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厚礼
宣誓时那股澎湃的热血与决绝,在回到参谋部冰冷现实的那一刻,迅速沉淀为一种更为具体、更为尖锐的焦虑。吴忠友,不,现在应该更准确地称之为“清溪”,感觉自己仿佛被置于文火之上,缓慢而持续地灼烤。那份“最终版城防汇总图”就像悬在头顶的果实,诱人至极,却包裹在层层荆棘之中。
他不能急躁,任何不合常理的举动都可能引来灭顶之灾。他必须像最耐心的猎手,等待并创造那个稍纵即逝的机会。
机会来自于一次偶然的、却被他牢牢抓住的“过失”。负责最终汇总和清绘图纸的,是参谋部一位姓王的老绘图员,此人技术精湛但性格有些迂阔,对图纸近乎痴迷,不容许有任何瑕疵。一日,王绘图员因一份图纸上某处等高线标注的细微不清,与负责前期数据核对的一名年轻参谋发生了激烈争执,场面一度颇为难堪。吴忠友恰好路过,便以居中调停的姿态上前,先是安抚了年轻参谋,然后以尊重前辈、确保图纸完美的名义,支持了王绘图员的意见,并主动提出协助他重新核对那一批相关的底图数据。
这番看似不经意的“仗义执言”和“务实”态度,赢得了王绘图员的好感。在随后的几天里,吴忠友借着协助核对的名义,频繁出入于绘图室,时而递上一支烟,时而讨论一下某个地形标注的细节,态度谦逊而好学。他逐渐摸清了最终版图纸的存放规律:白天,它们被锁在绘图室专用的一个厚重铁皮柜里,由王绘图员亲自保管钥匙;下班前,王绘图员会将其清点后,送入隔壁机要档案室的临时存放点过夜,次日再取出。
直接接触铁皮柜或进入机要档案室,风险太高。吴忠友将目标锁定在了“下班前”这个短暂而混乱的窗口期。
这天下午,距离下班还有约一刻钟。绘图室内,王绘图员正在做最后的清点,准备将图纸送往机要室。吴忠友拿着一份需要签字的、无关紧要的文件走了进来,神色如常。
“王工,忙着呢?这份急件,处长催着要,麻烦您先给签一下。”他语气轻松,将文件递过去。
王绘图员不疑有他,放下手中的图纸清单,接过文件,低头寻找钢笔。就在这短暂的十几秒内,吴忠友的目光如同最精密的扫描仪,迅速锁定了摊开在桌面上、刚刚清点完毕准备打包的那一叠图纸最上面一份的标题——《西安城防永久性工事及火力配置汇总详图(最终核定稿)》。就是它!
他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但动作却快如闪电。他看似随意地向前挪了半步,身体恰好挡住了门口方向可能投来的视线,同时,借着将手中另一份卷着的空白文件纸放在桌角的动作作为掩护,那只握着赵致远提供的、伪装成钢笔的微型相机的手,从文件纸下方悄然探出,镜头对准了那份图纸的标题页以及紧挨着的、绘有核心防御地带总览的第二页。
他的拇指在“笔夹”上极轻、极快地按动了两次。微不可闻的“咔嚓”声被王绘图员找笔时抽屉的滑动声完美掩盖。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其他参谋下班离去的脚步声和说笑声。吴忠友不动声色地收回手,将“钢笔”插回上衣口袋,整个过程不到五秒。
王绘图员找到了笔,在文件上签了字,递还给吴忠友:“好了,吴参谋。”
“多谢王工,您辛苦。”吴忠友接过文件,脸上挂着恰到好处的微笑,目光扫过那叠即将被送入机要室的图纸,仿佛只是无意间的一瞥,“这最终版总算弄好了,可是了却一桩大事。”
“是啊,反复核对了多少遍,就怕出纰漏。”王绘图员感慨道,开始仔细地将图纸装入专用的厚纸筒。
吴忠友没有再停留,拿着签好字的文件,步伐稳健地离开了绘图室。直到走出那栋大楼,傍晚略带凉意的风吹在脸上,他才感到后背已被冷汗浸湿。方才那短短几十秒的冒险,其紧张程度远超他经历过的任何一次军事推演。
他没有直接回家,而是绕道去了之前与赵致远约定的一个死信箱位置——位于西大街一家关门歇业的旧书铺门楣与雨檐之间一道不易察觉的裂缝。他迅速将胶卷从“钢笔”中取出,用特制的薄蜡纸包好,塞进了裂缝深处,并在旁边用石子划下了一个代表“情报已投放”的特定记号。
做完这一切,他混入下班的人流,身影很快消失在古城的暮色里。那颗剧烈跳动的心,一半为方才的冒险后怕,另一半,则充满了任务达成的、隐秘的激动。这份凝聚着敌人西安防御核心机密的“厚礼”,终于被他成功获取并送出。
几个小时后,这份珍贵的胶卷被雷万山安排的外围人员安全取回,送到了“石窟”之中。
在昏暗的灯光下,陆明远、赵致远、江静云围在临时搭起的简易显影台前,看着影像在药水中缓缓浮现。当那份标注着“最终核定稿”的城防详图清晰地展现出来时,即便是沉稳如陆明远,眼中也掠过一丝难以抑制的振奋。
图纸远比之前的“概要”详尽得多。不仅清晰标注了各处永久性碉堡、暗堡、炮位的精确坐标和射界,还详细绘制了雷区范围、反坦克壕的位置、各级指挥所、通讯枢纽乃至预备队集结区域。可以说,敌人试图依托西安古城构建的立体防御体系,其骨架和主要节点,都已暴露无遗。
“太好了!”赵致远忍不住低呼一声,“‘清溪’同志立了大功!这份情报,对我军未来制定攻城方案,减少伤亡,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陆明远仔细查看着图纸的每一个细节,手指在上面缓缓移动,眉头却微微蹙起:“图是真的,内容也极具价值。但是……”他抬起头,目光锐利地看向赵致远和江静云,“越是重要的情报,越需要验证其真伪,尤其是某些关键节点的最新动态。敌人不是木头,他们的部署也可能随时调整。”
他指向图纸上标注为“核心支撑点”的几处堡垒群:“这些地方,需要万山带人,冒险进行抵近侦察,确认其是否存在,以及火力配置是否与图纸一致。任何一处差错,都可能在未来让我们的战士付出生命的代价。”
成功的喜悦被谨慎的责任感所取代。他们深知,情报工作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有失。这份“厚礼”虽已到手,但在将其发挥最大作用前,还必须经过最后一道,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道关卡——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