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源塔最高议会的争论,如同风暴在密闭的殿堂内冲撞,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在未来掀起波及无数世界的巨浪。是高举火炬,燃尽自身照亮他人?还是紧闭门户,任由门外哀嚎遍野?这两条路似乎都走向极端,且潜藏着巨大的隐患。
艾拉没有急于表态,她让所有意见充分表达,自己则如同最深沉的海洋,吸纳着一切信息与情绪波动。她的意识深处,与那维系万界的“永恒之锚”——林风的意志,进行着无声的交流。林风并未给出具体答案,他只是传递来一种浩瀚的宁静与对“可能性”的无限包容,仿佛在说:无论选择哪条路,只要是基于同盟自身的意志与成长,他都将作为基石予以支撑。
就在争论趋于白热化,双方僵持不下之际,“灯塔站”传来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信息。
这条信息并非求救,也非试探,而是一份…技术交流请求。
发送方自称 “筑星者文明” ,一个专注于“宇宙结构学”与“维度稳定技术”的古老种族。他们并未遭遇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机,但其所在的叙事区域正受到“熵魔”侵蚀余波的缓慢影响,时空结构出现细微但持续的“脆化”现象。他们观测到了同盟灯塔散发出的、独特的稳定性特征(源于林风),并对同盟使者能短暂在“熵魔”领域边缘航行并逃脱的技术表示出浓厚兴趣。
【…我们并非乞求施舍,亦无意将贵方拖入战争泥潭。】
【我们观察到贵方文明拥有独特的‘叙事锚定’技术与初级的跨叙事航行能力。而我族,在维度加固与结构修复领域,积累了七十三个纪元的知识。】
【我们提议:进行一次平等的技术交换。我们提供‘维度织网’基础理论,用于强化贵方宇宙边界及航行器的稳定性。贵方提供部分‘叙事锚定’技术原理及此次遭遇‘熵魔’的一手环境数据,供我族研究防御方案。】
【知识之火,唯有传递,方能星火燎原。】
这条信息,像一道清泉,注入了激烈辩论的会场。
“技术交换?平等的?”一位原本持保守态度的老派议员沉吟道,“这…似乎是一条新思路。”
魔主挑了挑眉:“哦?不白给,也不白要?这‘筑星者’有点意思,不像那些只会哭爹喊娘的软蛋。”
艾拉眼中闪过一丝光芒。她敏锐地抓住了关键:平等、互助、基于自身需求与发展。这恰恰符合《希望宣言》中“包容高于单一”、“成长高于停滞”的核心精神,也规避了无条件救援带来的资源透支与道德困境,以及闭关自守导致的孤立与停滞。
“诸位,”艾拉的声音清晰地在会场中响起,压下了所有杂音,“‘筑星者’的来信,为我们揭示了第三条路。”
她站起身,虚拟星图在她身后展开,无数光点闪烁。
“我们亮起灯塔,并非要成为有求必应的神明,也不是要筑起恐惧的高墙。我们要做的,是成为一个平台,一个枢纽。”
“我们拥有他们渴望的‘稳定’与部分‘航行能力’,而散布在‘叙事之海’中的无数文明,拥有我们难以想象的、在不同领域深耕亿万年的独特知识与技术。我们为何不能将这些分散的‘星火’汇聚起来?”
