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小时。
在浩瀚的宇宙尺度下,不过是弹指一瞬。但对于曙光方舟内的幸存者们而言,这七十二小时却如同一个世纪般漫长而煎熬。
主屏幕上,两个坐标如同命运的双瞳,冷冷地注视着所有人。一个飘忽不定,代表着相对可知的过去与庇护;一个稳固清晰,象征着未知的真相与危险。抉择的倒计时,无声地敲打在每个人的心头。
林烬的命令被不折不扣地执行着。
苏萤静坐在光海能量最浓郁之处,心口的光种与庞大的网络以前所未有的强度运转。她不再试图进行深度沟通,而是将全部心神化作最细腻的感知触须,如同精密的地震仪,仔细探查着通往“观察者阵列”方向每一寸宇宙空间的“能量流向”与“法则涟漪”。她传递出的意念纯粹而简单:并非询问,而是倾听,倾听那片虚空是否隐藏着即刻的、毁灭性的风暴。
反馈回来的信息复杂而模糊。遥远的虚空深处,确实存在着某种难以言喻的“压力”,一种冰冷的、非生命的“注视感”,但并非针对性的敌意,更像是一种…亘古存在的、无意识的背景辐射?暂时并未检测到明显的、主动的攻击性波动或陷阱迹象。危险可能存在,但并非迫在眉睫。
另一边,墨辰带领团队疯狂运算着。他们将新锁定的“观察者阵列”固定坐标与数据库中的所有已知信息进行交叉对比。
结果令人惊讶。
“观察者阵列”的位置,恰好位于几个推测中的“执笔者”节点(包括cZ-07)以及“摇篮”坐标的几何中心点!仿佛一个沉默的观察者,恰好位于这张无形巨网的心脏地带!
同时,其所在区域的宇宙背景辐射微波动,与那些古老碎片散发的能量频率,存在极其微弱的谐波共振!
“它…它可能真的在观察所有节点!”墨辰的声音带着发现真理的颤栗,“甚至可能…观察了无比漫长的岁月!”
艾拉看着这些分析结果,脸色变幻不定。这似乎印证了她的猜想,但那个位于网心的位置,也让她感到一丝不安——这太像是故意为之了。
而“隔离与观察站”的动态坐标计算,在降低了优先级后,进度缓慢,但其运行轨道经过推算,被发现巧妙地规避开了所有已知的危险区域和能量乱流,显示出设计者极高的智慧和对宇宙的深刻理解。
两份报告摆在面前。
“观察者阵列”:风险未知,可能极高,但其位置和特性暗示它可能掌握着核心真相。 “隔离与观察站”:风险相对可控,能提供急需的资源和技术,但属于已知的、已失败的体系。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最终抉择的时刻即将来临。
舰桥会议室,所有高层再次齐聚。气氛比上一次更加凝重。
石坚率先开口,语气沉稳:“陛下,苏萤主母的探测并未发现即刻危险,但这并不能保证阵列本身无害。其位置特殊,一旦出事,我们可能无处可逃。观察站虽然坐标获取困难,但终究是我们文明所造,理解更深,更适合作为长期发展的根基。我依然主张优先前往观察站。”
艾拉立刻反驳:“理解?我们真的理解吗?就是这份‘理解’导致了毁灭!阵列的风险确实存在,但89.1%的固定坐标, versus 一个需要持续计算、刚刚还被打断的动态坐标,哪个机会更不容错过?我们需要跳出循环!”
支持者各执一词,争论再起,但这一次,少了些情绪,多了些理性的权衡。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林烬。
林烬沉默着,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张面孔——坚毅的、担忧的、渴望的、迷茫的。他看到了石坚等将士对稳定家园的期盼,看到了艾拉等学者对终极真相的渴求,也看到了更多普通船员眼中对安宁的向往和对未知的恐惧。
他的目光最终与苏萤相遇。苏莹轻轻点了点头,眼中是无声的支持与信任。
他缓缓站起身,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重量。
“我们因何至此?”他问道,目光如炬,“是因为贪图安逸,偏安一隅吗?”
