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权路青云》第十九章:细雨润物与暗流潜行
六月的雨,细密而绵长,将省委大院笼罩在一片朦胧的水汽中。林辰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雨丝在玻璃上划出一道道蜿蜒的水痕。窗台上的绿植在雨天的光照下显得格外青翠,新生的叶片上挂着细小的水珠。
“林处长,这是新秘书长要求提供的上半年工作总结。”小张将一份文件放在桌上,语气中带着几分紧张,“要求今天下班前必须交。”
林辰接过文件,快速浏览了一下要求。李振邦要的不是常规的工作汇报,而是要求每个处室都要提出至少三条“具有突破性的改进建议”。
“看来新秘书长是要动真格的了。”林辰微微一笑,“召集处里同志开个短会,我们集思广益。”
半小时后,调研处的同志们围坐在会议室里。出乎林辰意料的是,大家不仅没有抱怨这个突然的任务,反而都跃跃欲试。
“我觉得我们的调研报告可以更加注重成果转化,”一位老同志首先发言,“不能写完就存档,要推动落实。”
年轻的小张接着说:“还可以建立企业联系点制度,定期回访,让调研工作更接地气。”
讨论进行了整整一上午,最终形成了五条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林辰特意让每位提出建议的同志都在报告上署名,这让处里的年轻人们倍感鼓舞。
中午在食堂,林辰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每张桌子上都在讨论新秘书长的要求。有些人愁眉苦脸,有些人则跃跃欲试。他特意选了一张年轻人多的桌子坐下,听听他们的想法。
“李秘书长这是要打破常规啊,”一个年轻科员兴奋地说,“终于可以不用写那些套话了。”
另一个稍显谨慎:“还是小心点好,枪打出头鸟。”
林辰静静地听着,不时插话问几个问题。他发现李振邦的这项要求,就像一块试金石,正在测试着每个人的态度和能力。
下午,当林辰将精心准备的报告送到秘书长办公室时,李振邦仔细翻阅后,难得地露出一丝笑意:“调研处的建议很有针对性。特别是这个建立企业联系点制度的想法,可以深入细化。”
他从文件中抬起头:“林处长,这个建议是你提出的?”
“是我们处里同志的集体智慧,”林辰如实回答,“特别是年轻同志提出了很多好想法。”
李振邦点点头:“善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很好。这样,你负责起草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下周我要听汇报。”
从秘书长办公室出来,林辰感到一丝振奋。新秘书长虽然要求严格,但确实是个想做事、能做事的人。
接下来的几天,林辰将主要精力放在实施方案的起草上。他不仅查阅了大量资料,还专门请教了几位企业家,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
一个雨夜,当林辰还在办公室加班时,苏雨薇带着宵夜来看他。看见桌上堆满的资料,她心疼地说:“别太辛苦了,要注意身体。”
林辰拉她坐下:“来得正好,帮我看看这个方案有没有什么疏漏。”
苏雨薇仔细阅读方案,不时提出修改意见。两人讨论到深夜,窗外的雨声成了最好的背景音乐。
“爸爸看了你上次送的文房四宝,特别喜欢。”苏雨薇突然说,“他现在每天都要练一会儿字,说能静心。”
林辰心中温暖:“叔叔喜欢就好。等这个方案通过了,我陪你去看看他。”
方案汇报那天,李振邦听得十分专注。当林辰提到“建立企业诉求直达机制”时,他特别感兴趣,连连追问具体操作细节。
汇报结束后,李振邦当场拍板:“这个方案很好,可以先在开发区试点。林处长,你负责牵头落实。”
这个决定让林辰既兴奋又感到压力。试点工作意味着要协调多个部门,其中难免会遇到阻力。
果然,在第一次协调会上,就出现了分歧。发改委的代表认为这样做“可能会打乱现有工作流程”,经信委的同志则担心“增加企业负担”。
林辰沉着应对,逐一解释方案的可行性和预期效果。他还特意请来了几位企业家代表,让他们直接讲述企业的需求和期待。
实实在在的案例最有说服力。经过一番讨论,各方终于达成共识,决定先选择三家企业进行试点。
试点工作开始后,林辰几乎天天往开发区跑。他亲自走访每家企业,详细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小张作为助手全程跟随,学到了很多实战经验。
一个周五的下午,林辰在调研时意外遇见了也来开发区的秦梦雪。
“这么巧?”秦梦雪笑着打招呼,“我来做个跟踪报道。”
两人便找了一家咖啡馆小坐。秦梦雪带来的消息让林辰既振奋又警惕:她发现赵建国的案子可能牵扯到更高层的人物,而新秘书长李振邦在邻省时曾经查处过类似案件。
“这意味着什么?”林辰问。
秦梦雪神色凝重:“有两种可能。一是新秘书长会继续追查,二是...他可能也是这个网络中的一环。”
这话与之前的猜测不谋而合,让林辰心中警铃大作。
回到办公室,林辰仔细梳理了近期的所有线索。他发现开发区几个重点项目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似乎都指向同一个方向。
周末,林辰照例去看望苏明远。让他惊喜的是,苏明远已经能不用拐杖短距离行走了。
“小林来了。”苏明远微笑着招呼他,“听说你最近在搞试点?做得怎么样?”
