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国的冬日并非总是肃杀。在郡守府那间充溢着墨香与暖意的书房内,炉火噼啪,映照着刘备沉静而锐利的目光。讨董檄文已发,天下响应纷杂,或热切或轻蔑,皆如风吹过耳。此刻的他,心如止水,深知声名如浮云,实力方为根本。大军开拔在即,平原这片基业,必须如同磐石,坚不可摧。而磐石之固,在于人。
他铺开一方素帛,提起笔,墨迹淋漓而下,并非军令,而是一份关乎未来的重新任命与深沉托付。
“文臣之首,军师中郎将,总摄留守军政诸事,贾诩,贾文和。” 笔锋凝重,这个名字代表着智慧、冷静与绝对的掌控。贾诩须坐镇中枢,协调四方,应对一切变局。
“从事中郎,典领文书,参赞军机,兼理外务,简雍,简宪和。”
“从事中郎,主簿,掌府内庶务,兼理教化,孙乾,孙公佑。”
“文学掾,辅佐教化,典校书册,赵昱。” 这位新投的徐州文士,其才学正好用于即将兴起的文教之事。
文武之分,职责明晰。文士体系以贾诩为大脑,简雍、孙乾为臂助,赵昱填充实务,构成了留守班子的核心。
笔锋转向武将,更显铿锵之力:
“偏将军,统领留守诸军,护平原国相治所,麴义!” 先登悍将,足当大任。
“裨将军,领骑都尉,协防平原,太史慈!”
“裨将军,领步兵都尉,协防平原,张合,张儁乂!”
“牙门将军,领巡防都尉,卫戍地方,廖化,廖元俭!”
“裨将军,领白毦营,随征讨逆,赵云,赵子龙!” 子龙仍将随他出征,白毦营乃绝对轻骑兵精锐。
“别部司马,田豫,田国让。”、“别部司马,陈到,陈叔至。” 新投的两位俊才,先授此职,随军历练。
“帐下督,关平。” 自己那已十七岁、初具英武之气的侄儿,也该踏上战场了。
刘备落笔后,便再次召集所有文臣武将,举行出征前的最后一次军议。
厅内,烛火通明,甲胄生辉。刘备立于主位,目光扫过每一位即将与他同生共死的部下,以及即将为他守护根基的股肱。
“诸君!”他声音沉毅,“讨董檄文已发,天下云集响应,然董卓势大,关山阻隔,前路必多艰险!我等此去,乃为大义,为汉室,亦为天下苍生搏一线生机!”
他停顿片刻,继续道:“然,争雄天下,非仅凭一腔热血。平原乃我等根基所在,万不容有失!故,留守之责,重于泰山!” 他看向贾诩、麴义、太史慈、张合、廖化等人,“文和先生总揽全局,麴义将军主持军务,子义、儁乂、元俭鼎力协助,简雍、孙乾、赵昱诸位先生料理政务。遇敌来犯,坚壁清野,固守待援;若事有缓急,一切皆以文和先生之令为准!”
“诺!”被点到的众人轰然应命,声震屋瓦。
“云长、翼德、子龙、国让、叔至、平儿!”他看向即将随征的将领,“整顿兵马,检查粮械,三日后,大军开拔,兵发酸枣!”
“末将得令!”关羽、张飞等人慨然应诺,战意冲天。
刘备最后望向西方,目光仿佛已穿透重重关山,看到了那虎狼盘踞的洛阳。
“董卓视我如无物,世家轻我如敝履。”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然,这天下,终非门第可定!吾等功业,当以手中之剑,胸中之谋,麾下之忠勇,一刀一枪,搏出来!”
“谨遵主公之命!”满厅文武,无论出征还是留守,皆心潮澎湃,齐声怒吼。
三日之期,转瞬即至。平原城外,五千精锐已列阵完毕,刀枪如林,旌旗蔽日。刘备一身戎装,跨坐战马,于晨光中回首望去,城墙之上,贾诩等人拱手相送,夫人甘棠以及那十五个小小的身影也挤在城垛后,用力挥舞着手臂。
他深吸一口凛冽的寒气,猛地拔出双股剑之一,直指西方:
“出发!”
蹄声如雷,踏碎平原冬日的寂静,一支承载着复杂目光与沉重希望的军队,向着那片汇聚了天下英雄与罪恶的广阔舞台,毅然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