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科目的烙印深深嵌入骨髓,专项技能的锋芒初步显露,生存的意志历经冰雪淬炼。当教导队的训练进入最后阶段,林锋决定,将所有这些分散的环节,熔铸成一次终极考验——一场为期五天四夜、高度模拟敌后实战的高强度综合演练。
演练区域划定在一片方圆数十里、囊括了山林、河谷、废弃村落和部分冰冻沼泽的复杂地域。学员被重新打散,混编成数个加强班,每个班都配备了狙击手、爆破手、侦察兵等不同特长的学员,由林锋、水生、周大海和“夜莺”等教官分别担任“蓝军”(模拟敌军)指挥,并设置了重重关卡和目标任务。
演练的背景设定复杂:一支“红军”(学员队)侦察分队,奉命渗透至“敌占区”,完成三项核心任务:一、侦察“蓝军”一个前沿指挥所的位置和兵力配置;二、炸毁一座关键的木结构桥梁,阻断“敌军”补给线;三、夺取一份存放在废弃村落中的“机密文件”,并安全返回指定集结点。
而“蓝军”则拥有兵力优势,设置了固定哨、巡逻队、检查站,并有权动用一切手段(符合训练安全规范)对“红军”进行搜捕、拦截。
演练在一个拂晓悄然开始。各“红军”班组从不同渗透点悄然进入演练区域,立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第一天:渗透与侦察。
学员们利用所学到的潜行和伪装技巧,在林木和地形掩护下,小心翼翼地向目标区域迂回。但“蓝军”的巡逻队并非固定路线,暗哨的位置也极其刁钻。不断有班组被发现,激烈的“交火”(使用训练用空包弹和激光模拟装置)随即爆发。一旦被判定“击毙”或“俘虏”,该学员即退出演练。第一天结束,已有超过四分之一的“红军”队员“阵亡”或“被俘”,残酷的淘汰让剩余者神经紧绷到了极点。
第二天:目标接触与战术运用。
成功渗透到目标区域的班组,开始执行具体任务。侦察指挥所的班组,需要长时间潜伏观察,记录换岗时间、人员数量、武器配置,还要躲避不定时的巡逻队和军犬(由训练有素的土狗模拟)。爆破桥梁的班组,则要寻找防守薄弱点,计算炸药用量,规划撤离路线,并与可能出现的守卫发生遭遇战。夺取文件的班组,面临的是复杂的巷战环境和可能存在的陷阱。
在这个过程中,各专业技能的配合至关重要。狙击手在远处制高点提供视野和火力掩护,清除关键威胁;爆破手精准计算,快速安装爆炸装置;侦察兵前出探路,识别危险。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导致任务失败甚至全军覆没。水生冷酷的狙击、“夜莺”神出鬼没的袭扰、周大海带领的“蓝军”突击队的凶猛反扑,都给学员们上了血淋淋的一课。
第三、四天:追击与逆境求生。
任务完成后(无论成功与否),“红军”面临的真正考验才刚开始。“蓝军”被激怒,展开了拉网式搜捕。学员们被迫在极度疲劳和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周旋。他们运用生存训练中学到的技能寻找食物和水源,设置简易陷阱阻滞追兵,利用复杂地形一次次惊险地摆脱包围圈。体力、意志和团队协作能力被压榨到了极限。夜晚的严寒、饥饿的折磨、以及随时可能出现的“敌军”,让这最后的两天如同在地狱中跋涉。
第五天:归途与尾声。
当幸存的、衣衫褴褛、满面疲惫却眼神如狼的学员们,三三两两、或成建制地挣扎着到达最终集结点时,原本近百人的队伍,只剩下不足四十人。
林锋和其他教官早已等在集结点。他们没有立刻评价,只是默默地记录着每个抵达者的状态、装备损失情况、以及任务完成的报告。
演练总结会上,林锋没有表扬,也没有过多批评。他只是将演练中暴露出的问题一一指出:哪个班组在协同上出现脱节,哪个狙击手选择了错误的位置,哪个爆破手计算出现偏差,哪个班组在被追击时犯了方向性错误……
“这次演练,就是一面镜子。”林锋的声音沙哑却清晰,“它照出了你们过去几个月的训练成果,也照出了你们身上还存在的每一个弱点。真正的战场,只会比这更残酷十倍、百倍!失误的代价,不是退出演练,而是死亡,是任务失败,是战友的牺牲!”
“但是,”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下面那一张张年轻却已初现峥嵘的脸,“你们能坚持到最后,说明你们已经具备了成为一名合格特种侦察兵的基础。你们懂得了团队,掌握了技能,磨练了意志。这把粗坯,已经过了第一次淬火。”
“记住这次演练的感觉,记住每一次失误带来的教训。淬火,才刚刚开始。未来的战场上,还有更多的烈火等着你们去闯!”
高强度综合演练的结束,标志着教导队基础训练阶段的落幕。经过这次近乎实战的熔炼,幸存下来的学员们,虽然身心俱疲,但气质已然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他们不再是一群需要手把手教导的菜鸟,而是一群经历了血与火初步考验、亟待真正战场检验的准精英。林锋知道,是时候将他们这把初步成型的“利剑”,投入到更广阔的战斗熔炉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