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番外?近代护脉 第一章 镜刻秘名,追寻守护者
紫禁城 “合脉镜” 的出土,为中华文明 “多元一体” 传承写下圆满终章。林晚秋、沈青崖与周教授在整理这件珐琅镜时,意外发现镜背 “多元一体,永续传承” 铭文的间隙,藏着几行极细的刻字 —— 经文物显微镜放大,竟是沈敬之 1956 年用针尖刻下的 “近代护宝人名录”,包括 “苏州张老、上海陈工、北平李藏” 等名字,旁注 “民国乱局,诸公护器,续我文脉”,与沈敬之 1950 年未公开的《护宝手记》残页中 “日寇侵华,文物南迁,民间志士暗中守护,使千年文脉不坠” 的记载完美契合。
“这些‘护宝人’是近代文明传承的无名英雄!” 沈青崖抚摸着镜背的刻痕,“沈敬之特意将他们的名字刻在‘合脉镜’上,就是希望后人记住,中华文明的传承不仅靠考古发现,更靠乱世中普通人的守护。我们必须找到他们的踪迹,还原近代护宝故事。”
根据名录与《护宝手记》的线索,团队首先前往苏州 —— 张老的故乡。在苏州文物局的协助下,他们找到张老的孙子张守业,老人从祖传的红木箱中,取出一个泛黄的布包,里面是一套民国时期的文物修复工具:铜制刻刀、牛角刮刀、天然漆料,还有一本磨损严重的 “护宝日记”。
“我爷爷是苏州有名的文物修复师,抗战时期,他偷偷修复过从南京博物院南迁的文物。” 张守业翻开日记,里面用毛笔记录着 1938 年的往事:“今日接陈工密信,送来宋代汝窑残片一箱,日寇搜捕甚严,夜以继日修复,恐误文物转运。汝窑片上有‘玉骨符号’,当是千年传承之器,不敢有半分差池。”
日记中还夹着一张老照片:张老与几位工人在苏州老宅的地窖里,围着一堆文物残片忙碌,照片背景中,一件破碎的宋代瓷瓶上,隐约可见 “雅韵镜” 同款的 “莲瓣纹”—— 正是团队在北宋东京城遗址发现的 “雅韵镜” 风格文物。
“这是宋代‘雅韵镜’配套的祭祀瓷!” 林晚秋激动地说,“张老修复的,正是我们之前发现的宋代文明信物的残件,说明近代护宝人守护的,正是中华文明传承的关键文物。”
离开苏州,团队前往上海寻找陈工的踪迹。在上海历史档案馆,他们查到陈工的真实身份 —— 陈默,民国时期上海 “文物保护会” 的骨干成员。档案中一份 1941 年的 “文物转运清单” 显示,陈默曾组织工人,将一批元代青花瓷从上海租界转运至重庆,清单中明确标注 “青花缠枝莲纹瓶一件,瓶底有‘融脉镜’同款蒙古文铭文,属元大都遗址出土文物”。
“这就是元大都‘融脉镜’配套的青花组器!” 周教授指着清单上的图案,“陈工转运的,正是我们在元大都遗址发现的‘融脉镜’相关文物,他们在乱世中冒着生命危险,守护的是中华文明的传承链条。”
最后,团队前往北平(今北京),寻找李藏的线索。在北平故宫博物院的档案库中,他们找到一份 1948 年的 “文物接收记录”:李藏在解放前夕,将自己收藏的一批明代永乐青花残件,无偿捐赠给北平故宫,记录中特别提到 “青花残件上有‘秩序镜’同款对称纹,与南京明故宫文物同源”。
“这些残件,正是明代‘秩序镜’的配套祭祀瓷!” 沈青崖看着档案中的照片,“李藏捐赠的,是我们在南京明故宫遗址发现的‘秩序镜’相关文物,他用收藏的方式,让这些文物在解放后得以完整保存。”
将三地的发现串联起来,近代护宝故事逐渐清晰:1937 年至 1948 年,张老、陈默、李藏等民间志士,在抗战与内战的乱世中,秘密修复、转运、收藏从各地遗址出土的文明信物,从宋代 “雅韵镜” 配套瓷,到元代 “融脉镜” 青花器,再到明代 “秩序镜” 青花残件,他们用双手守护着中华文明的传承链条,让这些文物躲过战火与劫掠,最终得以完整留存。
夕阳下,团队站在苏州张老的老宅前,手中捧着张老的 “护宝日记”、陈默的 “转运清单”、李藏的 “捐赠记录”,与之前发现的七件 “文明镜” 并置。晚风拂过老宅的青砖黛瓦,仿佛在诉说着近代护宝人的故事。林晚秋轻声说:“沈敬之刻下的不仅是名字,更是文明传承的责任。从红山先民到近代护宝人,从考古队员到每一个普通人,守护中华文明,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番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