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者”的旗帜在堡垒顶端迎风招展,墨蓝的底色、银盾与金穗的标志,如同黑暗中的灯塔,其象征的意义与日渐增长的声望,伴随着幸存者们的口耳相传和有意无意的无线电波,持续不断地向着更远的废墟和藏身之所扩散。它不仅仅是一个庇护所的代号,更逐渐成为一种理念的召唤——召唤着那些在末世中挣扎,却仍未放弃技能、知识和尊严的人们。
堡垒及其外围据点,迎来了一波新的投奔潮。这一次,前来的人不再仅仅是寻求庇护的普通幸存者,更多是怀揣着特殊技能,渴望在一个相对公平、稳定的环境中,让自身价值得以重现的“专业人士”。陈默之前布局的贡献点制度、相对完善的内部法规,以及接连挫败林凡势力的战绩,构成了强大的吸引力。
第一位:废墟中的工程师——赵工
一个细雨蒙蒙的傍晚,一支“狼群”外围巡逻小队在巡视边界时,发现了一个蜷缩在高速公路桥洞下的身影。那人约莫五十岁年纪,戴着一副镜片碎裂、用胶带勉强粘合的黑框眼镜,衣衫褴褛,但身边却放着一个用防水布紧紧包裹、保存完好的沉重工具箱。他极度虚弱,却死死护着那个箱子。
被带回前哨站,喝下热粥后,他颤抖着打开工具箱,里面是各种型号的螺丝刀、扳手、万用表、电烙铁,甚至还有几本被翻得卷边、关于内燃机原理和电路维修的书籍。
“我……我叫赵德明,末世前是市机械厂的工程师……”他推了推破眼镜,眼中重新燃起一丝微光,“我……我能修东西,发电机、汽车、水泵……只要零件够,我都能试试……我听说你们这里,看重手艺……”
陈浩闻讯立刻从堡垒工坊赶来,与赵工一番交流后,如获至宝。堡垒囤积了大量的设备和零件,但缺乏系统性的维护和深度修复能力,许多设备都处于“能运转但状态不佳”的将就状态。赵工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一关键短板。
经过严格但迅速的背景审查(主要确认其与林凡势力无关联),赵工被正式吸纳,分配到了陈浩的技术工坊,担任技术顾问。他提出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建立一套详细的设备维护档案和定期检修制度。陈默当即批准,并授予其相应的贡献点。老工程师看着记录贡献点的电子终端(陈雪利用旧平板改造),以及工坊里那些等待他施展拳脚的设备,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重获新生的激动。
第二位:坚守传统的手艺人——雷铁匠
几天后,一个身材魁梧、皮肤黝黑、声音洪亮的中年汉子,带着他的妻子和两个半大的孩子,一路打听来到了“守望者”的前哨站。他自称雷虎,末世前在乡下经营一家铁匠铺,世代打铁为生。
“俺别的不行,就会打铁!”雷虎拍着结实的胸膛,声音如同洪钟,“你们发的那些刀啊,矛头啊,俺看了,淬火差点意思,用料也还能更省!让俺来,俺能打出更耐用、更锋利的家伙事!还能教徒弟!”
他当场向前哨站的负责人展示了自己的手艺。利用前哨站收集的零散金属,在简陋的炉灶旁,他叮叮当当地敲打、淬火,不多时,一柄寒光闪闪、弧度完美的开山刀便出现在众人面前,无论是重量、平衡还是锋锐度,都远超工坊量产的制式武器。
陈锋亲自检验了这把刀,赞不绝口。冷兵器在弹药稀缺的末世,重要性不言而喻。雷虎不仅手艺精湛,更难得的是愿意传授技艺。
雷虎一家被顺利接纳。堡垒在靠近矿源(已探明的小型露天铁矿)的前哨站附近,专门为他开辟了一个铁匠工棚,配备学徒(由贡献点较高、表现可靠的居民申请)。很快,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和炉火的红光,成为了“守望者”势力范围内,一道充满力量与生机的新风景。雷虎打造的武器和农具,迅速成为居民们用贡献点兑换的热门物品。
第三位:土地的儿子——吴老根
几乎在雷铁匠安顿下来的同时,一位沉默寡言、双手布满老茧和干裂口子的老人,在孙子的搀扶下,来到了“曙光农场”。他叫吴老根,末世前是远近闻名的种田好手,对脚下的土地有着近乎本能的深刻理解。
他看着农场里那片虽然生机勃勃,但在行家眼中仍显“稚嫩”的作物,摇了摇头,对负责农场的吴教授(农科院研究员)直言不讳:“这地,肥力没吃透,排水也有问题。这些苗,间距太密,抢阳光抢养分,长不好的。”
吴教授并非不懂理论,但缺乏吴老根这种数十年实践积累的、近乎直觉的经验。他虚心请教。吴老根也不藏私,指着田地,从如何根据土壤墒情调整灌溉,到不同作物间作的技巧,再到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沤制更高效的农家肥,娓娓道来,听得吴教授连连点头,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俺没别的想法,就是看不得好地被糟蹋。”吴老根看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眼中流露出深切的感情,“让俺留下来,帮着伺候这些庄稼,多打点粮食,娃们就能少饿肚子。”
他的加入,使得“曙光农场”的种植管理水平得到了立竿见影的提升。他与吴教授一个负责宏观规划和新技术引进,一个负责精耕细作和经验传承,形成了完美的互补。粮食的产量和品质,在下一个收获季,迎来了显着的提升。
工程师、铁匠、老农……
这些在旧时代或许平凡,却在末世中无比珍贵的技能,如同涓涓细流,不断汇入“守望者”这片正在不断扩大的湖泊。
陈默站在堡垒的指挥中心,看着陈雪更新的人才库名单,上面清晰地记录着每一位新加入技能人员的特长、分配岗位和初步贡献。他的势力,正在从一个以战斗和生存为核心的堡垒,向着一个功能更齐全、根基更稳固的微型社会悄然演变。
人才的吸纳,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更是质量与厚度的沉淀。他们带来的,是技术复兴的火种,是手工业的传承,是农业根基的夯实。
“告诉他们,”陈默对陈建国和陈雪说道,“‘守望者’珍视每一份才能。只要遵守规则,贡献力量,这里就是他们能够安居乐业,重现价值的新家园。”
他深知,与林凡最终决战的胜负手,或许不仅仅在于堡垒的坚固和武器的犀利,更在于这日常点滴中积累的、关乎生存与发展的深厚底蕴。这些汇聚而来的人才,正是铸就这底蕴最坚实的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