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学清冷心自明
与“毓秀英才馆”门庭若市、车马喧阗的盛况形成鲜明对比,位于城南一条清净小巷内的“金陵女子义学”,则显得格外冷清。城南的巷子总飘着股潮湿的木头味。青石板路被百年脚步磨得发亮,雨天时能映出两侧灰瓦白墙的倒影,墙根处的青苔总也晒不干。巷口混着隔壁油条铺的芝麻香飘得老远。
穿过三条巷是月牙河,河埠头的石阶长满绿苔,常有戴蓝布帽的老人蹲在那儿浣衣,棒槌捶打衣物的砰砰声惊起水面的蜻蜓。河对岸的老槐树歪着脖子,枝桠垂到水面,初夏时雪白的花串子落满乌篷船顶,船夫用长篙一点,船就载着满舱花香悠悠荡进桥洞。
午后阳光斜斜切过巷子,照在斑驳的砖墙上,晒得墙角的仙人掌泛出暖黄。二楼窗台上的吊兰垂下来,叶片上还挂着晨露,风过时便跟着竹帘一起轻轻摇晃。卖豆腐脑的梆子声从街尾传来,惊飞了电线上栖息的麻雀,它们扑棱棱掠过灰瓦,在天空划出细碎的影子。
义学的匾额是请一位当地清流老翰林题写的,朴拙无华。院舍是由一处旧书院改建而成,白墙黛瓦,庭中植有几株芭蕉和翠竹,环境清幽雅致,但规模和气派,与雕梁画栋的毓秀馆不可同日而语。
室内,讲学堂。
午后的阳光透过格扇窗,在光洁的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堂内坐着约莫二十来个年龄不一的女孩儿,衣着大多朴素,甚至有些还带着补丁,但洗得干干净净。她们正跟着一位穿着半旧青衫的女先生认字读书,声音清脆,却也更反衬出学堂的空旷与寂静。与毓秀馆那边据说已招满百人、且仍在筛选的盛况相比,这里确实可谓“门可罗雀”。
林黛玉今日穿着一身月白素缎绣淡绿兰草的衣裙,外罩一件浅碧色薄绫比甲,浑身上下并无多余首饰,只腕上戴着一只素银镯子,发间簪了一朵新摘的白色栀子花。她安静地坐在讲堂一侧靠窗的位置,面前摊着一本《诗经》,但目光并未完全落在书上,而是时而望向台下那些认真诵读的女孩们,时而飘向窗外摇曳的竹影。
她的面容清减了些许,眉宇间那抹天然的轻愁似乎更浓了些,但眼神却依旧清澈、坚定。听着外面街市隐约传来的、关于“毓秀馆”如何热闹、苏娘子如何了得的议论,她纤细的手指无意识地蜷缩了一下,但很快又松开。
内心活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毓秀英才馆……苏娘子……” 黛玉心中默念着这两个名字。那日的茶楼偶遇,那位气质不凡、言辞恳切的“苏娘子”给她留下了颇深的印象,却不想,短短时日,竟弄出如此大的声势。她不是不明白世态炎凉,也不是不懂那些官宦富家追求的是什么。只是当这种赤裸裸的对比摆在面前时,心中难免还是会泛起一丝苦涩的涟漪。
“她们那里,有周学士讲经,有苏嬷嬷教礼,有梅先生授画……束修高昂,门槛高筑,自然吸引的是那般人群。” 她暗自思忖,目光扫过堂下几个因为家境贫寒而格外用功的女孩,“而这里,所求不过是为这些或许一辈子都摸不到书本边缘的女子,开一扇窗,识得几个字,明白些许道理,将来不至全然懵懂受人欺瞒罢了。”
一种无力感悄然袭来。她知道,从声势、资源、乃至世人的眼光来看,义学已然处于绝对的下风。甚至可能连北静王爷的“支持”,在苏娘子那真金白银和庞大的人脉面前,也显得有些……虚无缥缈了?
对话:
下课钟声响起,女先生离去。女孩们也收拾书本,恭敬地向黛玉行礼后,三三两两离开。学堂内愈发安静。
紫鹃轻轻的走上前,为黛玉披上一件斗篷,轻声劝道:“姑娘,咱们也回去吧。这儿……风有些凉。” 她语气里带着心疼和担忧,显然也感受到了外界的压力和学堂的冷清。
黛玉收回望向窗外的目光,对紫鹃微微一笑,那笑容有些苍白,却带着一种不容动摇的宁静:“凉什么?我觉着挺好。你看她们读起书来那认真劲儿,比什么都强。” 她指的是那些刚刚离开的贫寒学子。
紫鹃叹了口气:“话是这么说……可是姑娘,您没听外面传成什么样了?都说咱们这儿……唉……” 她欲言又止。
“都说咱们这儿门可罗雀,不及人家万一,是吗?” 黛玉接口道,语气平淡,听不出喜怒。她站起身,走到讲堂前方,手指轻轻拂过粗糙的讲台桌面,“紫鹃,你记得我当初为何愿意帮着筹划这里吗?”
紫鹃摇头。
黛玉的目光变得悠远:“并非为了与谁争强斗胜,也非为了博取什么虚名。只是觉得,女子生于世间,已属不易。若能多识一字,多明一理,心胸便能开阔一分,日后无论处于何种境遇,总能多一分坦然和底气。” 她顿了顿,声音虽轻,却异常坚定,“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毓秀馆是锦上添花,我们这里,但求能为人雪中送一炭,便足矣。”
面部表情与最终决定:
说出这番话时,黛玉的脸上没有嫉妒,没有愤懑,只有一种经过思考后的澄澈与坚定。最初的些许波澜已然平复。她深知两者道路不同,目标迥异,本来就不该放在一起做比较。只是,想到那位神秘而强势的苏娘子,以及她背后可能代表的某种意味,黛玉的心中仍不免掠过一丝极淡的阴影。但眼下,她更关心的是如何让这所义学坚持下去,真正为这些需要它的女孩们做点实事。
“走吧,”她拢了拢斗篷,“我们去看看还有哪些用度需要添置,束修既少,更需精打细算。” 她的背影在空荡的讲堂里显得格外纤细,却也有一种不为俗流所动的孤清与力量。
冷清,或许是认清现状。但是心中的那点点星火,却并未因对面的繁华而有丝毫黯淡。只是这“苏娘子”的横空出世,无疑让原本就不易的义学之路,增添了更多的变数与风霜。黛玉隐隐觉得,这位苏娘子的目标,恐怕不仅仅是办学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