众人沉默。
“是因为我们放弃了追寻真相,选择了逃避吗?”
依旧沉默。
“我们一路挣扎,付出无数牺牲,穿越废墟,目睹辉煌的陨落,不仅仅是为了找到一个可以藏身的蜗壳。”
他的声音逐渐提升,蕴含着力量与决心:“是为了弄明白灾难为何发生!是为了避免同样的悲剧再次降临!是为了所有逝者寻求一个答案!更是为了后来者,蹚出一条不同的路!”
“隔离与观察站,我们要去。那里的资源和知识,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文明延续的火种,绝不能放弃。”
他话锋一转:“但观察者阵列,我们更要去!它不是选项,而是责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真相!恐惧源于未知,而打破恐惧的唯一方式,就是直面它!”
“但陛下!”一位年长的修士忍不住开口,“方舟只有一个!我们无法同时前往两个地方!能源和资源也无法支撑分兵!”
这正是最现实的难题。
林烬的目光再次扫过全场,最终做出了决定。
“方舟,将前往观察者阵列。”
此言一出,众人哗然。石坚等人脸色一变,艾拉则露出惊喜。
但林烬抬手止住了骚动。
“但是,”他沉声道,“文明的火种,不能寄托于一次冒险。”
他看向窗外浩瀚而温暖的光海。
“我们将在这里,在源初之地,建立第一个前哨基地——‘曙光新纪元’基地。”
“愿意留下的人,将在此地利用光海的能量和废墟的资源,继续计算观察站的坐标,并尝试与它建立联系。你们的任务同样艰巨——守护火种,延续文明,积累力量,等待方舟归来,或者…成为我们最后的退路。”
“愿意跟随方舟继续探索的人,将前往观察者阵列,直面未知,寻找答案。”
抉择的权利,被交给了每一个人。
会议结束后,消息公布。方舟内部陷入了巨大的议论和挣扎。
留下,意味着相对的安全,利用光海资源发展,但可能错过历史的真相,并承担独自发展的风险。 跟随,意味着追随领袖,探索终极之谜,但前途未卜,生死难料。
没有强迫,只有自愿。
最终,经过艰难的选择,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决定留下。他们多是技术人员、学者家属、以及一些厌倦了漂泊、渴望安定生活的船员。他们将在石坚副手(一位沉稳的妖族将领)的带领下,建设新基地。
另外三分之二的人,则选择继续跟随林烬。其中包括几乎全部的战斗人员、核心科学家、以及像艾拉这样渴望真相的学者。
分离的时刻,充满了悲壮与不舍。曾经的战友互相拥抱告别,互道珍重。资源被重新分配,大量的光蕈孢子、作物种子、技术蓝图和一部分耀铁储备被留下,用于基地建设。
苏萤利用光种和网络,与新基地建立了初步的深层精神链接,确保即使远隔星河,也能进行断断续续的沟通。
林烬将那份“隔离与观察站”的动态计算公式和所有相关数据,郑重地交给了留守的将领。
“活下去,建设好这里。等我们回来。”
“必不辱命!陛下保重!”
方舟完成了最后的升级和补给,能量储备补充至90%,利用光海能量和废墟材料强化了舰体结构和武器系统。
崭新的“曙光纪元”号,如同休整完毕的巨兽,再次散发出磅礴的气势。
一边,是初具雏形、充满希望的新基地。 一边,是整装待发、指向深空的远征舰。
林烬站在舰桥,最后望了一眼那片承载了无数悲伤与馈赠的光海,以及那些留在岸边、用力挥手的的身影。
他的目光坚定而深邃。
传承文明,是重担。 探索未知,是使命。
而他,选择肩负起最沉重的那一部分。
“坐标锁定,观察者阵列。” “引擎启动,最大功率。” “出发。”
方舟缓缓调转方向,喷射出耀眼的尾焰,义无反顾地驶离了光海,冲向那片深邃、冰冷、蕴含着终极真相的未知星域。
将安稳留给后人,将危险迎向自身。
这便是领袖的重量,也是传承的意义。
新的远征,正式开始。目标——观察者阵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