林辰简要介绍了情况。苏明远听后连连点头:“接地气,好。我们制定政策的人,最怕的就是脱离实际。”
三人坐在阳台上喝茶聊天。阳光透过葡萄架洒下斑驳的光影,气氛温馨而宁静。
临走时,苏明远突然说:“李振邦这个人,我有点印象。他在邻省时查处过几个大案,作风很硬朗,但也得罪了不少人。”
这话让林辰对新秘书长有了更深的认识。
新的一周,试点工作进入关键阶段。林辰几乎天天泡在开发区,与企业负责人座谈,与基层干部交流,收集了大量第一手材料。
让他意外的是,李振邦也时不时突然出现在调研现场,不打招呼就直接与企业人员交流。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作风,让基层既紧张又振奋。
一个周三的下午,李振邦突然来到调研处:“林处长,准备一下,明天跟我去趟北京,有个重要会议。”
这突如其来的安排让林辰有些措手不及。他连夜准备材料,几乎通宵未眠。
在北京的会议上,林辰的表现让李振邦十分满意。当中央部委的领导问到省里营商环境情况时,林辰不仅对答如流,还提供了详细的数据和案例。
会后,李振邦难得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表现不错。看来让你负责调研处是正确的决定。”
从北京回来,林辰发现处里的气氛有了微妙变化。同志们看他的眼神多了几分敬佩,其他处室的负责人也对他更加客气。
更让他意外的是,周明华从北京打来电话:“小林啊,听说你在北京表现得很好。李秘书长特意给我打电话表扬了你。”
林辰谦逊地回应:“都是秘书长指导有方。”
周明华笑笑:“谦虚是好事,但也要把握机会。李振邦是个干实事的人,跟着他你能学到很多东西。”
随着试点工作的推进,成效逐渐显现。三家试点企业提出的十几个问题,大部分得到了解决,企业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李振邦决定召开经验推广会,让林辰做主汇报。这是展示调研处工作成果的绝佳机会,也是对新秘书长改革思路的肯定。
汇报会非常成功。会后,好几个兄弟省份的办公厅都打来电话,要求学习借鉴。
就在一切看似顺利时,林辰接到了一个匿名电话:“林处长,试点工作做得不错。但有些事情,适可而止就好,何必刨根问底呢?”
林辰心中一惊,但沉着回应:“我不明白您的意思。试点工作是为了改进工作,更好地服务企业。”
对方冷笑一声:“聪明人应该懂得适可而止。赵建国的事就是前车之鉴。”
电话挂断后,林辰久久不能平静。这通电话既是一种威胁,也暗示着开发区的问题可能比想象的更严重。
他将情况向李振邦做了汇报。秘书长听后神色凝重:“这件事我知道了。你继续推进试点工作,但要更加谨慎。”
晚上,林辰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窗外的夜景。雨又开始下了,淅淅沥沥,敲打着玻璃。
他想起了重生以来的点点滴滴,想起了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想起了需要他守护的人。无论前路多么艰难,他都要坚持下去。
因为这就是他选择的道路,这就是他的责任和使命。
细雨润物,暗流潜行。而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