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知识产权法庭。
宣判前的走廊,像冬天的空气,干燥而紧绷。记者把话筒举得很高,闪光灯时不时在天花板上炸开白光。
“被告及代理人就座。”
林杰走进法庭,目光从公诉席滑到旁听席。第一排里,父亲不在——那不是他的场域——但他知道,江城某个老旧小区的电视一定开着,音量开得很小,母亲在织毛衣,父亲嘴上说“不看”,眼睛却不离屏幕。
——
法槌敲下,法官开始宣读。
“关于文件系统恢复机制专利侵权之诉,本院认为:被告所述‘写前日志(wAL)+滑动窗口回放’技术方案,在‘状态定义’及‘恢复路径’上,与原告之‘固定区段快照’存在本质差异,不构成等同,不构成侵权。”
“关于bIoS启动顺序优化之诉,本院认为:被告之‘热路径自学习’属于对硬件规则之外之软件层优化,不落入原告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不构成侵权。”
“关于中文输入法候选排序之诉,本院认为:原告专利过度宽泛且缺乏充分公开,被告方案之‘会话上下文+领域意图’为新的创造性改进,不构成侵权。”
“综上,三案全部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对被告名誉损失予以公开更正,并责令原告三方在全国性媒体上刊载致歉声明。”
法槌再次落下,那一下像一枚石子落入湖面,涟漪从法庭的中心迅速荡开。
旁听席先是死一般的安静,随后爆发出此起彼伏的掌声。
——
庭外,记者蜂拥而至。
“林总,您如何评价这次判决?”
“我们尊重规则,也相信事实。”林杰说,“这不是谁打败了谁,而是‘可运行的证据链’打败了‘口水’。”
“您下一步会起诉对方的恶意抹黑吗?”
“我们会依法维权,但更重要的是——推动行业把‘证据链标准’写进流程。”
——
当天下午,电子工业协会发布倡议:
“建议成立‘可信时间戳与证据链’行业工作组,推动tSA+公证+水印的三重认证成为行业通用指南。”
龙院士拨来电话,笑声透过信号传来:“打得漂亮。技术之争,终要回到技术。”
“谢谢。”
电话刚挂,另一通电话进来。
“你小子赢了就会飘?”父亲的声音在那头,强自镇定。
“没有。”
“那就回来吃饭。”
“好。”
“……路上慢点。”
林杰握着手机,忽然想起小时候他第一次把收音机修好,父亲闷着声说“有点本事”,晚上却给他多加了一个鸡蛋。原来骄傲和关心,从来都不擅长出现在同一句话里。
——
晚上,门户首页上架了一块新面板:“更正公示”。三条致歉声明整齐地摆在最上方,落款是三家巨头的名字。
评论区里,有人只留了一个字:“爽。”
而林杰把这个面板静音收藏到了一行不起眼的书签夹里,书签夹的名字叫:
“把理所当然,变成理所当然。”
——
晚上八点,未来科技召开简短的媒体沟通会。
“我们不会在胜利时炫耀,”法务总监说,“但我们会在胜利后,把方法写清楚。”
墙上的屏幕滚动播放“证据链标准”的流程图:
取样—哈希—tSA签发—公证同步—水印嵌入—第三方复核—法院接口。
每一个节点,都有一个人名负责;每一条箭头,都有一个SLA时限。
“我们的目标是把‘打官司’变成‘做流程’。”林杰说,“当大家都知道怎么证明‘真’,‘伪’就会自己露馅。”
——
沟通会后,林杰一个人去了江滩。晚风把城市的灯拖得很长。父亲打来电话,没有说话,只是“嗯”了一声。
“爸,我回来了。”
“嗯。”
“明天吃饺子。”
又一个“嗯”。
林杰笑出声:“我知道你高兴。”
电话那头沉默两秒,终于挤出一句:“废话。”
风轻了一点,江更近了一点。他忽然觉得,这个夜晚有了温度。
——
第二天上午,行业圆桌。
“这次判决的意义,不是某一家企业胜出。”龙院士开场,“是把‘可验证’从实验室带到了法庭。下一步,教育。”
“我们将在高校开‘证据链与可信计算’选修课。”一位教授接过话题,“别让下一代只会写代码,不会写‘证明’。”
门户同步上线“知识卡片”:把三起案件的核心分歧、法庭观点、技术差异,用普通人能看懂的方式拆解开来。评论区有人写:“第一次觉得‘专利’不是离我很远的东西。”
——
傍晚回到家,餐桌上热气氤氲。
“你妈包的。”父亲把一碗饺子放到林杰面前,“趁热。”
“好。”
电视里新闻主播还在讲“行业倡议”。父亲端着碗,眼睛却盯着儿子:“别以为你现在了不起。”
“没。”
“你啊——”父亲叹了口气,又笑,“有点本事。”
林杰低头,把那个“有点”吞进了饺子里。
——
深夜,公司里没有庆功宴,只有一轮简短的“致谢会”。
“谢谢每一个写过一行注释的人。”法务举杯,“让证据能被‘看懂’。”
“谢谢每一个愿意被质疑的工程师。”测试举杯,“让真相在压力下更稳定。”
“谢谢每一个‘不完美但真诚’的版本。”运营举杯,“让世界看到‘改进’。”
林杰最后举杯:“谢谢那句‘家在这边’。”
第二天,Git仓库上线“证据链标准样例”,所有流程与模板开源,许可协议只有一句话:
“愿与一切守规则的人共享。”
——
媒体问答节选:
“问:你们是否会反诉对方的商业诋毁?”
“答:依法评估,稳妥推进。但与其花时间在‘报复’,不如花时间在‘普及’——让更多企业在第一天就知道‘怎么做对’。”
“问:这次案件对普通用户有什么意义?”
“答:当搜索、新闻、城市应用里每一条‘事实’都有清晰可追溯的证据链时,你们将不会再被轻易误导。这就是意义。”
“问:如果对手不道歉呢?”
“答:我们不强迫对方后悔,但我们会强迫流程正确。”
答记者问的最后,林杰加了一句:“规则不是为了赢,更是为了可持续地赢。”
——
一周后,未来科技内部开了第一期“证据链工作坊”。
“我们不是为了应对诉讼而做‘证据链’,”法务总监开场,“我们是为了让‘真相’具备可复制的工程学。”
白板上,林杰把整个开发流程拆成三段:
“研发:代码签名+关键提交哈希+时间戳; 测试:可复现实验+对照组+日志水印; 发布:版本指纹+外部校验+灰度回滚证明。”
“这三段贯穿所有产品——搜索、门户、流萤、城市大脑、创世。”
有人提问:“会不会很繁琐?”
“繁琐比崩溃好。”林杰答,“流程是我们的合约。”
工作坊结束后,门户发布了“证据链手册—公众版”,把术语换成普通人能懂的话:
“你看到的每一条新闻、每一个‘建议路线’,都有一张看不见的‘来龙去脉’。”
评论区一片“明白了”。
——
深夜,林杰在日记里写:“规则让我们走得慢一点,但走得更远。”
写完,他把笔搁下,抬头看向窗外——江风仍旧温柔,城市仍在发光。