她提出了全新的战略构想——“星火计划”。
1. 定位转变: 同盟宇宙从“可能的救援者”转变为“中立的信息与技术交流平台”、“危机预警节点”及“有限度合作项目的发起者”。
2. 分级响应机制: 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严格分级。
· 紧急求救信号: 优先发送《希望宣言》精神指引、基础“叙事稳定锚点”技术(简化版,足以延缓崩溃,但不足以逆转)、以及尽可能详细的危机规避建议。同时,根据“先驱者”侦察数据,评估风险,原则上不承诺直接军事介入,但可酌情考虑派遣非武装观察员或提供情报支持。
· 技术\/信息交换请求(如筑星者): 列为优先接触对象。成立专门的“跨叙事技术评估委员会”,审慎评估对方技术的价值与潜在风险,在确保核心利益与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平等互利的交流合作。
· 试探性\/审查性接触: 保持礼貌而坚定的回应,重申同盟中立、开放、互助的原则,不主动结盟,不轻易承诺,以积累信任、获取情报为主。
3. 知识库建设: 建立“万界知识回廊”,将所有通过交流获得的技术、知识(经过脱敏和安全处理)、以及对不同叙事掠食者、危险区域的研究数据整合入库,供同盟自身研究发展,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建立了信任关系的友好文明开放部分权限。
4. “先驱者”常态化: 扩大“先驱者”队伍规模与多样性,其任务不仅是侦察,更包括建立初步外交接触、传递“星火计划”意向、收集各领域知识信息。
“我们不去扮演救世主,我们只做文明的连接者。”艾拉最后总结道,“我们以自身的稳定吸引星火,以平等的交流汇聚星火,最终目的,是让我们自身,也让所有愿意携手的存在,都能在这黑暗的‘叙事之海’中,拥有更多的生存资本与发展可能!这,才是《希望宣言》精神在更大舞台上的实践!”
会场内一片寂静,随即,响起了低沉的议论声,然后是逐渐亮起的目光。
空衍大师微微颔首:“不偏不倚,汇聚众智。此乃中道,亦是大善。”
魔主摸着下巴,难得地表示赞同:“听起来比当冤大头或者缩头乌龟有意思多了。说不定能换来不少好玩的技术。”
原本的“救援派”和“本土派”也从中看到了实现自身部分诉求的可能——通过合作与交流,既能间接帮助他人,又能强大自身,还避免了过度风险。
“星火计划”纲要,在补充了大量细节后,得以高票通过。
第一项正式行动,便是回应“筑星者文明”。
由莉亚娜和凯洛斯作为主要对接人,在严格的安全协议下,与“筑星者”展开了远程技术交流。同盟提供了部分关于“叙事锚定”的理论框架(不涉及林风核心奥秘)以及精心处理的“熵魔”环境数据。而“筑星者”则传来了关于“维度织网”的基础理论。
初步研究结果令同盟的科学家们振奋!“维度织网”理论对于加固宇宙膜、稳定叙事航行通道、乃至提升“文明史诗屏障”的防御韧性,都有着极高的价值!这第一次平等交换,就让同盟受益匪浅!
消息传开,更加坚定了同盟执行“星火计划”的决心。
与此同时,针对那些最急切的求救信号,同盟也按照新机制进行了回应。没有派出舰队,但发送了更详细的、基于“先驱者”经验的生存指南,以及由“筑星者”理论启发改良的、更有效的“便携式叙事稳定发生器”设计图。这无法拯救那些即将沉没的世界,但或许能为其中的一些生灵,争取到一线渺茫的生机,或者至少,让他们在最终时刻,感受到并非彻底的孤独与遗忘。
“灯塔站”发送的信息内容变了,变得更加务实,更加注重引导对方自救与互助。虽然仍有文明在绝望中咒骂灯塔的“吝啬”与“虚伪”,但也开始有一些文明,在接收到这些实用的知识后,发出了真诚的感谢,并开始尝试按照指南进行抵抗,甚至有几个临近的受难文明,在同盟信息的间接促成下,开始了艰难的接触与联合。
星星之火,虽未燎原,但已悄然点亮了几处微光。
同盟宇宙,这条刚刚驶出港湾、闯入浩瀚“叙事之海”的航船,在经历了最初的迷茫与冲击后,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航向——不做救世的主宰,也不做封闭的孤岛,而是成为连接散落文明、汇聚微弱星火的……方舟与熔炉。
前路依旧黑暗,危机四伏。但这一次,同盟将带着从“海”中汲取的第一批养料,以及更加清晰的自我定位,继续前行。
(第1433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