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一期工地。
清晨的风从峡谷里掠过,带起一阵阵松脂香。城市大脑—beta的指挥中心里,墙面大屏像一面被唤醒的海,密密麻麻的点在上面呼吸。
“准备通电。”
魏武把手按在急停开关旁边,目光沉着。宋阳站在另一侧,盯着能流仿真与微电网的调度策略。
“三、二、一——合闸。”
像是有一只无形的手掀起了黑幕,山腰上的路灯一盏盏亮起,工地的塔吊灯像星星一样点亮,临时安置房的窗帘后透出柔和的光。
“电压稳定,频率稳定,微电网并网成功。”
“城域网络上线,延迟在目标线内。”
“城市大脑—beta,进入‘学习模式’。”
掌声没有响起。所有人只是很用力地呼出一口气。
——
“今天我们不做‘盛大表演’。”林杰说,“今天我们做小事。”
小事清单:
“小学体育课动态:空气质量—体育场馆切换”;
“老年人就医导引:最近的家庭医生—交通协同”;
“夜间施工噪声:定向照明+降噪罩监测”;
“工地食堂排队:摄像头计数—错峰提醒”。
“先把小事做对。”林杰笑,“城市才会信我们。”
——
午后,第一件“意外”来了。
安置房社区里,一处老旧电器短路引发了阴燃。烟雾报警器在0.8秒内触发,城市大脑同时发出三条指令:
“切断该回路电源;”
“就近消火栓水压提升;”
“医护人员出动,配合志愿者疏散。”
视频回放里,一个老人刚拉开门,浓烟就被迎面一股子“强风”压回去——那是走廊末端的排烟扇在城市大脑的指挥下提前启动。
两分钟后,火被扑灭。
“把这件事写进‘最佳失败奖’。”林杰沉声,“不是赞扬事故,而是奖励‘没让事故变成灾难’。”
——
傍晚,陈静带着社区志愿者,把贴在电器开关上的“自检贴纸”一张张换新。
“阿姨,这个贴纸每个月按一次,指示灯要亮。”
“我按不动。”
“我来教您。”
院子里有孩子在练琴,调子还有些生,琴弦却很认真。陈静回头看了看那一盏盏灯,忽然觉得心里很安稳。
“这是我们要的‘亮’。”她在志愿者群里写,“不是舞台上的那种,是家里的那种。”
——
夜里,林杰站在beta指挥中心的玻璃前,看着远方亮起来的曲线。
“城市,是不是也有心跳?”宋阳走过来。
“有。”林杰点头,“今天,它学会了第一次深呼吸。”
他在值班日志最后写下:
“第一天,成功。”
——
第二天,beta开始“学走路”。
“公交调度优化”灰度上线,早高峰前的十分钟,城西到城中的线路增加临时班次,车内拥挤度第一次被算法“看见”;
“急救联动”联试,120路径优先级在试点路口生效,“绿波带”像一条河从远处铺开;
“垃圾分类引导”,小区投放点的满溢状态被实时监测,清运路线提前十分钟调整。
小事多得像雨点,打在每一个人的肩头,但不冷。
——
傍晚的复盘会上,有人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太慢了?别的城市都在做‘一夜之间的奇迹’。”
林杰摇头:“奇迹不长。我们要的是‘常态’。”
“把‘城市体检’的频率从周调到天;把‘公益接口’再前置一位;把‘事故教训’写成‘操作手册’。”
“还有——”他看向窗外,“谢谢今天每一盏亮着的灯。”
——
夜深,指挥中心收到一封电子来信。
“我叫王奶奶,今年七十三。今天我自己用手机挂了号。你们让我不求人。”
所有人的眼睛一下子都软了。
“把‘老年友好’再往前排。”林杰说,“字体、对比度、语音播报、一步到位。”
他在白板上写下:“亮灯不是目的,亮心才是。”
——
第三天,beta收到了几条“意外之喜”。
“流浪犬预警”接口上线,深夜值班保安的对讲机第一次不再被“突然窜出的影子”吓到;
“安全回家路线”协同,流萤在夜里给晚自习的学生推送了一条“灯更多、摄像头覆盖更多”的路径;
“邻里互助”打卡,志愿者奶奶们在小区里相互提醒“晚安”,城市像被轻轻盖好的一床被子。
“我们在做‘看不见的丰富’。”宋阳说。
“也是‘看得见的安心’。”林杰点头。
——
技术日记(节选):
“电力:第一天并网稳定;第二天开启峰谷价模拟;第三天负荷转移成功率提升到92%。”
“交通:绿波带延时优化0.3秒,异常车辆识别误报降低至千分之二。”
“医疗:双向转诊接口稳定,病历同步平均时延420ms; 老年友好语音播报命中率97%。”
“教育:课堂出勤与体育改课对接;图书馆拥挤度预估误差±8%。”
“安保:夜间噪声源定位精度±5m;工地明火异常响应<1.5秒。”
“社区:邻里互助覆盖43%;志愿者响应平均时延3分20秒。”
“综合:用户满意度问卷(样本1,000)均值4.6\/5。”
——
林杰看着这些枯燥数字,忽然生出一股子很实在的欢喜——它们像一块块砖,正在把“安心”这座房子一层一层砌起来。
他在页脚写下:“明天,把‘安心’做成‘习惯’。”
——
第四天,beta遇到了第一个“纠错时刻”。
一段老旧小区的垃圾桶溢出识别误判为“火情”。志愿者与安保迅速到场,确认是“热气腾起的饭盒”触发了温差摄像头阈值。
“写入‘误判库’。”林杰说,“留一条:‘冬季—蒸汽—误判’。”
同一时间,另一边的“跌倒报警”推送了一条真正的警报——一位独居老人摔倒在走廊。邻里志愿者三分钟内赶到,120在“绿波带”的保驾下七分钟送抵。
“我们允许系统犯错,但不允许人被错过。”林杰在复盘上写。
——
周末的“城市开放日”,几十位市民走进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把“城市大脑—beta”的几个核心场景做成了可互动的沙盘:
“你把一辆救护车放到地图上,看它怎么自己开路。”
“你把一位老人的就医请求放进去,看‘家庭医生’怎么先派上门。”
孩子们惊叹的大眼睛在灯下比屏幕还亮。
有老人摸着那盏“从地图上亮起的灯”,轻声说:“这就是我们以前想要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