卷曲的单词本,心里出乎意料地平静。他知道,这里面记录的,不仅仅是几千个英语单词,更是这几个月来,每一个清晨与深夜的坚持,每一次从挫败中爬起的努力,以及那份肉眼可见的、属于自己的进步。
当考试的铃声响起,他深吸一口气,沉着地拿起笔。那些在单词本里反复摩挲过的字符,此刻仿佛都活了过来,在他需要的时候,清晰地跃入脑海。这场考试,不仅仅是对英语水平的检验,更是对那段在单词本里默默耕耘的岁月,最好的见证与回报。无论结果如何,这个过程本身,已经让他收获了比一纸证书更宝贵的东西——坚持的毅力和面对挑战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