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目标]解码此人心
“石窟”内,陆明远对吴忠友的剖析如同一盏探灯,照亮了前路,却也照出了前路的险峻。目标已然明确——解码吴忠友的内心,找到促使他转变的“密钥”。但如何将这一战略目标转化为可执行的战术,成为摆在三人面前最棘手的问题。
“不能直接接触,徐远舟的‘渔网’不是摆设。”雷万山首先排除了最冒险的方案,眉头紧锁,“通过‘蝴蝶’的夫人路线传递信息?太慢,而且无法进行深度交流,容易误解。”
陆明远沉默着,目光再次掠过那份档案上吴忠友的照片,那疏离的眼神仿佛在无声地拒绝着任何粗鲁的靠近。他需要的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一场精准的、能直抵人心的“精神共振”。
“我们需要一个‘场’。”陆明远缓缓开口,眼中闪过一丝明悟,“一个能让吴忠友卸下部分心防,能让我们的人与他进行自然、深入交流的‘场’。这个‘场’必须符合他的身份和兴趣,远离政治敏感,却又能在不经意间触及他的精神世界。”
他的手指在桌面上划动着,仿佛在勾勒这个“场”的轮廓。
“他精通兵法,喜好古籍和古地图……那么,这个‘场’,或许可以是一个……小范围的、高水平的‘军事地理学术研讨会’。”
这个念头一出,连陆明远自己都觉得有些大胆。在敌人眼皮底下举办学术活动?但细细想来,这或许是唯一能避开徐远舟敏感神经的方式。学术活动,尤其是探讨古代军事地理,属于“风雅”之事,符合吴忠友这类清高军官的品味,也能吸引其他一些不同背景的学者参与,便于掩护。
“谁来组织?谁来担任这个与他‘共振’的人?”江静云提出了关键问题。小组核心成员显然不适合直接露面。
陆明远沉吟片刻,一个名字浮现在脑海——“墨先生”。这位党外进步人士,学识渊博,交游广阔,且背景相对清白,由他出面召集一个私人性质的小型沙龙,再合适不过。至于与吴忠友对话的人选……
“暂时不需要我们的人直接与他进行深度对话。”陆明远做出了决断,“第一次,我们只观察。让‘墨先生’主持沙龙,我们的人混迹其中,或者通过‘墨先生’的转述,观察吴忠友在特定话题下的反应,验证我们的剖析是否正确,寻找他言语中的‘裂隙’和‘共鸣点’。”
这是一个谨慎而务实的方案。解码的第一步,是校准“解码器”本身。
计划迅速展开。雷万山动用了另一条隐秘的社会关系,向“墨先生”传递了举办沙龙的请求,并“无意”中透露了可能邀请到新调来的、对军事地理颇有研究的吴忠友参谋,以增加沙龙的吸引力。“墨先生”对此欣然应允,他本身也对这位风评独特的军官抱有好奇。
与此同时,江静云加紧了监听。她需要确保沙龙举办期间,没有异常的“壁虎”信号或通讯活动指向该区域,同时也希望能捕捉到吴忠友在沙龙前后是否有任何异常通讯。
几天后,一场名为“《读史方舆纪要》与西北古代军事地理”的小型私人沙龙,在“墨先生”一位朋友提供的、位于相对安静街区的宅邸内悄然举行。受邀者除了吴忠友,还有几位本地大学的历史、地理学者,以及一两位同样对历史感兴趣的报社编辑。雷万山手下一位擅长速记和观察、外表看起来像助手的年轻同志“青砚”,以“墨先生”远房侄辈的身份负责会务,他的任务是将吴忠友的所有言论、神态、甚至细微的动作都记录下来。
沙龙当晚,“石窟”内的气氛比以往更加凝重。陆明远和江静云守候在监听设备旁,虽然明知不太可能监听到现场内容,但仍保持着最高警惕。
几个小时后,“青砚”带着详细的记录返回。他的汇报让陆明远精神一振。
根据记录,吴忠友在沙龙上话并不多,但每每发言,必引经据典,见解独到。当讨论到古代战争中“民心向背”对据守孤城的影响时,他引用了《孙子兵法》中的“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并意味深长地补充了一句:“可惜,今之守城者,多只知高垒深沟,却忘了这最根本的一道‘沟壑’,往往不在城外,而在民心之间。” 此言一出,满座皆静。
在谈及某些历史名将的悲剧结局时,他亦流露出“空有擎天之志,奈何独木难支”的感慨。更有一次,当某位学者夸赞他精通兵法,未来必能在城防中大展拳脚时,他只是淡漠地回了一句:“纸上谈兵易,沙场决胜难。更何况……有些仗,从一开始就输了道理。”
这些言论,与陆明远的剖析高度吻合!他的失望,他的孤独,他对“道”的看重,都在这些看似随意的学术讨论中若隐若现。
解码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密钥”的方向已经明确——正是他反复提及的“道”与“民心”,以及那种“知音难觅”的孤独感。
然而,“青砚”也带回了一个意料之外的消息:沙龙结束时,一位姓胡的军官太太(白曼琳社交网中的一员)主动提出,她过几日要在家里办一个更私人的小聚,主要是赏玩一些她先生收藏的古字画,邀请吴忠友务必赏光。而吴忠友在犹豫片刻后,竟然……答应了!
胡太太?赏玩字画?
陆明远立刻意识到,这或许是“蝴蝶”白曼琳在得知沙龙消息后,顺势布下的一步棋!一个更私密、人员更简单的场合,无疑是进行深度接触的绝佳机会。
“这是个机会!”雷万山眼中放光。
“但也是更大的风险。”陆明远语气凝重,“私人小聚,人员稀少,任何异常的接触都可能被放大审视。而且,谁去?如何确保接触的效果?”
目标已然清晰,解码的钥匙似乎触手可及。但如何将这钥匙稳稳地插入锁孔,完成那临门一脚的转动?
下一步,必须派出一位能与吴忠友进行对等交流、并能精准投下“道义”与“知音”这两枚砝码的人。这个人,需要具备赵致远那样的学识与风度,需要懂得如何与一位孤高的理想主义者进行近身的、不引起反感的精神对话。
“蝴蝶”白曼琳可以创造机会,但她自身的身份和交往模式,并不适合承担如此深度的思想工作。
陆明远的目光再次变得深邃。他知道,小组即将面临另一个关键的抉择——派谁,以何种身份,去赴这场危险的“鸿门宴”,完成与吴忠友的近身博弈?
是启用新的潜伏者?还是……冒险让某个已知的面孔,以全新的身份登场?
风向已动,棋至中盘。才子与佳人的戏码,即将在暗流汹涌的古城中,悄然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