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引:** 凯歌高奏震九重,凤栖梧桐隐真容。龙目如炬察心意,暗布棋局定坤穹。
**内容:**
长安的朱雀大街,被欢呼的人潮与漫天的花瓣淹没。
云昭御驾亲征,大破突厥十五万铁骑,主帅阿史那啜仅以身免的消息,早已传遍天下。此刻,皇帝陛下凯旋,銮驾所至,万民跪拜,“万岁”之声如山呼海啸。
云昭端坐于高大的玉辂之上,身着玄甲,外罩明黄龙袍,面容虽带征战风霜,眼神却锐利如昔,更添了几分赫赫天威。他偶尔向道旁百姓抬手示意,引来更狂热的回应。这一刻,他的声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如同中天之日,光耀万丈。
紫宸殿内,盛大的庆功宴已然备下。文武百官,宗室勋贵,皆按品秩肃立,等待着为他们的英雄皇帝献上最崇高的敬意。
云昭入殿,升座。目光扫过下方济济一堂的臣子,最终,落在了文官班列末尾,那个安静的身影上——苏璃。按照规制,她这位正五品的才人,本无资格立于此前朝正殿,但云昭特旨,令其随侍记录功勋。
“此番北定突厥,上赖祖宗庇佑,下赖将士用命。”云昭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容许临危受命,力守孤城,当居首功!擢升为辅国大将军,封邢国公!”
“臣,谢陛下隆恩!”容许出列,声音洪亮,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封赏依次进行,有功将士尽得升迁厚赐,殿内气氛热烈。最后,云昭话锋微转,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然,工部及将作监,于后勤保障、军械督造,亦有殊功。尤其是……”他目光再次转向苏璃,虽未直接点名,但满殿皆知其所指,“……宫中才人苏氏,于军国机要,多有襄赞,勤勉可嘉。即日起,特许苏才人协理文渊阁典籍,参详部分非涉密奏章,以备咨询。”
此言一出,殿内瞬间安静了几分。
文渊阁虽非决策核心,但却是帝国文书往来、档案存储的重要枢纽。允许一位后宫嫔妃“协理典籍”、“参详奏章”,这已不是简单的恩宠,而是近乎明确的授权,让她得以名正言顺地接触、了解乃至影响朝政!这是前所未有的殊遇!
一些守旧老臣,如郑元之流,眉头微蹙,但在此刻云昭如日中天的威望下,无人敢出言反对,只能将不满压在心底。
苏璃在一片复杂目光的注视下,从容出列,敛衽一礼,声音清越平静:“臣妾,谢陛下信任,定当竭尽绵薄。”
她的宠辱不惊,与云昭毫不掩饰的信重,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张力。
宴至中席,云昭离座稍憩于偏殿。太子云承睿紧随其后,亲自为父皇奉上醒酒汤。年轻的太子脸上洋溢着与有荣焉的兴奋,更带着对父皇近乎崇拜的敬仰。
“父皇神武,扫平北患,儿臣……儿臣真不知该如何……”他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
云昭接过汤碗,目光温和地看着自己这个性情仁柔的嫡子。然而,就在云承睿抬头,目光不经意间掠过殿外廊下那道静立等候的碧色身影时,云昭敏锐地捕捉到了他眼中一闪而过的、超越了臣子对妃嫔、甚至超越了寻常好感的,那种混合着依赖、仰慕与羞涩的复杂情愫。
那眼神,云昭太熟悉了。当年,他看向那位早逝的、曾给予他无限温暖与支持的先皇后时,亦是如此。
云昭执碗的手微微一顿,心中仿佛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
他不动声色地饮尽醒酒汤,拍了拍太子的肩膀:“承睿,你年纪渐长,日后要多留心政务,多向……有识之士请教。”他的目光,似乎无意地也扫过了廊下的苏璃。
云承睿并未察觉父皇的深意,只当是寻常勉励,连忙躬身:“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回到喧闹的大殿,云昭坐回龙椅,看着下方歌舞升平,看着臣子们脸上的喜悦与敬畏,看着远处苏璃沉静的侧影,再想到太子那无法掩饰的眼神,一个庞大而缜密的计划,开始在他心中清晰地勾勒出来。
他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旧伤难愈,此次亲征更是耗损颇巨。太子仁厚,可守成,却难应对这开国之初虎狼环伺、内部盘根错节的复杂局面。他需要为太子,为这大周天下,留下一根真正的 **“定海神针”**。
苏璃,有能力,有魄力,更有超越这个时代的见识。她与太子年纪相仿,若能……那么,即使他日自己不在了,有她从旁辅佐,甚至……在必要时执掌权柄,这大周的江山,或许才能真正稳固,走向他理想中的那个“新中国”。
这个念头,带着几分冷酷的帝王心术,也带着几分超越时代的、对能力的绝对认可,如同一颗种子,在他心中悄然落下,静待发芽。
**章尾:** 凯歌声声震庙堂,凤影已入帝王眶。暗布棋局为身后,谁解龙心深意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